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列印此页
目录
 
8 有效益的家课
 
本章是《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的其中一章,内容如下:
8.1 背景
8.2 本章目的
8.3 家课在学习、教学与评估循环中的作用
8.4 设计有效益的家课
8.5 家课质与量的平衡
8.6 对学生的指导与回馈
  8.6.1 指导
  8.6.2 回馈
8.7 制定整体的学校家课政策
8.8 家长在家课方面担当的角色
附注
参考文献
 
 
8.1 背景
 
学生的家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向来是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关注的课题。自推行课程改革以来,大多数小学已参考教育局的指引,制定整体的校本家课政策。综合十年所见,家课的设计日趋多元化,既配合课程的发展方向,又能照顾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更有效发挥家课的功能,学校须平衡家课的质与量,定期全面检视,整体规划,让各学习领域或科目得以互相配合,进一步完善学校家课政策。
 
 
8.2 本章目的
 
* 说明家课在促进学生自学方面的作用
* 进一步说明教师应如何设计适合学生能力的家课,以及如何有效指导和回馈学生的家课
* 建议学校安排家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家长担当的角色
* 说明应如何平衡家课的质与量
 
 
8.3 家课在学习、教学与评估循环中的作用
 
学校及老师应善用有效益的家课,让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延展学习,并巩固课堂所学,加强对课题的理解,建构知识。推行完善的学校家课政策,将有助发挥以下各种功能:
* 既巩固课堂学习,又让学生为新课题作准备,促进自学。
* 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及问题,继而寻求解决疑难的方法。
* 让教师找出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以调整教学计划及策略,提供适时回馈,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 评估学生在汲取知识、掌握技能及培养良好态度和正面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表现,有效回馈课程的规划与实施。
* 让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进度和特质,从而能适时作出支援。
* 让家长了解学校课程的要求,携手合作,共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8.4 设计有效益的家课
 
计划周详而精心设计的家课,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探究问题,应用所学,同时可让学生学习承担责任,建立自信及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优质的家课更能有效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又能激发他们订立目标,追求卓越。
 
设计有效益的家课时,应注意下列各项:
* 目标明确:配合学校课程,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一份家课不应涵盖过多概念。此外,家课所定的目标和要求,应是学生容易掌握的,不会过深或过浅,并能激励他们尽力做好。
* 加强阅读:致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为终身学习奠下良好的基础。
* 多样化:采用不同类型与方式的家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通过提供饶富趣味和具挑战性的课业,例如实验、调查,自由创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发展他们的独立和创造精神。教师可安排学生就观察或与父母及朋友讨论所得,作口头报告,又或以模型制作及其他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或方式作为家课。
* 重思维协作:家课设计应能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并加强他们对特定主题的深入理解;或通过小组合作的家课,发展学生的沟通、组织与协作能力。
* 生活化:安排学生较熟悉的情境和主题,能把课堂所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连系起来,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 运用学习资源:教导学生善用不同的学习资源,例如图书馆及其他社会资源、互联网、电子学习平台等,从而发展他们学会学习以至于独立学习的能力。
* 具弹性又具针对性:相同的设计可配以不同的要求或弹性安排,务求照顾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及特性;同时又可藉此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表现,以便协助他们解决疑难。
* 适量而具意义的记诵:教师可适当地选择背诵或其他形式的记诵方法,例如,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记诵,以助学生打稳语文根基。
* 调节学习进度:以家课协助学生计划及调控自己的学习进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家课,如专题研习,阅读报告等,能让学生计划自己的工作进度,钻研感兴趣的课题,把不同的资料、意见及观点融会整合。
 
示例示例
示例一
某小学设计了「自选主题阅读纪录册」,让高小学生能主动地选择主题、计划和运用合适的思维策略,把阅读所得的资料整理及记录下来,最后在预算的时间内达到个人设定的目标,经历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学生可选择独自或与同学协作完成,有助于照顾个别差异。
自选主题阅读纪录册
 
示例二
数学科工作纸有数学教师在教授个别课题之前,给予学生预习工作纸,提示预习的步骤,并附有温习口诀、实践练习和自我评估,可有效地帮助学生预习。
 
学校可以因应办学理念、课程发展目标及学生需要而规划家课政策,并通过不同的家课设计以达至不同的学习目标及果效。表8.1是一些家课的设计及其特点举隅:
 
表8.1 家课的设计及其特点举隅
家课设计 特点
学习规划或生活规划等设计 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阅读习惯;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自律、自我反思、负责、爱学习等正面的态度和价值观。
跨学科或主题式的家课设计 提供机会让学生连系概念,培养思考能力,发展探究精神,并能在不同情境应用所学到的各种知识、能力和态度。
多元化连系生活的设计 让学生因应需要选择参与的数量与深度,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你学校的家课在设计上有何特点?怎样才能进一步改进家课的设计,以帮助学生学得更好?
* 搜集各科不同类型的家课设计,当中有哪些既富趣味、具挑战性,而又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8.5 家课质与量的平衡1
 
家课的质比量更为重要。学校可通过适量而有效益的家课,启发学生学习,并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使他们乐意地去完成。为此,学校在为学生安排家课上须留意以下各项:
* 学校须整体规划家课政策,鼓励各科组互相配合。可由副校长或小学课程统筹主任负责统筹及协调各科的家课分配原则,并监察执行的情况和成效。
* 可委任各班的班主任负责与科任教师协调各班的家课量,避免在个别日子出现过量的家课。
* 在各学习领域或跨学习领域推行专题研习时,教师需留意各级各班专题研习的总数量是否合宜。
* 现时家课形式愈趋多样化,包括工作纸、预习、做笔记、资料搜集、阅读报告、口头练习、剪报、绘画劳作等等。在制定家课政策时,学校宜总结过往经验,兼顾质与量的平衡,尽量安排有助学生巩固和促进学习的家课;而机械式重覆抄写的家课,例如抄写课文或字词、书法练习等,必须因应学生程度和实际需要而小心安排,避免过量。
* 有效益的家课,乃指不单能于课后诱发学生自学,且能在巩固所学之上适当地连系下一课的学习内容/问题。在终身学习的大原则下,优质的家课应该「有机地」融入学生的课后时间和环境中,促进他们长远的学习动机,而不是要「占据」他们的校外生活。
* 学校应灵活编排时间表,鼓励教师善用相连教节、导修课及班主任课,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部分家课,以减轻家课压力,使他们享有更多课余空间。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你认为学校的家课政策如何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及正面的价值观?
* 你认为各级学生每天的家课量适当吗?不同科目的教师可如何互相协调,以确保给学生的家课量不会过多,以致未能享受家庭生活以及体艺活动?
* 你的学校如何为教师订定家课设计和家课布置的守则?怎样进一步帮助教师在家课设计的质素与数量上取得平衡?
* 在家课安排方面,为鼓励学生做家课时更专注,以及实践时间管理,有学校会就每份家课建议所需时间,供学生及家长参考。你认为这做法可行吗?
* 为照顾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度,有学校会因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在与家长充分沟通下,采个别模式处理。你认为这做法值得借鉴吗?
* 有学校为探讨功课量对学生造成的实际负荷,向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适时调整家课政策。你认为这做法有效吗?
 
 
8.6 对学生的指导与回馈
 
8.6.1 指导
 
* 教师必须确保学生知道家课的意义和目的,乃是要帮助他们提升学习的效能。每学年初,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学校对家课的要求。有些教师会与学生签署一份学习约章,订定学生在该学年自己期望达到的目标,而双方对家课的要求,例如,要有良好质素及需准时完成,也可成为约章中的一部分。
* 教师安排家课时,须有充分的指导及说明,以确保每一位学生均掌握教师的要求和明白完成功课的方法。
* 学校应设法鼓励学生完成家课。若学生经常不能完成家课,学校及教师应了解背后的原因,或要求家长协助,并调配各种资源尽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以完成家课。
* 学校应订定支援计划,以帮助不同需要的学生,例如:「同侪互助计划」、「师兄师姐计划」;为有特殊需要或在学科学习上未能跟上进度的学生,安排调适措施;在上课前或放学后设家课辅导小组等,都能正面支援有需要的学生。
* 学校需让家长知道,在辅导子女家课方面,学校对家长参与及配合程度的期望。
 
示例示例
示例一
家课问卷调查某小学通过不同渠道,如「家长须知」、「家长学堂」、「家长也开学」、「家长手册」,加强家长教育,增加他们对学校课程及家课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如何适当地支援子女学习。此外,学校透过「家课问卷调查」,与家长共同检视各级及各科家课量,促进家校沟通和合作,并且有效地评鉴家课政策。
 
示例二
家课调适纪录表某小学实施「全校参与」支援学生的政策,并为照顾在学习上有需要之学生,订定适切的家课及评估调适策略。教师亦会就个别家课调适计划与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和参与学习支援。
 
8.6.2 回馈
 
* 给学生具体而具建设性的回馈,有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强、弱项,懂得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表现,才能提升学习成效。
* 除了分数、等级和评语,可用具体清晰的建议提供回馈,有些教师也会在网上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回馈。
* 应多勉励及赞赏学生,肯定学生为改善学习而付出的努力,鼓励他们尝试解难及发挥创意,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建立自信。
* 同侪回馈可使学生学习如何评价自己及他人努力的成果,亦有助培养他们欣赏他人与接纳不同意见的正面态度。
* 鼓励学生自评,了解个人学习进度,明白自己的不足,从而调节学习计划和策略。
* 让家长参与回馈,有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而家长的肯定及支持,可激励学生奋发进取,并促进亲子关系。
 
示例示例
某小学中文科教师在原稿纸的上半部加设表格,设置「教师评语」、「同学评语」、「学生自评」及「家长回应」四栏,收集多方回馈,鼓励学生在全面听取意见后,完善写作技巧。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就家课指导方面,你的学校可如何因应学生的家庭背景或学业表现,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支援?
* 你的学生通常在家课方面遇上哪些困难?学校可以怎样激励学生解决上述困难,学得更好?
 
 
8.7 制定整体的学校家课政策
 
在适当的情况下,校方应与教师、家长、辅导教师或教育心理学家充分沟通,聆听并接纳不同持份者,包括学生的意见,以制定学校整体的家课政策。制定政策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 家课设计应能达到学校课程的目标,如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及责任承担;同时需配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要,如初小早期应尽量安排简单的家课,较高层次的研习技巧可在高年级循序渐进地渗入家课内,让学生逐步掌握。
* 在订定各级各班的家课种类和数量时,必须考虑学生在课余需要空间参与其他活动。
* 学校应定期检视家课政策,以配合学生及课程发展的需要;并应就家课的质量、类型及均衡性,与各科教师互作评鉴,并考虑家长的意见。
* 当学生在完成家课方面出现问题时,学校或教师应尽早通知家长,以便找出解决方法。
* 学校应在学年初,向家长及学生详细解释家课政策、具体实施安排和适当的家长支援策略;亦宜经常与家长沟通,帮助他们明白家课的目的,说明家课的质比量更为重要,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及配合。
 
示例示例
某小学为定出小二数学科的家课策略而进行行动研究。他们认为家课不但可巩固学习,更能培养创意。以下是他们订立的三项原则及得出的成果:
* 不强调纸笔家课的重要 → 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心算能力。
* 加强做家课时的互动与沟通 → 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及同侪之间的关系,都得到改善。
* 鼓励学生主动报告在家课上获得的学习成果 → 学生更乐于展示自己的创作及分享成功的经验。
 
 
8.8 家长在家课方面担当的角色
 
学生主要在家里完成家课,学校必须让家长明白,他们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习惯和学习技能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方应透过不过渠道与家长保持沟通,例如,家长教师会、家长晚会、家长日、通告与学校网页资讯等,向家长建议各种指导子女家课的方法。
 
至于家长在子女家课上所担当的角色,建议如下:
* 学校应帮助家长明白家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以便适当地指导子女,而非替子女做家课,应培养他们承担责任的态度。
* 家长可协助子女安排固定的家课时间,营造一个有助学习的环境,例如,关闭电视,减除滋扰;又可协助子女培养作息有序的良好习惯,按家课的要求及缓急优次,分配时间,及早开始,依时完成。
*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及要求要合适,多了解子女的困难及需要,以便适时支援;也要多关心子女,多欣赏及肯定他们的努力。当子女遇有挫折,应予以接纳和鼓励,并可多用「为何」、「如何」、「有何意见」等方式,引导子女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以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 家长要确保子女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以进行课余活动,例如阅读、运动、游艺等,确保他们身心均得到全面和均衡的发展。
* 学校安排的全方位学习活动或亲子学习活动,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参与,可引导子女反思及分享学习成果。
* 家长应善用不同的沟通渠道,与教师保持连系,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态度、习惯及表现等,并透过教师给学生的家课回馈,多了解子女的长处及短处,从而协助他们改进,进一步发挥所长。
* 为协助子女认识个人在学习及自我照顾方面的责任,并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家长可参考以下方法,协助子女自小养成自行完成家课及收拾书包的习惯。
  例如,家长可指导子女善用手册内的「家课日志」,先计划做各项家课的先后次序,完成每项家课后加上标示,再依照家课日志及上课时间表自行收拾书包,这样便能有效培养子女的责任感及时间管理技巧。
  手册家课日志
* 家长可参考《有效益的家课-家长锦囊》单张,配合学校的家课安排,促进子女的学习,发展潜能,并协助子女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承担责任。
 
     
 
本局2011年出版的《有效益的家课-家长锦囊》单张,可从「教育局>课程发展>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网站下载,网址为:
有效益的家课 – 家长锦囊
 
     
* 家长可参考《如何协助子女减轻书包重量》单张,培养子女收拾书包的习惯,以提升子女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能避免书包过重。
 
     
 
本局2014年出版的《如何协助子女减轻书包重量?》单张,可从「教育局>课程发展>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网站下载,网址为:
如何协助子女减轻书包重量
 
     
 
反思与行动反思与行动
* 就家课政策方面,你的学校有何改进学生学习的新建议措施?
* 教师、家长及学生各方应怎样合作,才能帮助学生藉着家课促进学习果效?
 
 
附注
1 由于现时的家课形式愈趋多样化,实难以订定一个「一刀切」、量化的上限要求:据近年研究显示,大部分小学生认同教师有给予他们不同类型的家课,过量的机械式抄写现象已得到改善,故此本指引删去2002年版本的家课量上限的要求(即初小学生每日书写练习的家课,不应超过30分钟;高小学生每日书写练习的家课,不应超过60分钟),转由学校依据校本方针协调各班的家课量。
 
 
参考文献
所列参考资料非遍举无遗,以下只列出部分,供读者参考。
书刊
张国华、康庆祥、叶建源(2000)。香港小学家课研究。香港:教育署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取自
http://www.chsc.hk/section1_5_2.php?lang_id=2
 
Aubey L.W., Fehrmann, P.G., Keith T.Z., Pottebaum, S.M., & Reimers, T.M. (1986). Parental Involvement, Homework, and TV Tim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n High School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8(5), 373-380.
 
Cooper, H.(2001). The Battle Over Homework: A Common Ground For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Parents.(2nd ed.). Thousand Oaks, Calif.: Corwin Press.
 
Epstein, J.L.(1983). Homework Practices, Achievements, and Behavior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Report No. 26). Baltimore, MD: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01322)
 
Guskey, T.R. (2003). How Classroom Assessments Impro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Using Data to Improve Student Achievement, 60(5), 6-11. Retrieved from
http://www.ascd.org/publications/educational-leadership/feb03/vol60/num05/How-Classroom-Assessments-Improve-Learning.aspx
 
Hausner, L., & Lee, C. (1987). Homework Without Fears. New York: HarperPerennial.
 
Chick Moorman and Thomas Haller (2011). Is Your Child’s Homework Worth Do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oxfordacademymi.com/montessori_schools/parents/is-your-child-s-homework-worth-doing/
 
Lee, C. (1993). Teaching Responsible Homework Habits Grades 1-3. Santa Monica: Lee Canter & Associates.
 
Lee, C. (1993). Teaching Responsible Homework Habits Grades 4-6. Santa Monica: Lee Canter & Associat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New Zealand (2011). Ministry of Education Position Paper: Assess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minedu.govt.nz/theMinistry/PublicationsAndResources/AssessmentPositionPaper.aspx
 
Paulu, N. (1998, February). Helping Your Students with Homework: A Guide for Teach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gov/pubs/HelpingStudents
 
Smith, I.D. (2003). Homework and Coaching. In Keeves J.P. & Watanabe R.(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pp. 755-757).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cherer, M. (2010). What Makes Kids Do Good Work? Educational Leadership: Giving Students Meaningful Work, 68(1), 7-7. Retrieved from
http://www.ascd.org/publications/educational-leadership/sept10/vol68/num01/What-Makes-Kids-Do-Good-Work%C2%A2.aspx
 
Strauss, V. (2006, September 12). As Homework Grows, So Do Arguments Against It. The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6/09/11/AR2006091100908.html
 
U.K.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8). The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Strategy.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ucation.gov.uk/publications/standard/publicationdetail/page1/DCSF-00341-2008
 
Vatterott, C. (2010, September). Five Hallmarks of Good Homework. Educational Leadership: Giving Students Meaningful Work, 68(1), 10-15. Retrieved from
http://www.ascd.org/publications/educational-leadership/sept10/vol68/num01/Five-Hallmarks-of-Good-Homework.aspx
 
Vosniadou, S. (2001). How Children Learn. Brussels, Belgium: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ibe.unesco.org/publications/EducationalPracticesSeriesPdf/prac07e.pdf
 
Wahlberg, H. J. (1985). Homework's Powerful Effects on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2(7), 76-79
 
网址
有效益的家课-家长锦囊
 
如何协助子女减轻书包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