A A A
列印此页
目录
 
从四个关键项目学会学习
3C 专题研习
 
本章是《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的其中一章,内容如下:
3.1 背景
3.2 本章目的
3.3 专题研习用作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
  3.3.1 专题研习的特质
  3.3.2 专题研习与学科知识学习
  3.3.3 透过专题研习提升学习能力
3.4 规划学校整体课程中的专题研习
  3.4.1 规划原则
  3.4.2 有利于推行专题研习的因素
  3.4.3 专题研习的模式
3.5 专题研习的实施
  3.5.1 进行专题研习的三个阶段
  3.5.2 实施专题研习的注意事项
  3.5.3 专题研习的评估
3.6 对学校的支援
参考文献
 
 
3.1 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学校推行四个关键项目的成效日见显著。而在推行专题研习方面,学校受课程改革学与教范式转移带动,教师已不只是指导资料搜集,学生提交的亦不再是拼拼凑凑的剪贴簿报告。较之过去,教师的知识基础及带领研习的能力日见提升。教师会多以探究的问题作为起始,并加入学生已有认知、年纪和智性发展所需等考虑,有计划地带领学生探索求知。以小学生来说,专题研习普遍已成为学生必然经历的学习过程;透过研习活动,学生不单增进了知识、提升了学习能力,他们的探索好奇心、学习的内在动机,以至学习态度亦有所增益。
专题研习有透过个别学科、跨学科或超学科等不同形式推行,而于常识科推行甚为普遍。现时,学校在推行专题研习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亦乐于与友校彼此分享。本册子检视现时学校推行专题研习的进展,并朝着帮助学生迈向自主学习的目标,为学校如何运用现有优势,进一步发展专题研习,作出建议。
 
 
3.2 本章目的
 
* 检视现时学校推行专题研习的进展
* 阐明「专题研习」的策略和规划
* 总结「专题研习」的有效实施
* 帮助学校反思成效,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建议
 
 
3.3 专题研习用作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
 
3.3.1 专题研习的特质
 
* 专题研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与教策略,能够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并作自我反思。
* 专题研习通常以富挑战性的问题或难题作起始,让学生在某时段内,以协作或个别的形式对特定的主题进行研习,包括计划、研读和作出决定。
* 透过多样化的研习活动,专题研习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发展共通能力及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把知识、能力、价值观与态度结合起来。这些学习活动亦往往涉及其他关键项目,例如,从阅读中学习及运用资讯科技进行互动学习,同时亦对培养学生的品德甚有助益。
* 在专题研习中,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同样重要。
 
3.3.2 专题研习与学科知识学习
 
* 专题研习和学科知识的学与教,二者相辅相成,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专题研习提供学科学习以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自主学习。
* 学科课程通常根据主题、课题、学习内容的先后次序来组织。一般而言,专题研习透过学习领域所提供的情境进行学习,而没有固定的学习内容,其发展亦不一定有固定的序列。学校可以按校情和学生的能力与需要,让学生通过丰富和真实的学习经历进行研习。
* 在专题研习中,学生可以从不同渠道取得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以丰富在学科方面的学习。
 
3.3.3 透过专题研习提升学习能力
 
* 专题研习是促进学生发展共通能力的有效途径,即: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研习能力。
* 专题研习主要培养学生在难题处理、资讯管理及个人管理三方面的能力,大致归纳如表3.1所示。
   
  表3.1 专题研习主要培养的三方面能力
 
类别 说明
难题处理 专题研习一般从一个问题或难题开始,要求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和了解问题,探究处理问题或难题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资讯管理 专题研习要求学生从不同途径或形式获取、组织及演示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和研习能力
个人管理 专题研习要求学生计划和管理他们的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 现时,学校已着力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及沟通能力。展望未来,教师可在策划专题研习时,提供机会给学生发展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推动他们自主学习。
* 学生在升读中学后,亦会在不同的学习领域进行专题研习。他们在小学阶段所发展的各项共通能力,将有助日后适应初中课程。
 
 
3.4 规划学校整体课程中的专题研习
 
3.4.1 规划原则
 
* 专题研习的规划应配合学校本身的情况,包括学校的背景、学校发展计划的重点、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可供运用的资源等。
* 研习目的要明确,例如,订定期望学生透过研习达至的学习成果。
* 各学习领域彼此配合,并按实际可行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跨学科或超学科的专题研习。
* 进行专题研习的时段和所运用的时间长短,应配合学校的整体课程。
* 专题研习的设计应顾及学习阶段的衔接,例如,初小教师可先观察幼稚园学生如何进行专题研习,或学校订定共通能力的纵向发展架构,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共通能力。
* 在适用的情况下,让不同的持份者,例如家长、社区人士等,参与专题研习。
* 由于专题研习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同样重要,宜订定多元化的评估策略。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你的学校规划专题研习时,参照了以上哪些原则?
* 按你的学校的情况,可如何把专题研习设计得更有效益?
 
3.4.2 有利于推行专题研习的因素
 
* 小学课程领导人员的带领和统筹,有助协调各学习领域的专题研习;协调同时可减少资源浪费,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并增加专题研习的效益。
* 参与者充分了解研习的目标和方法,并对专题研习持正面的态度。
* 学校行政人员提供支援,例如,为教师提供对专题研习的专业发展和安排全方位学习活动。
* 按实际情况,预早安排研习时间,例如,在拟订校历及上课时间表时,预留特定时间进行专题研习。安排有弹性的学习时段,亦有助专题研习的顺利进行。
* 创设学生主导学习的氛围,例如,让学生自行决定研习子题、研习方式和演示学习成果的形式,这可增强他们对学习的拥有感和自主学习的诱因。教师担任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在过程中给予引导和支援。
* 善用社区资源,例如,博物馆、科学馆、太空馆、艺术馆等,配合专题研习,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的机会(详情可参考本系列第6章「全方位学习」)。
 
3.4.3 专题研习的模式
 
学校在推动专题研习时,宜选取适合校情的模式。表3.2是一些专题研习的模式,以供参考。
专题研习的
不同模式
说明
个别学科
个别学科
(教师参与方式)
* 在个别学习领域/学科进行专题研习
* 科任教师从课程中调整或删减部分内容,预留时间供学生进行专题研习
* 小学课程领导人员与各科协调,避免学生在同一时段进行多个学科的专题研习
跨学科
跨学科
(综合小组参与方式)
* 涉及两门或以上学科的专题研习
* 由小学课程领导人员订定计划,让不同班别或级别的学生,可在特定时段内进行不同学科的专题研习
* 科任教师按研习课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问题
* 由相关科目拨出专题研习的时间,教师或需重新编排学习时间,以助推行跨学科的学习活动
超学科
模式一:以教师为主导
模式一:以教师为主导
模式二:以学生为主导
模式二:以学生为主导
(全校参与方式)
* 打破学科的界限,学生以小组形式,就探究的主题进行专题研习
* 有两种模式:
  模式一:由教师建议专题研习的范围,学生可成立小组,选择感兴趣的研习子题
  模式二:学生自行成立小组,提出他们感兴趣的研习题目,由学校指派各组的指导教师
* 小学课程领导人员适当地编配各组的指导教师,避免某位教师指导过多组别
* 在全校的上课时间表预留专题研习的时间
 
 
3.5 专题研习的实施
 
3.5.1 进行专题研习的三个阶段
 
专题研习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开始构思的预备阶段、进行探究的实施阶段和建构知识的总结阶段:
(1) 预备阶段-开始构思
* 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共同订定清晰的研习目标和重点,激发他们的动机。
* 教师可安排各类型活动,例如专家讲座、专题讨论、实地考察、脑图制作等,引起学生对有关题目的关注和认识;进而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并引导他们找出可研究或具挑战性的问题。
下箭咀
下箭咀
(2) 实施阶段-进行探究
* 学生透过不同途径收集所需的各类型资料,从而建立对研习课题的认识。
* 教师应培养学生处理资讯的能力,包括搜集、检视和选取资料。
* 在研习过程中,教师可逐步减少对学生的指导,并鼓励他们能够更独立地工作。
(3) 总结阶段-建构知识
* 除了分析和整合资料,学生还须对整个研习作反思和总结。
* 学生最后选择以不同的形式,例如,书面报告、口头报告、展览、模型、网页和研讨会等,展示、分享及检讨研习的成果。
 
3.5.2 实施专题研习的注意事项
 
* 在学习过程中,学校须给予学生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指引。
* 个人专题研习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的机会,而小组专题研习则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二者各有好处。学校可于不同的级别,以其中一种方式安排学生进行专题研习,即使在初小,学生亦可进行小组专题研习;事实上,以小组形式进行专题研习,在学前教育阶段已是一个常见的学习策略。
* 随着学生参与专题研习的经验增加,学校宜逐步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导权,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 不同学习领域/学科的教师须妥善协调专题研习课业的分配,以避免学生在同一时段进行多份不同学科的专题研习报告,加重学生和教师双方的负担。
* 鼓励跨学习领域/学科的专题研习,例如每年一次,将不同学习范围的知识结合起来,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叠,影响学习。
* 灵活地运用课堂时间,例如,安排专题研习周,或在时间表内编排每级相同的专题研习课节,让全级学生同时参与相关的学习活动或成果分享会等。
* 协调课业的分配,以避免学生在短期内需要完成不同的专题研习。
* 对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同样重视,在设计课业和评估时不单要顾及学生「学什么」,且要顾及他们「如何学习」。
* 个别学生或小组的研习重点和内容各有不同,无须要求学生提交划一的学习成果,例如,接纳学生的研习有不同的发现或答案。
* 善用资讯科技进行专题研习,学生除了须掌握资讯科技工具的运用技巧外,亦须遵守运用资讯的守则,例如,尊重私隐权和知识产权。有关使用资讯科技进行互动学习的详情,可参考本系列第3D章「运用资讯科技进行互动学习」及「教育局资讯科技应用-专题研习」网页。
 
     
 
「教育局资讯科技应用-专题研习」网址为:
http://resources.edb.gov.hk/project_work/main.htm
 
     
* 家长的认同和配合,有助专题研习的顺利推行。学校须向家长说明专题研习目的,让他们明白在专题研习中可扮演的角色,例如,家长可观察子女在家中研习的进展和表现,给予提点,但切勿过于热心,为子女完成课业,亦应避免耗费以制作浮夸的专题研习报告。在合宜的情况下,学校可邀请家长担任活动的颁奖嘉宾。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你的学校推行什么模式的专题研习?如何改善科目间的协调?
* 如何安排和运用学习时间,以促进专题研习的成效?
* 如何增加学生进行小组专题研习的机会?
* 如何引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 如何加强家长在专题研习上所扮演的角色,以进一步提升专题研习的效益?
 
3.5.3 专题研习的评估
 
* 由于专题研习的过程和成果二者并重,学校应透过进展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而非只着眼于评估学生的专题研习报告或其他成品。
* 教师在过程中可观察学生的表现,并提供即时回馈,这更胜于在学生研习完毕后才给予等级或分数。透过「作为学习的评估」,可让学生知道自己如何学习,帮助他们作出改善,有助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评估不应局限于知识,也应包括学生的能力、价值观和态度。
* 评估加入不同的持份者,有助全面了解学生在专题研习方面的表现,让同侪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估,已成为学与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合宜的情况下,让家长参与评估学生的表现,一方面可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让家长对子女的学习进展有较深的认识。
* 在学校环境和学生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可运用网上工具促进专题研习的评估。学生透过网上平台与同侪分享所学或向教师提交课业,而教师可提供适时回馈,让学生改善学习。
(如欲更深入了解如何进行「促进学习的评估」及「作为学习的评估」,可参考本系列第5章「评估」。)
 
 
3.6 对学校的支援
 
教育局为学校提供多样化学与教资源,以助学校更有效地推行专题研习。例如,常识科学与教资源库提供了不同的示例及与专题研习相关的网页连结。
     
 
「教育局课程为本学与教资源库-常识科」网址为:
 
     
* 定期为小学课程领导人员和教师举办研讨会、工作坊和分享会等专业培训课程,共同探讨如何促进专题研习的推行,例如,运用网上专题研习工具。
* 推广从种籽计划和优质教育基金计划所得的实践经验,供其他学校借镜或转化使用。
* 继续透过不同的渠道,例如,优质教育基金和校本支援服务等计划,帮助学校建立实践社群,鼓励学校彼此分享成功经验,并进一步于学与教的过程中实践。
 
 
参考文献
所列参考资料非遍举无遗,以下只列出部分,供读者参考。
书刊
吴本韩、张善培、李子建(2010)。小学常识科课程实施评鉴研究报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局。未发表报告书。
 
李子健(2004)。专题研习:寻找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香港教师中心学报,第二卷,93-104取自
http://edb.org.hk/HKTC/download/journal/j2/P93-104.pdf
 
李启明(2005)。资讯科技与专题研习:计划与评估。香港:教育统筹局。
 
李雪荧(2007)。学生专题研习天书。香港:星岛出版有限公司。
 
李扬津、吴本韩、方文威(2001)。给孩子更大的挑战:小学科学,思考,探究。香港:香港教育学院。
 
林育玮、王怡云、郑立例(译)(1997)。进入方案教学的世界。全2册(原作者:Chard, Sylvia C)。台北县中和市:光佑文化。
 
许慧贞(2002)。专题研究动手做:如何指导小学生做研究。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陶英琪,陈颖涵(译)(2006)。探索孩子心灵世界:方案教学的理论与实务(原作者:Katz, Lilian G., Chard, Sylvia C.)。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嵇永宁、苗长广(2001)。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广西:广西教育。
 
邹尚智(2003)。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赵志成(2006)。专题研习的实践经验:探究与反思。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取自
http://www.fed.cuhk.edu.hk/~hkier/content/document/OP/SOP36.pdf
 
郑美红(2006)。专题研习的设计与实践。香港:中华科技出版社。
 
霍益萍(2001)。研究性学习:学生用书。广西:广西教育。
 
应俊峰(2001)。研究型课程。天津:天津教育。
 
谢锡金、祁永华、谭宝芝、岑绍基、关秀娥(2003)。专题研习与评量。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钟岭崇、祁永华主编(2005)。小学专题研习:教学经验萃编。香港 :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现龙发展小组。
 
苏咏梅(2005)。善用资讯科技于专题研习。香港:教育统筹局。
 
苏咏梅 (2006)。建构教学设计:让学生发展专题研习书面报告技能。基础教育学报,第十五卷,第二期(二零零六年),121-140。取自
http://hkier.fed.cuhk.edu.hk/journal/wp-content/uploads/2010/04/jbe_v15n2_121-140.pdf
 
苏咏梅(2009)。专题探究:过程与成果。香港:一口田出版有限公司。
 
苏咏梅主编(2001)。小学科学专题研习:思考的进路。香港:香港教育学院。
 
Banks, Janet Caudill. (1997). Creating and Assessing Performance-Based Curriculum Project: A Teacher's Guide to 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Edmonds, WA: CATS Publications.
 
Bellanca, James A. and Stirling Terry. (2011) Classrooms Without Borders : Using Internet Projects To Teach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ereiter, Carl. (2002). Education and Mind in the Knowledge Age.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Britz, Joan (1993). Problem Solving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s.ERIC:Digest. Urbana, IL: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ericdigests.org/1993/early.htm
 
Caroline Ford (1997).What We Need Is… A Community Education Project: An Eight-Step Guide to Running a Community Education Project. Sydney: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uthority, Department of Land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formation Cent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environment.nsw.gov.au/resources/community/edproject/comunityeduproj.pdf
 
Diffily, Deborah, Sassman, Charlotte. (2002). Project-based Learning With Young Children.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Edwards, Carolyn Pope, and Kay Wright Springate (1995). Encouraging Creativity in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s. ERIC: Digest. Urbana, IL: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ericdigests.org/1996-3/early.htm
 
Forster, Margaret, and Geoff Masters. (1996). Projects. Melbourne, Vic.: Allanby Press.
 
Gawith, Gwen. (1991). Ripping Into Research: Information Skills for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tudents. Auckland, N.Z.: Longman Paul.
 
Katz, Lilian G. (1994) .The Project Approach. ERIC: Digest. Urbana, IL: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ericdigests.org/1994/project.htm
 
Katz, Lilian G., Sylvia C. Chard. (2000). Engaging Children's Minds: The Project Approach. 2nd ed. Stamford, Conn.: Ablex.
 
Krajcik, Joseph S., Charlene M. Czerniak, and Carl Berger. (1999). Teaching Children Science: A Project-based Approach. Boston, MA: McGraw Hill.
 
Krajcik, Joseph S., Czerniak, Charlene M. (2007) Teaching Science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 A Project-based Approach. 3rd ed.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ee, May M. T., Benjamin K. W. Li, and Icy K. B. Lee. (1999). Project Work: Practical Guidelines.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oen, Christine B. (1999). Group Project: Student Role Sheets. Everything You Need for Successful Group Research Projects - Start to Finish! Carthage, IL: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
 
Moursund, David G. (2003) Project-based Learning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nd ed. Eugene, OR.: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argent, Marianne. (2011) The Project Approach In Early Years Provision : A Practical Guide To Promot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Through Project Work. London: Practical Pre-School Books.
 
网址
亚太科学教育论坛,第五期,第三册,专题版二(2004年12月)。主编:苏咏梅。《小学科学专题研习-衣、食、住、行》
http://www.ied.edu.hk/apfslt/v5_issue3/pspc2/main.htm
 
教育局课程发展处:专题研习
http://cd1.edb.hkedcity.net/cd/projectlearning/index.html
 
教育局:资讯科技应用-专题研习
http://resources.edb.gov.hk/project_work/main.htm
 
教育局:课程为本学与教资源库-常识科
 
教育局课程发展处课程资源组:Project-based Learning 专题研习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专题研习 - 学会学习的实践
http://www.fed.cuhk.edu.hk/~asp/Essay/ProjectLearn
 
亚太科学教育论坛,第七期,第二册,文章六(2006年12月)。郑美红。《专题研习教学设计:创作新生物》
http://www.ied.edu.hk/apfslt/v7_issue2/chengmh/index.htm
 
香港教育城:小学常识学科园地:专题研习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现龙发展组:现龙第3代-专题研习 网上平台
http://www.dragonwise.hku.hk/dragon3/login.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