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列印此页
目录
 
5 评估
 
本章是《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的其中一章,内容如下:
5.1 背景
5.2 本章目的
5.3 从课程、学与教到评估
  5.3.1 课程、学习和教学、评估三者之间的关连
  5.3.2 评估目的
5.4 评估的未来发展方向
5.5 制定学校评估政策
  5.5.1 结合评估政策、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和课程改革的目标
  5.5.2 制定全年评估实施计划
  5.5.3 将进展性评估连系学习与教学
5.5.4 检视评估政策和学校课程发展计划
参考文献
 
 
5.1 背景
 
建基于对教育的信念,包括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和具有学习的能力,并须培养他们多元才能和让他们发挥潜能,课程发展议会报告书《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课程发展议会,2001)建议学校改变评估的实施方式,以加强促进学习的评估,作为日常学习、教学及评估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推行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已在「促进学习的评估」作出多方面尝试,而且一般能制定清晰的评估政策及措施,既重视总结性评估,亦兼顾进展性评估,同时引入多元化的评估模式,并重视给予学生书面回馈及推展多方参与评估,如学生自评或家长评估等;部分学校更着意检讨和分析学生评估数据,从而作出适切的跟进计划。
过去十年,除香港的社会环境不断变迁(请参阅第1章),学校在实施学生评估方面亦有不少转变。例如教育局在二零零一年委托考评局分阶段发展与推行中、英、数三科的基本能力评估,亦于二零零九年在高中开始实施的新学制引入校本评核,皆旨在协助学校更全面了解学生的表现,以提升学与教成效。因此,本章将介绍评估文化的最新发展,并为学校提供更多相关建议,达到以评估促进学生学习。
 
 
5.2 本章目的
 
* 重申有关评估的主要概念和基本原则
* 反思经验及回应转变,阐述未来评估的发展方向
* 建议如何规划及发展学校整体的评估政策,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5.3 从课程、学与教到评估
 
5.3.1 课程、学习和教学、评估三者之间的关连
 
各学习领域/学科的中央或学校课程已制定了学习目标和重点,例如知识、能力、价值观和态度等方面,以说明学生应学习的内容。评估则是通过搜集学生在各方面(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学习显证,然后诠释资料,判断学生的表现,藉以向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及其他持份者,以至于教育制度提供回馈,作为改善学习与教学的基础。因此,评估是课程、学与教及回馈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图5.1所示)。
 
图5.1 学习、教学及评估循环
图5.1 学习、教学及评估循环
 
5.3.2 评估目的
 
对不同持份者来说,评估有不同的目的,概述如下:
让学生
* 了解学习目标,以及个人的学习进展情况。
* 了解个人在学习上的强项和弱项。
* 找出个人的学习需要和改善学习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自主学习。
 
让教师和学校
* 诊断学生在学习上的强项和弱项。
* 向学生提供有效益的回馈和具体建议,让他们知道如何改善学习。
* 检视及修订有关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期望、课程设计及内容、教学策略及活动等,使更能配合学生的需要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与教的成效。
* 审视课程成效和提升教学质素。
 
让家长
* 了解子女在学习上的强项和弱项。
* 考虑如何透过学校合作,改善子女的学习。
* 对子女有合理的期望。
 
让政府
* 评定学生在特定范围的学业水平。
* 检视教育质素。
 
按评估目的,评估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对学习的评估 评估是为评价教育质素或了解学生所达到的水平。
促进学习的评估 评估是让学生认识自己学习上的强项和弱项,并帮助他们不断改进,亦让教师检视和完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策略等。
作为学习的评估 评估是让学生更积极连系学习与评估,从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详情请参阅5.4节「迈向‘作为学习的评估’部分)
 
在小学课程实施合适的评估策略时,应区分和善用「进展性评估」及「总结性评估」两种模式。「促进学习的评估」属进展性,而「对学习的评估」则属总结性。两种模式具有不同目的-进展性评估是搜集学生的学习显证,并给予回馈,以促进学习;总结性评估是在教学单元、学期或学年终结时进行,以总结学生的学习表现或成果。
 
有关学校实施评估的理念架构,见下图5.2。
 
图5.2 学校实施评估的理念架构
 
图5.2 学校实施评估的理念架构
* 校内评估,是指学校因应目的而进行的评估措施,是学与教进行过程中的一部分,性质属于进展性,有「促进学习的评估」的功能,不过,学校亦可用以决定某些学生是否适合升班。
** 校外评估,是由校外机构如考试及评核局按既定的机制而举行的评估,属于总结性评估和「对学习的评估」,但学校亦可利用评估的数据,如全港性系统评估的学校报告内的数据,检视学生的整体表现,改善教学策略,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反思与行动反思与行动
* 学校可采用什么评估模式去了解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表现?
* 学校可如何进一步改善评估设计、评估回馈、评估分析及跟进策略,以持续提升学习成效?
* 采用什么方法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并懂得如何改善学习?
* 学校采用什么方法可让家长知道怎样协助子女改善学习?
 
 
5.4 评估的未来发展方向
 
反思过去十年在实践「促进学习的评估」的经验及回应未来时代的需要,以下是学校可以进一步提升评估效能的发展方向:
评估内容及模式应全面涵盖课程目标及学习成果
* 教师应参考各学科的课程指引,以了解课程的学习目标,从而设计有效度及信度的评估活动。在英文、中文及数学三科,教师更可参考「学习进程架构」及「基本能力指标」。
* 「学习进程架构」是根据相关学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点,并参考学生的实际表现而订定,当中描述了学生在学科课程的不同范畴内应学会的知识和能处理的问题,并以「八阶学习成果」全面描述学生在相关学科内的学习表现及进程,使教师能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从而采用能有效促进学与教的策略。
* 「基本能力指标」是按相关学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点,并透过专家、教育工作者及社会人士,共同订定学生在完成不同学习阶段后应要达到的基本水平,从而进行下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透过「基本能力」的评估数据,教师和家长可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和需要,从而给予适时的辅导;而学校亦可结合评估数据与学校发展需要,制定更具学与教成效的计划。
 
     
 
基本能力指标的详细内容,在「教育局>促进学习评估资源库>基本能力评估」网站浏览,网址为:
 
     
* 须留意「基本能力指标」是课程的基本要求,并非学生的整体学习表现。学校应按学生及学校情况,透过多元化的评估模式,让不同能力及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均有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从而全面认识学生在不同范畴的强项和弱项。
妥善分配教学及评估活动的资源
* 教师要恒常地透过每一班学生的前测活动,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并借助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以配合个别班别学生的特殊需要。
* 在实施新评估模式的初期,教师可能需要较多时间预备评估的活动,因此,学校须合理地调动资源,以协助教师既可尝试新的评估模式,又不会忽略上好每一堂课。
善用回馈以促进学习
* 分析学生的错误,往往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视窗」。透过分析学生在评估活动中的表现,例如,观察错误的规律及不同错误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理解概念上有些什么错误或未完全掌握的地方,从而探讨如何改善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设计针对学生问题的活动,甚至在有需要时调整校本课程。
* 须知道即使持续及多次评估学生,也是不足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学校既要适度地预备评估活动,也要反思如何有效批改学生的评估作业,同时不应忽略进一步详细分析学生的表现及其后的跟进活动。
提升教师的评估素养
要令评估发挥其正面和积极的作用,就需要具有评估素养的教师,他们能:
* 了解课程内所订定的每项学习目标所呈现的形式及成果。
* 按不同学习目标的性质和评估目的,选取及设计合适的评估活动,并知道如何减少当中所潜在的问题及偏差。
* 培养学生参与不同类型,包括校内及校外的评估活动时应有的技巧。
* 进行不同模式的评估活动、批改及阐释学生学习的显证。
* 有效地向不同持份者解释学生的评估表现。
* 就评估得来的资料,为个别学生提供建议、修订学与教策略、发展校本课程及规划学校未来的发展。
*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评估活动的态度,并透过评估活动,持之以恒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迈向「作为学习的评估」
* 在学校教育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培养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以及对学习负责任,是至为重要的。同时,在资讯及知识迅速增长的二十一世纪,学生不可能在短短十数年的学校教育里,便习得一生要用的知识。所以,我们更需要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技巧和习惯,从而协助他们迈向终身学习的目标。
*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有效学习的习惯,学生不应只是被动地等待老师判断他们的答案是对或错,或只由老师为他们提供改善学习的方法,而应更积极地连系学习与评估,即「作为学习的评估」。在「作为学习的评估」上,学生须认识学习目标、自我监察学习进展、基于回馈反思学习的内容及策略、调节学习的方法及其后的学习目标、甚至规划未来的学习方向。长远而言,学生应发展成为自己的最佳评估者,为自己的学习提供回馈。
* 提升学生在评估中的角色,并不表示教师在「作为学习的评估」上担当可有可无的角色。反之,教师更要将教学及评估活动融为一体,在学习活动之前、进行期间或之后,他们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包括:
  * 以评估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水平及学习模式。
  * 按学习目标及学生情况设计合适及分殊的教学及评估活动。
  * 向学生清楚介绍学习重点及评估准则,让他们了解及订立自己的学习方向。
  * 安排学生观察表现优良的学习成果或作品,让他们掌握学习目标应呈现的形式及过程。
  * 教导学生自评及互评的技巧及态度,例如,如何认识自己的水平、比对应有的表现及分析学习失误的地方及原因。
  * 提供恒常而具挑战的活动让学生作自评及互评,以培养学生成为具自信及能力的评估者。
  * 记录学生的学习进程,并适时提供回馈及支援;
  * 训练学生有系统地记录学习历程。
  * 培养学生检视学习过程及进程的习惯,并让他们提出改善学习的方法及规划未来的学习方向。
* 「作为学习的评估」的活动是与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因此,教师并不一定需要编配额外时间进行相关活动。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如何确保评估的内容及模式能对应课程目标?如何让学生知道评估的准则?
* 你学校现时怎样让教师和学生运用回馈的资料?
* 你的学校透过那些方法,协助教师提升评估素养?
* 你的学校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及进程?
* 如何协助学生有系统地检视自己的学习显证及学习进展?
 
 
5.5 制定学校评估政策
 
要改变学校的评估实施方式,以加强「促进学习的评估」的效能,并发挥学生在学习和评估方面的积极性,即「作为学习的评估」,全体教师必须一起规划、讨论、交流、磋商,达成共识;并需要在学校、学习领域/学科层面和课堂或教师层面,制定相应的评估政策和机制。图5.3阐述了怎样处理有关要项。
 
图5.3 学校评估政策计划流程图
第一步
制定评估政策,以加强「促进学习的评估」的效能及发展「作为学习的评估」,并将评估政策、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和课程改革的目标互相结合。
downarrow
第二步
制定全年评估实施计划。
downarrow
第三步
将进展性评估、学习与教学结合。
downarrow
第四步
检讨和反思学校实践评估政策的成效,并运用检讨结果,回馈校本课程规划和学与教策略。
 
5.5.1 结合评估政策、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和课程改革的目标
 
根据教师在发展学校整体课程时所达成的共识,考虑以下各项:
* 根据5.3.2节,订定学校期望达到的评估目的,例如:
  * 透过让学生掌握各学习成果所呈现的形式及了解各评估的准则,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回馈,并与学生一起计划改善学习的方法。
  * 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回馈,以修订学科课程的目标及学与教策略。
  * 透过总结性评估,向家长交代学生的表现。
* 学校依据课程目标及学习进程架构,就搜集学生学习显证的范围达成共识,从而制定一套公平的评估机制,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全面的评估。例如:
  * 制定评估措施,协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使用为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校内评估工具。(https://cd.edb.gov.hk/chi/resource/as_ncs_c.asp)
  * 检视评估的内容及模式,以让不同能力及学习模式的学生都有所表现及发挥。
* 为学校的评估政策制定能配合课程改革目标的清晰目标,继而共同订定各级别、各学科适切的评估准则(具体列明学习成果)。例如:
* 该学年各学习领域/学科和在学习过程中优先发展的共通能力,如协作能力。
  * 德育及公民教育或全方位学习所强调的个人素质,如责任感、承担精神、坚毅。
  * 以专题研习及「从阅读中学习」作为有效的策略,提高学会学习的能力。
 
5.5.2 制定全年评估实施计划
 
* 检视上一学年采用的评估实施方式,找出有哪些不能配合5.5.1节所列的考虑因素,建议可如何逐步改善有关评估模式。例如:
 
未完善之处 改善方法
评估的范围过于狭窄,只侧重基本能力的要求,未能全面涵盖学生的学习。 根据课程内的学习目标或学习进程架构,扩大评估的范围。
评估次数太多和过度依赖笔试。 减少笔试次数,多使用能够显示学生进步的平时习作。
考卷的题型只包含全港性系统评估考卷的题型。 扩大题目的类型,适量引入开放式题目。
对学生的学习进展回馈不足,只给予等第和分数。 多用评语,少用等第和分数。
未能诊断学生不足之处。 多观察和提高诊断学生表现的敏觉力。
用于批改作业及家课的时间过多。 修订作业及家课批改的要求,如衡量回馈的效果,判断哪些作业及家课需要精批细改,哪些可略改。
学生的自评及同侪互评技巧不成熟。 训练学生认识自评及同侪互评的技巧,并营造学生协作、欣赏,而不是竞争的气氛及态度。
* 计划怎样进一步平衡兼顾进展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例如:
  * 在专题研习和「从阅读中学习」中采用进展性评估。
  * 在学期或学年完结前,对学生在各学习领域/学科所掌握的知识和应用,进行总结性评估。
  * 在每一课或每个单元结束前,进行进展性评估活动。
* 根据评估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设计合适的评估模式及频次。例如:
  * 多留意学生在课堂的反应,并给予口头评语,以代替测验。
  * 减少以抄写为主的家课,增加其他类型的家课,如进行实作评估;制作概念图或脑图以总结所学;阅读及以扮演书中不同角色来展示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预习下一课的学习内容;整理从互联网上搜集的资料等。
  * 善用学生自评的活动,如填写学习反思小册子及学习历程档案等。
  * 善用学生同侪互评的活动,如同学互相评估写作文章,从而更了解写作的技巧及要求。
  * 邀请家长评估学生在家中的生活技能表现、学习习惯及态度等。
  * 善用网上评估工具,如运用基本能力网上学生评估网站,诊断学生是否达到基本能力的水平。
  * 在每个学习单元完成后,进行10分钟的评估,以便教师能及早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作出改善。
  * 每学期减少一次统一测验,可腾出2至4 星期教学时间供学生进行专题研习,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校须留意教师在评估方面的工作量,并采用适当的措施以协助教师处理评估工作,包括:
  * 检视评估活动与学习目标的适切性或效度。
  * 先以部分课程内容或某些年级作试点,然后逐年增加不同评估模式的涵盖面。
  * 减少部分现行的评估活动,以腾出空间作新的尝试。
  * 善用资讯科技以减轻教师在文书、批改及分析数据上的负担。
* 决定如何透过进展性评估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回馈,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效,并决定怎样报告学生的学习成果(详情请参阅5.5.3节)。
* 决定如何透过进展性评估向教师提供有效的回馈,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成效(详情请参阅5.5.3节)。
* 订定校内策略,协助教师改进评估实施方式。提升教师评估素养是学校在评估发展上的重要一环,其中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尤为重要。例如:
  * 增添学校图书馆内有关评估的参考资料。
  * 利用共同备课时间,分析学生表现及探讨回馈策略,以及反思教师的教学策略,如提问技巧等。
  * 提供与其他学校和教师交流的机会,或邀请有经验人士或大专学者分享心得,如怎样与家长协作,引导学生从回馈资料反思学习习惯及规划未来的学习计划。
  * 鼓励教师作教学反思历程纪录,以培养教师恒常反思日常的教学策略的习惯。
  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安排上,学校须考虑教师的专长、兴趣及工作量,并与教师商讨订立发展项目的优先次序。学校可透过以下各项适切的措施,为教师营造一个有利学习的环境:
  * 营造一个开放及包容的校园环境,减少由评估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其中,学校须强调评估目的是改善学与教,而不是惩罚参与的学生和教师,从而让教师乐于尝试不同的评估模式。
  * 学校领导层有策略地领导教师实践不同的评估模式。
  * 透过定期会议,加强了解及监察实施情况,并适时提供支援。
  * 向不同持份者解释出现不同评估模式的原因,以及如何解读结果和分析。
* 检视不同级别评估实施方式的连贯性及各科组的互相配合。例如:
  * 可在同一科组但不同年级引入不同的评估模式及次数,如高小才逐渐引入较多书写和总结性的评估;邀请初小学生家长协助评估学生在家中学习及自理的表现;于高小循序地加强学生自我评估及同侪互评的角色等。
  * 协调不同科组的评估实施方式,以免出现不一致的评估观念,令学生产生混淆。
  * 协调不同科组在不同年级进行专题研习或探究式学习的评估活动的时间安排。
  (有关学科小组的评估政策建议,请参阅各学习领域及小学常识科课程指引内的第五章。)
* 与不同持份者包括学生家长及学生保持沟通,解释学校评估的政策,以取得支持。
  * 在家长或监护人方面,学校须要向他们解释:
    bullet_style1_2_3 评估活动的目的;
    bullet_style1_2_3 如何配合及参与子女的评估活动;
    bullet_style1_2_3 如何解读子女的成绩报告;
    bullet_style1_2_3 如何与学校合作进一步照顾子女的学习需要。
    同时亦须提供机会,让家长或监护人对评估活动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教师亦可以透过与家长或监护人沟通,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 在学生方面,学校须向学生解释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评估模式和要求,并让他们清楚自己在学习及评估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责任。校方须令学生明白评估的两重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及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成果,而不单是每年与班上其他同学比高下。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你的学校如何协调不同科组及不同年级间的评估工作?
* 如何协助家长了解和配合学校的评估政策?
 
5.5.3 将进展性评估连系学习与教学
 
* 订定学习目标,并让学生明了学习目标及评估准则,例如:
  * 向学生解释数学科学习进程架构内「数」范畴的第三阶表现点。
  * 向学生解释如何准确量度身高、体重的方法及量度体适能的方法。
 
*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例如:
  * 选取基本能力学生评估网站所提供相关的题目,诊断自己是否认识小数的位值及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基本能力学生评估」网页的网址为:
 
     
  * 学生进行体适能检测并记录其体重及身高。
  * 学生检视自己的阅读策略。
 
*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水平和他们应有的水平,例如:
  * 学生与教师订定「学习合约」,定下他们期望应达至的学习表现。
  * 透过完成基本能力学生评估网站所提供的数学评估后,学生知道自己对小数的理解和运算表现。
  * 学生知道自己的体适能水平及得知自己体重较参考值为重。
  * 学生知道自己的阅读策略属于低水平,较少运用理解或总结策略。
 
* 将进展性评估资料回馈学生,使他们明白下一步要做什么和怎样做。
  有效的回馈,除可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更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处理回馈不妥善,则可能会令学生放弃学习。因此,在提供回馈方面,教师应注意下列几点 :
  * 回馈应能提供具体的资料,根据学习目标及评估准则,清楚识别学生强项和弱项,并明确指出如何改进。
  * 回馈应是正面和有建设性的,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凸显已改进的地方,并直接或间接指出他们未达标之处。
  * 回馈应是动态和可调适的,容许意见交流,并能适当调整,以切合个别学生的学习需要。
  * 回馈应是适时的,延迟提供回馈,会减弱促进学习的成效,并应强调课堂上口头及黑板上的回馈。
  * 回馈应是以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及方式呈现,教师亦须留意学生是否明白回馈的内容。
  * 回馈的内容可以是澄清学习活动的内容及要求,亦可以是指示学生学习的技巧,同时亦可以是提示学生有关自主学习的技巧及反思的方向。
  * 给予回馈的方式可多样化,包括: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可以个人、小组或全班形式进行;可由教师给予,亦可由学生、同侪或家长给予。
  * 在给予口头回馈时,教师可通过跟进问题,以引导学生反思他们提出的答案的理据,而不宜只急于判断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 在提问时,不应过多只有对与错的问题(或闭合式问题),宜适量加入引发学生思考及多层次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 在给予书面回馈时,批改的方式不限于对、错、打分及评定等第。只用一个表示「对」的符号,并写上「好」字,不足以说明习作好在哪里及好的准则是什么。教师可用图像或图表辅以文字、指出学生习作做得好与不好之处。
  * 在给予书面回馈时,教师应就着不同学科及学习目标,运用不同的批改方式或准则,并就批改的基本原则、方式、频次和数量达成共识。学校不宜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份习作都精批细改,而教师也不必这样做。
   
  在给予回馈后,教师须设计跟进学习活动,并应留意以下几点:
  * 跟进学习活动需具针对性,包括参与的学生及对应的学习目标,即只是有需要的学生才进行相关的跟进学习活动,而亦应按不同学生的情况,订定不同的短期、中期及长远的目标。至于跟进活动的学习内容,亦应针对学生的问题或难点,而不应只是重温整个章节或重做单元的练习。例如:
    bullet_style1_2_3 在诊断学生未达某些基本能力的要求时,可在网上学与教支援网页内下载相应的的支援学习活动。
 
     
 
「教育局>网上学与教支援」网页的网址为:
http://wlts.edb.hkedcity.net/tc/home/index.html
 
     
    bullet_style1_2_3 介绍食物热量对体重的影响和运动对体适能的影响,并分析个别学生的饮食及运动习惯。
    bullet_style1_2_3 介绍阅读策略。
  * 教师就着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检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反思概念的理解是否错误,并与该学生共同研究可行的跟进学习活动。长远而言,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有需要时,教师亦可邀请家长参与讨论、计划及跟进。例如:
    bullet_style1_2_3 为学生订定掌握基本能力的相应学习活动。
    bullet_style1_2_3 与学生及家长商讨改善饮食习惯的食谱。
    bullet_style1_2_3 与学生订定适切及循序渐进的运动计划。
    bullet_style1_2_3 实践阅读策略及阅读计划。
* 将进展性评估资料回馈教师,改善校本课程规划,提升教学成效。例如:
  * 就着学生表现理想的课题,在教师之间分享有效的教学策略。
  * 就着学生表现不理想的课题:
    bullet_style1_2_3 分析学生的表现,观察错误的规律,诠释学生在哪方面的理解错误或未能完全掌握;
    bullet_style1_2_3 剖析现有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材如工作纸及教具运用的适切性;
    bullet_style1_2_3 透过共同备课、行动研究或邀请专家,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及发展对应的教学活动;
    bullet_style1_2_3 有系统地记录相关课题,如在教学进度表记录学生的难点。在有需要时,应修改下学年的同一年级及该批学生在高一年级的教学进度,以方便教师作适当的跟进。
  * 善用全港性系统评估的学校报告内各项基本能力的表现,加以整理及分析,让相关学科及级别的教师了解学生的表现,并抽取需跟进的课题作深入讨论及计划跟进活动。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在制定评估准则时,学校如何确保学生不会因表达答案格式的不同而被评定为错误?
* 你如何引导学生反思回馈,并作出改善?
* 你的学校采用什么制度协助教师分析评估资料,以及改善教学?
* 你的学校如何保存评估纪录?这些纪录如何协助教师改善教学策略?
 
5.5.4 检视评估政策和学校课程发展计划
 
学年完结时,学校就评估计划及实践情况,应在以下三个层面作检讨:
学校整体规划层面
* 检视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士是否明确地了解评估的目的。
* 检视进展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是否平衡实施。
* 检视各科组的评估及全方位学习活动等安排是否协调得宜。
* 检视评估实施后能否获得预期所需的所有资料。
* 检视所提供的资料有否不足之处。
 
学习领域/学科层面
* 检视学习领域/学科如何落实学校的评估政策。
* 检视学习领域/学科能否有效运用不同的评估模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表现。
* 检视学习领域/学科能否有效运用学生评估资料,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 其中须留意:
  * 在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评估准则是否一致,但同时有否留有空间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学习成果;
  * 科组内的评估频次及回馈方式是否恰当;
  * 科组内的支援机制是否有效;
  * 改善教学的机制如教学研究是否发挥作用及有效率地进行。
 
课室/教师层面
作为分享或监督机制的一部分,教师须不时就日常评估实施的方式(「促进学习的评估」及「作为学习的评估」)多作了解及反思,以判别:
* 学与教的目标是否明确。
* 回馈是否与学习目标和目的相关。
* 批改是否有助学生改进学习。
* 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技巧有否改进。
* 回馈能否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 引导学生作自我反思的技巧有否改进。
* 有没有善用回馈调整教学计划。
*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如何。
 
除此以外,学校亦应考虑从不同的渠道,如家长教师会、家长意见调查等,搜集家长及学生对评估方面的意见。当检讨完成后,学校、科组及教师须制定行动方案,改进评估模式,从而配合下一学年学校课程计划的目标。
 
 
参考文献
所列参考资料非遍举无遗,以下只列出部分,供读者参考。
书刊
林敦来,高淼(2011)。 教师评估素养: 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4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1999).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Beyond the Black Box.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School of Education.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2002).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10 Principles. Research-based Principles to Guide Classroom Practice. London: Nuffield Foundation.
 
Black, P. & William, D. (1998). Inside the Black Box. Bloomington: Phi Delta Kappan.
 
Brookhart, S.M. (2008). How to Give Effective Feedback to Your Students. USA: ASCD.
 
Brookhart, S.M. (2009). The Many Meanings of Multiple Measur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Multiple Measures, 67(3), 6-12.
 
Chappuis, J. (2005). Helping Students Understand Assess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ssessment to Promote Learning, 63(3), 39-43.
 
Clarke, S.(2001).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Hong Kong. Hong Kong: Education Department.
 
Clarke, S. (2001). Unlock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Pupils’ Learning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 London: Hodder & Stoughoton.
 
Ecclestone, K., Davies, J., Derrick, J.& Gawn, J. (2010). Transform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Lifelong Learning.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Fisher, D. & Frey, N. (2012). Making Time for Feedback.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eedback for Learning, 70(1), 42-46.
 
Hacker, D. J., Dunlosky, J. & Graesser A. C., (2009). Handbook of Metacognition in Education. USA: Routledge.
 
Hattie, J. (2012). Know Thy Impac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eedback for Learning. 70(1), 18-23.
 
HK PISA 2009 Research Team.(2011). The Fourth HKPISA Report PISA 2009. Hong Kong:HKPISA Centre.
 
Lorna, M. Earl. (2003). Assessment as Learning – using classroom assessment to maximize students’ learning. USA: Corwin Press.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 & Foy, P. et. al. (2008). TIMSS 2007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port. USA: IEA.
 
Manitoba Education, Citizenship and Youth (2006). Rethinking Classroom Assessment with Purpose in Mind: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Assessment as Learning, Assessment of Learning. USA: Crown.
 
McTighe, J. & O’Connor, K. (2005). Seven Practices for Effective Learn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 Assessment to Promote Learning, 63(3), 10-17.
 
Mok, M. MC. (2010). Self-directed Learning Oriented Assessment: Assessment that Informs Learning & Empowers the Learner. Hong Kong: PACE Publishing Ltd.
 
Popham, W. J. (2009). Assessment Literacy for Teachers: Faddish or Fundamental?. Theory Into Practice, 48, 4-11.
 
Rotherham, A.J. and Willingham, D. (2009). 21st Century Skills: The Challenges Ahea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Teach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67(1), 16-21.
 
Sadler, R. (1989).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systems. Instructional Science, 18, 119-44.
 
Stiggins, R.J. (1995). Assessment Literacy for the 21st Century. Phi Delta Kappan, 77(3), 238-245.
 
Stiggins, R. J. (1997).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Assessment. 2nd Edition. USA: Pearson Prentice Hall.
 
Stiggins, R.J. (2005). Student-involved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4th edition. USA: Pearson Prentice Hall.
 
Stimpson, P., & Morris, P., ed. (1998).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for Hong Kong: Two Components, One System. Hong Kong: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Wiggins, G. (2012). Seven Keys to Effective Feedback.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eedback for Learning, 70(1), 10-16.
 
Zimmerman, B. J. & Schunk, D. H. ed.(1994).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 Issu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USA: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Zimmerman, B. J. & Schunk, D. H. ed.(1989).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USA: Springer-Verlag.
 
网址
促进学习评资源库
 
教育局:全方位学习
 
教育局:促进学习评估资源库:基本能力评估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基本能力学生评估
http://www.bca.hkeaa.edu.hk/web/SA/zh/Introduction.html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全港性系统评估
http://www.bca.hkeaa.edu.hk/web/TSA/zh/Introduction.html
 
教育局:网上学与教支援
http://wlts.edb.hkedcity.net/tc/hom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