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列印此页
目录
 
6 全方位学习
 
本章是《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的其中一章,内容如下:
6.1 背景
6.2 本章目的
6.3 全方位学习目的和意义∶与课程的关系
6.4 从全方位学习到五种基要学习经历
6.5 学校整体课程的全方位学习行动方案
  6.5.1 全方位学习在学校课程不同学习阶段的重点
  6.5.2 全方位学习与各学习领域的课堂学习以及五种基要学习经历相辅相成
  6.5.3 优质的反思∶转化经历为学习的关键
  6.5.4 全方位学习机会的主要问题和考虑因素
6.6 全方位学习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6.1 背景
 
全方位学习是把学习空间从课室拓展到其他环境的策略。透过教师灵活地利用多样化的环境和社区资源,配合时、地、人各方面所组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获得一般在课堂上难以体会的经验。过去十年,学校已依据2002年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推行全方位学习,并将全方位学习策略融入各学习领域的学与教中,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6.2 本章目的
 
* 厘定全方位学习与课程的关系
* 指出如何在学校课程中推行全方位学习,从而协助学生达至全人发展
* 指出学校在策划全方位学习行动方案时,应采用的反思策略、原则和注意事项
 
 
6.3 全方位学习目的和意义∶与课程的关系
 
全方位学习强调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这些切身体验能令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一些单靠课堂学习难以达到的学习目标,例如,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为社会及人类谋福祉的正面态度,这些都需要学生经常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和情境。全方位学习并能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从实际体验中反思学习,这有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实现全人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此外,全方位学习强调课程本身需要由以往只重视传授知识,推展到丰富学生的经历,它紧连课程,并且贯穿各学习领域,在课程发展上扮演着「延伸」、「扩阔」及「促进」的功能:
* 延伸功能:一些连系着各学习领域的学习机会,例如参观博物馆及地理考察等,能深化学生对某些领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的认知。
* 扩阔功能:在学习领域以外所连系的其他知识和生活经验,例如学校举行的联课活动、兴趣班、社会服务等,除了有助发掘学生的多元潜能,亦扩阔学生的视野。
* 促进功能:大多数全方位学习活动都能培育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技能,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此外,更有专为训练学生共通能力而设的全方位学习活动,例如领袖训练营、团队精神课程等,其目的也在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会否与学校或科组的成员讨论,看看他们是否同意全方位学习的重要性?
* 你的学校会定期检视有关全方位学习的学校政策,包括带领学生反思的策略吗?例如,会检视它在学校课程中的角色吗?
* 你的学校具备什么有利条件,为学生创造全方位学习的机会,从而延伸、扩阔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6.4 从全方位学习到五种基要学习经历
 
透过全方位的学习机会,学生应可获取下列五种基要的学习经历,以促进全人发展:
* 德育及公民教育
* 智能发展(多是通过各学习领域的课堂学习)
* 社会服务
* 体艺发展
* 与工作有关的经验
 
图6.1显示学校可利用校外的不同情境推行全方位学习,以丰富学生五种基要的学习经历,而各机构亦可提供相关的学习机会。
 
图6.1 全方位学习的不同情境
图6.1 全方位学习的不同情境
 
 
 
6.5 学校整体课程的全方位学习行动方案
 
学校在整体课程中设计全方位学习时,最重要是衡量各学习领域或跨学习领域中,有哪些学习目标、目的及重点,通过配合客观条件的课外学习活动,让学生学得更好。学校应制定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参与饶富意义而又配合学校教育目标的学习经历。
 
学校可透过不同模式,把全方位学习渗入学生的学习经历中。推行模式可归纳为以下六种∶
* 课程整合模式
* 事件为本模式
* 课节为本模式
* 全校主题式模式
* 专题项目为本模式
* 联课活动为本模式
 
示例示例
示例一∶课程整合模式
某小学每年都会利用课程整合模式,安排为期两星期的「跨学科双周」,以推动全方位学习。学校以课程内容作为「跨学科双周」的主题来连系各科,例如,某次的「跨学科双周」学习主题为「全心全意,各尽所能」,以常识科为骨干,延伸至其他科目。学生透过跨学科学习进行参观、搜集资料、小组讨论、反思活动和汇报,不单拓阔了学习空间,增强学习动机和兴趣,还深化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示例二∶事件为本模式
某小学采用事件为本模式推行全方位学习。学校会在每年校历表中,安排三至四天全方位学习日时段,尝试透过不同的学习模式,如宿营、博物馆参观、校内英语日营、探究学习、推动阅读等,在各级举行不同学习活动,藉以打破传统课堂学习的限制,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让他们展示创意,增强协作能力,使群性发展得到培育。
示例三∶课节为本模式
某小学利用课节为本模式推行全方位学习。学校规定在每个星期五下午进行「多元智能课程」,安排全校学生参加,其目的是希望在课堂学习以外,为学生开拓学习空间,以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发展不同的智能,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从而促进全人发展。
示例四∶全校主题式模式
某小学以全校主题式模式推行全方位学习。学校以环境教育作为中心,透过有系统的架构规划,包括对学校环境管理系统、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学校活动及专题研习四方面的规划,发展成为一所绿色小学;而环境教育这个主题,则主导了该校全方位学习的发展。
示例五∶专题项目为本模式
某小学起初在小三和小四推行专题研习,及后推至全校各级。学校透过推行专题研习,让学生能够以既定范围为研习主题,藉着研习的过程,掌握专题研习的方法,同时建立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及沟通能力等。
示例六∶联课活动为本模式
某小学以联课活动为本模式推行全方位学习,目的是为学生开拓课堂以外的学习空间。学校透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在五育方面的发展,启发思考,建立正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达至全人教育的目的。
 
6.5.1 全方位学习在学校课程不同学习阶段的重点
 
一般而言,随着学生的学科知识日益丰富,社会接触面日益增广,全方位学习的情境也须拓阔,以提供学生更多样化的学习机会。第一学习阶段和第二学习阶段的全方位学习重点简列如下:
第一学习阶段(小一至小三)
* 为了促进学生对真实生活情况的了解,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学校应以全方位学习,补足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艺术教育等学习领域,以及小学常识科的课堂学习。
* 在安全的环境下,为学生提供体艺发展的机会,以及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生活经验。
* 以社区作起点,培养学生个人对社区的强烈责任感和归属感。
* 在这个学习阶段的学生年纪尚幼,与工作相关的学习经验宜透过课堂或校内活动获得,例如,常识科中有关家人的课题,可渗入了解家人的工作情况等,以提升学生对与工作有关经验的认知,以便衔接第二学习阶段。学校不宜安排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取与工作有关的经验。
 
第二学习阶段(小四至小六)
* 除了利用全方位学习活动补足各学习领域和小学常识科的课堂学习外,也可以全方位学习活动拓展其他学习经历,例如,把社会服务推展到校园以外、邻近社区、甚至香港以外的地区。
* 为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期望,可让他们逐步认识工作世界与个人素质和技能的关系,例如,要求有责任感、解难能力等,从而引导学生反思,加强他们对工作世界的基本认识,协助他们渐渐建立对工作世界的正确观念。这有助学生于第三和第四学习阶段建立多元及灵活的前路观。
* 可尽量利用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例如,不同的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制服团体或热心教育的雇主,都可成为合作的伙伴。
 
示例示例
示例一
某小学为了加强学生对工作世界的认识,邀请正在工作的旧生、家长,以及在不同岗位工作的人士,为第二学习阶段的学生举行讲座。讲座前,教师引导学生发掘身边常见的工作岗位,并分享对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其意义,以及解答或讨论一些常见的「误解」,例如,从电视剧中获得对某些工作岗位片面或扭曲的资讯,误以为工作上的成功只系于学历的高低。于讲座后,教师按讲者的分享,与学生进行综合解说。
示例二
某小学在五年级的常识科加重了「与工作有关的经验」元素,进行「救急扶危」的主题式学习,以连系其他科目;更与训导组合作,训练及组织「安全大使」,以加强学生校内的安全意识;此外,亦让每位学生选择他们喜欢参观的纪律部队,使学生能观察纪律部队的值勤实况;与此同时,邀请纪律部队到校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学生在一连串不同的创新学习过程中,获得了预期的学习成果。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检视学校去年在课程发展的重点,在新学年,你的学校或科组可如何在以下范围进一步推行全方位学习?
  - 各学习领域及跨学习领域
  - 四个关键项目(德育及公民教育、从阅读中学习、专题研习、运用资讯科技进行互动学习)
* 你的学校在推动全方位学习上,有哪些优势?学校可如何运用这些优势?
 
     
 
学校组织全方位学习活动时,可参考「教育局:全方位学习活动资料库」网页,网址为:
http://www.edb.gov.hk/cd/lwl/databank/
 
     
 
6.5.2 全方位学习与各学习领域的课堂学习以及五种基要学习经历相辅相成
 
反思与行动反思与行动
* 找出哪些课堂的学与教活动,安排在课堂以外进行,可使学生学得更有效。
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 Education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数学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 科技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
参阅      
科学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 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 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 体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
* 在学习领域中,确定可透过全方位学习活动的辅助而达到的其他学习目标、重点或范围(第一和第二学习阶段)。
 
全方位学习与各学习领域的课堂学习相辅相成。教师普遍能运用专业判断,将一些课堂的学与教活动,安排在课堂以外进行,使学生学得更有效。在学习领域中,学校可定期检视,以确定透过全方位学习活动的辅助,而达到的其他学习目标、重点或范围。这些其他学习目标、重点或范围与以下五种基要的学习经历息息相关。
 
德育及公民教育
全方位学习强调在课室以外的真实情境中学习,这对促进德育及公民教育更有效益。学校和其他相关机构在促使学生达至个人和群性发展的目标方面(知识、能力、价值观和态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根据你的学校以往举办德育及公民教育活动的经验,例如活动的成效、学生的学习动机,哪些全方位学习活动最能达到学校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目标?
* 这些活动应如何配合全年的计划?
 
社会服务
通过社会服务,可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阶层人士的同理心、关注和尊重,从而发展德育及公民教育中的价值观和态度。而藉着接触不同界别,学生会对某些社会服务产生兴趣,或发展成日后的专长,进而投身其中,改善这些服务,例如医疗、旅游业、房屋、社会福利等。因此,这往往是培育未来社会领袖的苗圃。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你的学校曾经为学生提供什么社会服务经验?哪些方面应避免或作出改善?
* 你的学校希望学生通过社会服务达到哪些特定的学习目标?
* 你的学校还可组织或利用哪些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以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
* 除了社会服务,还有哪些合适的活动,也能达到该特定的学习目标?
* 这些活动能否达成社会服务的其他目标?如何整合学习过程或活动,以达到多个目标?
* 如何确保每个学生在离校前,都能为社会或他人服务而有所得益?
 
体艺发展的经历
学校应发掘和重视课堂以外及校外的学习机会,以辅助学生在体育和艺术教育方面的学习,以及加强学生共通能力的建立,例如自我管理能力和协作能力等。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你的学校有没有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体艺发展的经历,并从中获益?学习过程的成效如何?
* 你的学校如何引导家长反思以下的问题,包括:透过体艺发展建立子女的共通能力,是否比单纯训练学生的技巧重要?家长有否考虑子女的意愿、兴趣和主动学习等重要因素呢?子女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发展其他个人兴趣?
* 在资源限制或个人态度的影响下,你的学校可以用什么方法提供更多与体艺发展相关的学习机会,去帮助学生认识这些活动对学习的重要性?
 
与工作有关的经验
与工作有关的经验,可让学生获得对工作世界的认知。这些活动强调诚信、承担精神、责任感等工作道德操守,能让学生了解他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涯中所要具备的素质。
学校可于第一及第二学习阶段逐步推行与工作有关的经验,从学生经常接触的工作岗位开始,渐渐增加他们对工作世界和相关个人素质要求的认知,以使他们更了解工作所要具备的素质,为第三和第四学习阶段的生涯规划打好基础,使学生升读初中及高中的时候,能逐渐扩阔与工作有关的接触面。部分与工作有关的经验是与学习领域有关连的,例如科技教育学习领域,校内相关主任可协助统筹有关活动,让学生为未来的事业发展作好准备。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你的学校在推行与工作有关的经验方面,有哪些优势?
* 面对资源及其他的限制,你可怎样向学生提供更多与工作有关的学习机会?
 
6.5.3 优质的反思∶转化经历为学习的关键
 
反思可深化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要从经历中有效地学习,需要充足的空间和支援,可就以下三个范畴进行反思:
* 联系以往相关的学习经历,让学习更有意义。例如:「我学会了什么?」「我为什么学习这些事物?」
* 扩阔知识。例如:「我怎样才能学到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 检视及重整已有的「知识」。例如:「我以前这样想……;现在我认为……」「为什么这样学习?」
 
促进学生就全方位学习活动进行反思,须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 让学生在活动前后有充足的反思空间,例如,在活动后,预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以便协助他们建立反思的习惯。
*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较深层的思考及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例如,突显活动的学习目标、对活动作综合解说、让学生有机会分享反思心得等。
* 在互相信任、接纳,以及尊重个人感受、观念和想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促进反思」的环境,例如,尊重和鼓励每位学生对一个经历可以有不同的反思分享。
* 反思活动可考虑包括不同的层次,例如总结、内化和把所学应用到其他情境中。只是描述经历的过程而没有反思从中所学,活动经历便失去学习的意义。
 
反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对经历的总结和前瞻,因此,反思未必一定要以书写形式进行。事实上,在全方位学习的情境中,反思可以透过多种形式表达,例如,填写工作纸、将心中所想录音、与同侪交谈、以简报形式表达、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解说、绘画、为特定观众设计短剧或集体制作宣传录像等。
 
示例示例
示例一
某小学为初小的学生举行全方位学习活动,内容是有关校内服务。活动前,教师向学生解说是次活动的重点是从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学习沟通技巧和尊重他人,并引用学生的过往经验阐述活动的目标。活动过后,教师引导学生选取三个形容词,以形容他们对沟通技巧和尊重他人方面的体会,并鼓励他们分享活动中的相关经历。
示例二
某小学为小五的学生举办了一个全方位学习活动,是有关领导才能的历奇训练营。除了每节活动的解说外,教师于训练营后会带领学生作一次深入的反思。教师设计了一些引导问题,例如,「回想训练营中三个最令你惊喜的经历」、「为何这些经历会令你感到惊喜呢?」 「思考这些经历对你个人有什么意义?」 反思活动后,学生分成小组,制作简报分享学习心得。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你为学生提供了多少时间和支援,让他们对全方位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 你会如何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目前有什么有效的策略?学校的同工可如何分享这些策略?
* 你如何深化学生的反思促使他们建立反思的习惯?
 
6.5.4 全方位学习机会的主要问题和考虑因素
 
领导层面
学校的有效领导,对全方位学习的质素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学校领导应:
* 对全方位学习具备清晰的方向与目标。
* 与同工达成共识,制定全盘规划。
* 将课堂学习及全方位学习连系,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扩阔学生的选择,开展多样化的全方位学习活动,并采用有效的资讯策略,以鼓励教师的投入及学生的热心参与。
* 善用资源及伙伴关系,以推行具学习意义的全方位学习。
 
学校应为全方位学习提供一个既全面又具启发性的检视。可透过一些重要的问题检视全方位学习的成效,例如:
* 我们现在怎样推行?
* 什么工作做得好?
* 哪些做得不好?
* 我们应如何去改进它?
 
示例示例
示例一
某小学非常重视全方位学习与课堂学习的连系,在小学课程领导带领下,调适全校的课程内容,要求各科教师以全方位学习策略来延展课堂的教学,并安排各科组在教师发展日作汇报和检视,以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
示例二
在小学课程领导的带领下,某小学透过对学校的情境分析,让全校同工可不同程度地参与全方位学习的工作。对于积极进取的同工,学校会透过工作会议,让有经验的同工伙拍新参与的同工,协助解决困难,让新参与的同工经历成功,建立信心;此外,小学课程领导又邀请新参与的同工出席学校交流的分享会,以增加他们对推动全方位学习活动的认识。至于其他同工,则向他们提供详细的工作指引及为他们预备足够的物资材料。学校亦会透过工作成果的分享,鼓励更多同工参与全方位学习活动的筹备与策划。
示例三
某小学重视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所得到的不同学习成果,包括知识、技能及价值观的改变。学校透过行政会议制定政策的方向,并经全体教师在校务会议通过;详细计划的推行细节,则由有关的功能小组议定。学校决定增设各类奖项,包括证书、奖品、纪念品及优点奖励等,更透过口头赞扬、家长回馈、学生分享、刊物、资料光碟及展览等,让学生得到适当的嘉许,例如,在综合表演日,学校会播放学习成果影片,让有份参与活动的学生,以至家长、教师及参与机构,一同分享学习成果。
 
学校如需获得更多有关学校领导的资讯,可浏览「校本全方位学习的统筹与检视‘自我完善配套’(试用版)」网站。这网站包含既有弹性又容易理解的架构和工具,学校可以选取整个配套或抽取有关部分作推行校本全方位学习自我检视之用。
 
     
 
「校本全方位学习的统筹与检视‘自我完善配套’(试用版)」的网址为:
 
     
 
全方位学习经历层面
推行优质的全方位学习经历,可考虑活动过程的质素和学习的深度及成效。活动过程的质素,包括有关参与者对活动产生的乐趣、专注力、满足感等。一个优质的全方位学习经历,也应该是一个「有效学习的经历」,例如,学生从中有反思的机会、协作机会,并学到一些技巧、建立正面的价值观、与相关经验连系等。学校可透过以下反思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
* 学习的深度及成效:
  * 这次全方位学习经历是否有明确清晰的目标?
  * 这次活动有没有安排多样化的学习策略来照顾不同的学习模式?
  * 这次活动是否有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反思所学?
  * 这些经历有否鼓励及推动团队合作以及建立互信?
  * 这次活动是否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
* 活动过程的质素:
  * 这次全方位学习经历是否愉快?
  * 这次全方位学习经历有否在获取技能与难度挑战上取得平衡?
 
示例示例
示例一∶自我管理能力
在某小学举行户外学习营前,教师授权部分负责的学生去订定行为规范,并获得大部分同学的认同。教师和学生均需遵守这些行为规范,藉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示例二∶学会怎样学习
在某小学,高小学生参与一系列环保及社会服务活动。学生不单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由学生的自我评估资料中显示,学生甚至改变了他们的日常行为和态度,愿意参与更多校外的义务工作,并对有关题目更想多了解一些,而他们对学校和社区的认知也加深了。
另外,在与环保团体合办的一次社区清洁活动后,学生、教师及团体职员一同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反思所感、所学,即时提出活动的改善建议,最后,大家更决定以市民的身份,向食物及环境卫生署反映他们所搜集的意见,提出改善社区的建议。
 
     
 
学校如需获得更多相关资讯,可浏览「全方位学习经历:优质架构」网站,网址为∶
http://cd1.edb.hkedcity.net/cd/lwl/QF/03_main_chi.html
 
     
 
表6.1总括了学校为学生策划、举办及评估全方位学习活动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表6.1 规划全方位学习的主要考虑因素
主要问题 考虑要点 备注
在课程内应计划些什么?
* 各学习阶段、学习领域及跨学习领域的着重点
* 要达到的学习重点
* 提供基要学习经历的类型
* 有没有重复的工作或不足之处
* 须协调不同的学习领域/学科
* 设计活动手册、资料单张(供家长、教师、活动领袖使用)、工作纸
谁会参与?
* 有帮助学校的经验和能力的人士
* 不同级别的学生
* 个别学生、小组、全班
* 教师、教学助理、其他教职员、家长、担任督导的高年级学生、领袖或导师
* 由校外专家或专业人士担任顾问、讲者或领袖
* 与其他学校、团体、组织合作
* 教师、导师、领袖培训
* 及早参与,效果更好
* 界定不同关键人物的角色
* 照顾无法享有均等机会的学生的需要
在哪里学习?
* 在校内、学校附近、邻近社区或其他区域?
* 室内或室外?郊野或市区?
* 香港境内或境外?
* 取得使用公共设施的许可或批准
* 所需的设施或设备
* 安全措施、保险
* 交通工具
* 与相关机构、组织的联络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强调什么?
* 使学生清楚知道学习目标(例如简介会)
* 学习经历及情境须对应学习目标或重点
* 让学生能常常投入有意义和主动的学习活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 为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
* 提供机会让学生就自己在学习上的进展作反思
* 以学生学习历程档案,收集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显著进步的显证
怎样评估学生表现?评估些什么?
* 采取可让学生具体地了解自己学习表现的回馈策略,以及可促进学生于另一次学习经历的学习策略
* 订立具体的评估目标和采用适切性的评估方法,例如观察态度的转变、反思日志、经验分享、成果展示、设立学习历程档案
* 所需的资料及专业意见
* 记录学生进展的纪录工具
* 向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士收集意见的方法
* 报告方法
* 评估准则
 
 
6.6 全方位学习的注意事项
 
* 全方位学习应是重质不重量,因此,教师需确保学生从全方位学习所得的经验与订定的学习目标相符,并引导学生就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作反思而有所领会。
* 全方位学习并不只是对优秀学生的奖励,而是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发挥潜能。
* 全方位学习的重心是学习目标和过程,「活动形式」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法。由于学习发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负责学习活动的教师或组织者,宜对不同学生的需要保持敏觉力,并因应情况调适学习活动。
* 学校应避免筹办费用高昂的全方位学习活动,因这类活动不一定比所费无几的活动更有成效。全方位学习是要让经济环境较差的学生也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而成本效益亦是策划全方位学习活动的考虑因素。
* 全方位学习并不是毫无关连的活动的混合体。为确保全方位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在求学期间的长远个人发展,学校应制定一套机制,推动全方位学习。此外,亦应建立网络以加强发展,并利用持续性评估,以改进成效。
* 反思能促进「从经历中学习」。学生经历了全方位学习活动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反思,可把经历转化为学习。事实上,当学生主动投入参与学习经历时,他们的反思会倾向较深层,正面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从而诱发持续性的思考,建立良好的反思习惯。
* 优质的全方位学习会正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故此,学校应对全方位学习的发展作出宏观的规划,检视学生的全方位学习经验,是否有重复、欠缺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 除教师的优质回馈,学校亦可渗入学生互评或自评的策略,并以具体学习显证来展示评估的成果,使学生更掌握评估的准则,加强自主学习者的角色,以促进下一步的学习。
* 在全方位学习中,除了培养学生创造、沟通和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三个优先发展的共通能力,也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协作能力,让学生能迈向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所列参考资料非遍举无遗,以下只列出部分,供读者参考。
书刊
黄毅英、周昭和(2000)。从课外活动「持分」失衡看教育产品指标化的权力展。香港:香港教育研究所。
 
罗天佑(2000)。论「愉快教育」。李荣安主编《学与教的喜悦》。香港:朗文香港教育。
 
李坤崇(2001)。综合活动学习领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叶雅薇(2001)。寓服务于学习。李荣安主编《学与教的喜悦》。香港:朗文香港教育。
 
李德诚、麦淑华(2002)。整全的历奇辅导。香港:突破。
 
高彦鸣(2008)。把学习经历转化为学习。香港:教育局。取自
 
陈德恒(2002)。全方位学习。香港:教育局。取自
 
陈德恒(2002)。在博物馆学习。香港:教育局。取自
 
叶荫荣(2005)。社会服务良好实践的要素:从公益到倡议。香港:教育局。取自
 
叶荫荣(2006)。全方位学习:延伸、扩阔、促进。载于曾永康、洪楚英、朱惠玲(合编),课外活动:探究与管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
 
叶荫荣(2006)。「跑出课室」:优质架构。香港:教育局。取自
 
曾永康(2008)。学生活动风险评估与管理。香港:香港课外活动主任协会。
 
Andrews, K. (2001). Extra Learning.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Askew & Carnell. (1998). Transforming Learning: Individual and Global Change. London: Cassell.
 
Bentley, T. (1998). Learning beyond Classroom DEMOS. London: Routledge.
 
Csikszentmihalyi, M. (1988).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2001). The Impact of Study Support. DfES & National Founda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NfER.
 
Eisner, E. (1998). The Enlightened Eye: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Fukuyama, F. (1995).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Source of Prosperity. London: Hamish Hamilton.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oleman, D. (1996).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Hammerman, D., et al. (1999). Teaching in the Outdoor. USA: Interstate Publishers.
 
Jenson, E. (1994). The Learning Brain. New York: Longman.
 
Jonassen & Land (2000).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Frameworks. USA: LEA.
 
Joyce, Calhoun & Hopkins (1997). Models of Learning – Tools for teaching. Milton Keynes: OUP.
 
Juvonen, J. & Wentzel, K. (1996). Social Motivation: Understanding Children and School Adjustmen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vat, T., Toomey, R., & Clement, N. (Eds.) (2010). International Research Handbook on Values Education and Student Wellbeing. Dordrecht: Springer.
 
MacBeath, J. (1996). The Homework Question, Managing Schools Today. National Union of Teachers, April, p20-23.
 
MacBeath, J. (2012). Learning In and Out of School: The selected works of John MacBeath. London: Routledge.
 
Moon, J. A. (2004). A Handbook of Reflective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Townsend, T., & MacBeath, J. (Eds.) (2011).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Leadership for Learning. Dordrecht: Springer.
 
Watkins, C. (ed) (2000). Tomorrow's Schools – Towards Integrity. London: Routledge.
 
Yip, S. (2000). Reflections: Study Support in Tower Hamlets. London: London Borough of Tower Hamlets.
 
Yip, S. (2004). Life-wide Learning: Building Life-long Creativity. Hong Kong: Education Bureau. Retrieved from
 
Yip, S. & MacBeath, J. (ed) (1997). Getting Results. London: London Borough of Tower Hamlets.
 
网址
教育局:全方位学习活动资料库
http://www.edb.gov.hk/cd/lwl/databank/
 
教育局:校本全方位学习的统筹与检视「自我完善配套」
http://cd1.edb.hkedcity.net/cd/lwl/QF/02_chi_main.html
 
教育局:全方位学习经历:优质架构
http://cd1.edb.hkedcity.net/cd/lwl/QF/03_main_chi.html
 
教育局:全方位学习网络-「社会服务」经验分享
http://cd1.edb.hkedcity.net/cd/lwl/net_cs/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