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列印此頁
目錄
 
11 學校、家庭與社區聯繫
 
本章是《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的其中一章,內容如下:
11.1 背景
11.2 本章目的
11.3 回顧與反思
11.4 回應轉變中的香港社會
11.5 校內不同人員的角色
11.6 家校合作
11.7 社區參與
附註
參考文獻
 
 
11.1 背景
 
今天,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於課室或校園之內。過去十年,隨着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以及學校積極鼓勵和安排學生參與不同形式的聯課活動,「處處學、時時學」這個全方位學習理念愈趨普及。學生固然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社會上不同的持份者,也可從不同的途徑幫助學生有效和愉快地學習。學校、家庭和社區是支援學生學習的重要社會資源,透過夥伴關係和衷誠合作,有助推動優質教育。今後,學校、家庭與社區需要更緊密聯繫,進一步推動優質教育,以回應世界教育發展的大方向。
 
 
11.2 本章目的
 
* 概述在轉變的社會中,學校和家長應如何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闡釋不同持份者在促進學生學習上所扮演的角色
* 列舉支援學生學習的不同家校合作和社區聯繫模式
 
 
11.3 回顧與反思
 
學校並非孤島。學校、家庭與社區共同合作以改善教育質素,是世界各地教育改革的大方向1。過往的家校合作較集中於安排親子活動和透過定期會面,讓家長加深了解子女在學的情況。近年,家長則扮演了更積極的角色,例如,與學校攜手尋求地區資源和協助、參與學校相關的工作小組、與教師以不同形式協作以支援學生學習等。學校亦更為積極地與外界保持聯繫,引入不同的社區資源支援學生學習。學校、家庭與社區的聯繫猶如三個互相重疊的色環(見圖11.1),彼此間既互為緊扣,同時亦各自有其本身的發展領域,而三者的適當重疊,又造就了有利學生學習的條件。故此,學校、家庭與社區間的衷誠合作與互相尊重,至為重要。
 
圖11.1 家庭、學校及社區共同合作
圖11.1 家庭、學校及社區共同合作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 你認為學校、家庭與社區共同合作,對學生學習有甚麼裨益?
* 就聯繫家庭與社區,你的學校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較好,哪些方面仍須改善?
 
 
11.4 回應轉變中的香港社會
 
隨着香港人口、經濟、政治和環境情況的逐漸轉變,現今的學習者也更趨多樣性。學校和家長應同心協力、互相配合,因應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和需要,因材施教,協助他們發揮獨有的天賦。以下建議學校和家長可如何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給學校的建議
* 提倡共融文化,鼓勵學生以平等、接納和欣賞的態度,與不同國籍、種族、膚色、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同學一起學習。
* 舉辦相關的文化週或活動,讓學生認識和學會尊重校內不同國籍、種族、膚色、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同學。
* 關注學生的過重和肥胖問題,鼓勵學生實踐活躍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 鼓勵學生在學業與非學業的表現上取得平衡,在追求卓越的同時,亦能善用餘暇,發展不同的興趣。
* 推動課本、圖書、校服循環再用等計畫,為來自經濟上有困難家庭的學生提供支援。
* 透過校本活動、交流計畫、姊妹學校計畫等,擴闊學生的視野和世界觀。
* 繼續鼓勵各科在學與教中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透過不同的活動、課業,培養學生的協作、溝通、創造、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自我管理等能力。
 
給家長的建議
* 鼓勵子女尊重不同國籍、種族、膚色、宗教和文化的人士。
* 關注子女的健康情況,並與他們一起做運動。
* 給予子女空間,讓他們發展非學業方面的興趣和潛能。
* 將子女的舊課本、圖書、校服等捐贈予有需要的學生,或積極支持學校的循環再用計畫。
* 與子女一同討論本地和世界時事,及/或和他們一起觀看國際新聞,以擴闊子女的視野。
* 培養子女自我管理能力,盡量由子女獨自或與同學一起完成專題研習等課業,幫助他們學會學習和發展共通能力。
* 提醒子女尊重知識產權,例如引用著作時須註明出處等。
* 培養子女珍惜資源的態度,不浪費金錢、食物、食水等。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 新來港兒童教育及支援服務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特殊教育服務
* 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
* 關愛基金-校本基金(境外學習活動)
* 「一家一網e學習」上網學習支援計劃
 
 
11.5 校內不同人員的角色
 
校內不同人員,在營造有利於教育和社群發展的氛圍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校長/副校長
* 透過以下各項,領導學校的整體課程規畫:
  * 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學校的使命及教師的準備程度,從而訂定工作的優先次序。
  * 為學生的全人發展及終身學習開拓空間。
  * 推動學校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 培養教師成為各科目/學習領域及全方位學習的課程領導人員,同時為他們的協作創造時間和空間,例如,安排固定的時間及配套措施讓教師交流經驗及共同備課,並鼓勵他們參與各種合適的專業發展計畫。
* 因應新的學校發展需要,訂立目標及不同階段的改善計畫。
* 支持發展能改善學生學習的措施,例如,分配資源(時間、人力、撥款)到更有效益的項目,減少教師的非專業性工作,尊重各學習領域和學科小組調適課程的專業自主權。
* 就一些可能會有違學會學習原則的事項,跟教職員、學生及家長切實地溝通,並作好改善的準備。
* 與其他學校及有關機構交流知識及經驗。
* 促進學校與外界聯繫,例如,藉着與校友會或家長教師會的緊密聯繫,讓學校獲得更多校外資源和支援。
 
小學課程統籌主任/學科主任
* 為有關的科目/學習領域、課程範圍制定發展計畫,有需要時與其他科組協作,並依計畫領導學校課程及教學的轉變。
* 協助校長推行課程計畫,管理及調配支援課程發展的資源。
* 支持教師改善課程和學習的專業自主及判斷。
* 擬訂計畫,並以多種形式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如工作坊、同儕觀課、參與行動研究及共同備課等。
* 與學習領域或學科小組及校內其他科組的成員,多就知識和經驗進行交流、討論,確保各方保持緊密的聯繫和合作。
* 透過有系統的評鑑,適當地回饋教師,讚揚他們的成功事例,這既能肯定他們的努力,亦能促進他們自我完善。
 
教師
* 在各科目/學習領域的學習與施教,加強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尤其是協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創造力和溝通能力。
* 使用合適的教學與評估策略,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 聆聽學生的意見,並運用適當的學與教資源,因應課程改變,提供支援,改善學習。
* 教導和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2,珍惜地球資源。
* 訂定個人的專業發展及終身學習計畫,配合最新的發展和改變,與時並進。
* 與同事或校外支援人士共同備課,並試行對學習有正面影響的策略。
* 與社區工作人員合作,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學習。
* 對日常教學多作反思,並與其他教師討論問題、交流知識及經驗。
* 與家長溝通,向他們解釋學校的課程及有關學習政策,例如,家課政策,尋求他們的支持和協助,促進學生學習。
* 幫助家長理解評估目的及其子女的長處、短處,還要使他們明白,分數和班內名次並不一定完全反映子女的學習情況與進度。
 
學校圖書館主任
* 幫助學生善用圖書館資源,促使他們學會學習,例如:
  * 提供不同方式及科技設施,使學生易於獲得資訊。
  * 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資源為本課程,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
  * 制定發展策略,以培育學生閱讀各類型書籍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 與其他教師協作,就校本課程的重心,共同策畫教學和豐富圖書館的資源。
* 推廣在學習與教學上使用來自多方的資訊。
* 改善學校圖書館的服務,例如,在適當情況下,組織其他人協助,延長圖書館的開放時間。
* 促進發展校內人員對資訊的認知,並緊貼課程和科技的最新發展情況。
* 確保圖書館資源及教具的供應充足,並得到妥善保養。
* 增加電子學習資源。
請同時參閱「第七章 優質的學與教資源與學校圖書館發展」。
 
學生
* 投入校園生活,努力學習,積極發問和參與班上討論。
* 負起學習的責任,例如,訂定學習目標、計畫學習進程、組織溫習小組、廣泛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等。
* 反思學習進展,例如,透過撰寫「學習日誌」等,記錄及反思學習成果。
* 實踐全人發展,例如,參與不同的聯課活動、「大哥哥和大姐姐計畫」等。
* 與教師保持良好溝通,並與教師分享可以幫助自己學得更好的方法。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 你如何承擔起自己的角色與任務?
* 你認為哪方面的任務較難實行?你將如何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 你認為自己尚有甚麼可以貢獻的地方?
 
 
11.6 家校合作
 
家長是學校的重要夥伴。透過適當的溝通渠道,有助家長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從而更有效地配合學校的教育方針,促進家校合作,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家校合作是一個互動和發展性的過程,家長與學校人員通過雙向溝通和合作,共同建構不同的家長參與模式3,包括:
* 親職教育
* 輔導子女在家學習
* 家長與學校溝通
* 家長參與校內義務工作
* 家長參與家長組織及/或加入校董會參與學校政策的制定
 
以下建議學校和家長可如何加強雙方的聯繫與合作,以支援學生學習。
 
給學校的建議
* 為家校合作訂定政策,並視家長為重要合作夥伴,加強雙向溝通。
* 邀請家長代表協助學校行政,例如,參與遴選午膳供應商事宜。
* 正面看待家長的查詢或投訴,善用他們的意見與回饋,檢視和改善學校的政策和工作。
* 鼓勵並接納具不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和貢獻的家長義工。
* 安排觀課活動,特別是小一新生班,讓家長了解子女在「幼小銜接」的適應情況,增加對學校的信任與支持。
* 為家長提供親職教育,加強他們在家支援學生學習的技巧。
* 於學校大型活動中,加入親子元素。
* 透過家長問卷等,收集家長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
* 當學校有重大政策轉變或推行新政策,先諮詢家長或家長代表。
* 訂定合適的家課政策,並適時收集家長的意見。
* 透過學校刊物、網頁等提供不同的學校資訊,讓家長知悉。
* 於學校網頁內提供教師電郵,增加家長與科任教師或中層管理人員溝通的渠道。
 
給家長的建議
* 承擔家長的親職責任,關心子女的在學情況。
* 以開放、諒解和支持的態度看待學校的政策,如有需要,可向校方反映意見。
* 相信教師的專業意見和安排,並作出配合,輔導子女學習。
* 鼓勵或陪伴子女到公共圖書館借閱圖書,培養子女個人閱讀的習慣和促進親子閱讀。
* 利用假期與子女一起參與各類文娛活動,鼓勵全方位學習。
* 積極支持並盡量出席學校為家長安排的活動。
* 擔任學校義工。
* 積極參與家長教師會活動。
* 與子女訂定使用手提電話、電腦、互聯網的規則,訂明上網時間。
* 於家中的電腦安裝過濾軟件。
* 多留意子女的日常行為和情緒變化,如有需要,與學校教師或學校社工商討。
* 鼓勵子女早睡早起、飲食均衡。
* 與子女一同參與有益身心的康體活動,培養活躍及健康的生活模式。
 
反思與行動反思與行動
* 你認為家長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
* 就家校合作方面,你的學校有甚麼良好的實踐經驗可與他校分享?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http://chsc.hk/main.php?lang_id=2
* 家校合作-善用家課推動學習
http://www.mcw.edu.hk/inhouse/group_stu/pta2005/East/20120330_ParentECourier.pdf
* 家庭與學校合作活動計畫資助
* 《親子閱讀樂趣多-給0-9歲孩子的家長》單張及小冊子
* 《家校連心‧齊促課改》家長小冊子
* 「健康飲食在校園」運動
* 香港教育城「家長易學站」
* 《「做個智Net的」家長教育手冊》(為家長提供有關保護及教育子女網上安全的基本要點。)
http://www.benetwise.hk/download/parent_edu_kit.pdf
* 《「做個智Net的」互聯網教育資源套:小學篇》
http://www.benetwise.hk/resources/index_1.html
 
 
11.7 社區參與
 
學校如能與社區及外間機構保持聯繫,並按需要和發展優次,引入如校友、教育局、大專院校、企業、社區組織等資源,有助為學生提供額外的學習支援和多元化的學習經歷。
 
校友聯繫
校友對學校有一定的歸屬感,在學或已就業的校友可從不同途徑支援學弟妹,建立學校獨有的文化傳統。校友聯繫的可行模式有:
* 加入法團校董會或校董會,參與學校政策的制訂。
* 擔任課餘功課輔導或活動導師。
* 分享升中或升讀大專後的感受。
* 分享就業感受。
* 為學弟妹提供升學意見。
 
教育局校本支援
教育局透過校本支援服務,為學校從大專院校引入合適的合作夥伴,向學校提供支援,藉以將教師持續專業發展活動、校本課程發展探究和學校發展計畫三者緊密地聯繫起來,幫助教師從容面對學校文化的轉變。校本支援方案有:
* 校本專業支援
* 語文學習支援
*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
 
     
 
「校本專業支援」網頁的網址為: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4057&langno=2
「語文學習支援」網頁的網址為: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3565&langno=2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網頁的網址為: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2864&langno=2
 
     
 
示例示例 大學-學校支援計劃
在計畫下,教育局委託一些具相關經驗的大專院校,向學校提供一些能因應他們特別需要的支援計畫。與小學有關的支援計畫包括:
* 提升特殊學校教學技巧計劃(2010–2012)
 
* 知識建構教師發展網絡計劃(2008–2011)
 
* 優質學校改進計劃 (2008–2011)
* 優質學校改進計劃:學習差異支援 (2010–2013)
 
商校合作
很多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工商機構,皆樂意為學校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援,幫助學生擴闊視野和獲取與工作有關的經驗,為日後投身社會作準備。商校合作的可行模式包括:
* 邀請社會人士加入法團校董會或校董會,參與學校政策的制定。
* 由工商機構提供資源,與學校合辦活動,例如,講座、參觀工作場所等。
* 參與教育局「商校合作計畫」下為小學生安排的全港性活動。
 
     
 
「教育局>商校合作計畫」網頁的網址為: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4738&langno=2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 你的學校如何與不同的機構保持聯繫?哪些聯繫對學生學習具正面影響?
* 學校引入校外支援服務時,校內各成員可如何作出配合,以提升其成效?
 
 
附註
 
1 何瑞珠(2002)。家庭學校與社區協作:從理念研究到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 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的報告,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我們的共同未來》,1987年)
3 何瑞珠(2002)。家庭學校與社區協作:從理念研究到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參考文獻
所列參考資料非遍舉無遺,以下只列出部分,供讀者參考。
書刊
何瑞珠(2002)。家庭學校與社區協作:從理念研究到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2005)。家長工作時間與親子關係調查顧問報告(行政摘要)。香港:教育統籌局、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中央健康教育組(2005)。正視肥胖問題:肥胖的成因、現況與預防措施。香港:作者。
 
Boethel, M. (Ed.). (2003). Diversity: School, Family & Community Connections. Austin, TX: National Center for Family and Community Connections with Schools &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Bæck, U. K. (2010). Parental Involvement Practices in Formalized Home–School Coopera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6), 549-563.
 
Committee on Home-School Co-operation. (2005). Research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Homework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Executive summary). Hong Kong: Author.
 
Committee on Home-School Co-operation. (2007). Exercising habits of senior primary and junior secondary students and parents (Executive summary). Hong Kong: Author.
 
Committee on Home-School Co-operation. (2009). Survey on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n Hong Kong. Hong Kong: Author.
 
Epstein, J. L., & Associates. (2009).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 Your Handbook for Action.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Ferlazzo, L. (2011). Involvement or Engage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8(8), 10-14.
 
Gorinski, R., & Fraser, C. (2006).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Effective Engagement of Pasifika Parents and Communities in Education. New Zeal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Jordan, C., Orozco, E., & Averett, A. (2002). Emerging Issues in School, Family & Community Connections (Annual Synthesis 2001). Austin, TX: National Center for Family and Community Connections with Schools &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SEDL).
 
Mayer, J. E. (2007). Creating a Safe and Welcoming School. Geneva: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 UNESCO: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Wade, R. (2011). Service for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8(8), 28-31.
 
網址
教育局:新來港兒童教育及支援服務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236&langno=2
 
教育局: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4211&langno=2
 
教育局:特殊教育服務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7390&langno=2
 
教育局: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4649&langno=2
 
教育局:關愛基金 - 校本基金(境外學習活動)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8577&langno=2
 
「一家一網e學習」上網學習支援計劃
http://www.gov.hk/tc/theme/ilearnathome/programme/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http://chsc.hk/main.php?lang_id=2
 
教育局:《親子閱讀樂趣多 - 給0-9歲孩子的家長》單張及小冊子
 
《家校連心‧齊促課改》家長小冊子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major-level-of-edu/primary/materials/parent_pamphlet_final.pdf
 
教育局:「健康飲食在校園」運動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3123&langno=2
 
香港教育城「家長易學站」
http://www.hkedcity.net/index_parent.php
 
「做個智Net的」家長教育手冊(為家長提供有關保護及教育子女網上安全的基本要點。)
http://www.benetwise.hk/download/parent_edu_kit.pdf
 
「做個智Net的」互聯網教育資源套:小學篇
http://www.benetwise.hk/resources/index_1.html
 
教育局:校本專業支援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4057&langno=2
 
教育局:語文學習支援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3565&langno=2
 
教育局:小學校本課程發展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2864&langno=2
 
提升特殊學校教學技巧計劃(2010–2012)
 
知識建構教師發展網絡計劃(2008–2011)
 
教育局:「商校合作計畫」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4738&lang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