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列印此頁
目錄
 
從四個關鍵項目學會學習
3D 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
 
本章是《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的其中一章,內容如下:
3.1 背景
3.2 本章目的
3.3 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的特質
  3.3.1 支援課堂內外的互動與協作
  3.3.2 跨越地區及時間的限制
  3.3.3 創造思維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3.3.4 加強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3.3.5 利用電子學習資源促進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3.3.6 利用資訊科技進行專題研習
3.4 學校整體課程規畫
  3.4.1 校本資訊科技課程
  3.4.2 教師專業發展
  3.4.3 學校的支援措施
3.5 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
附錄
參考文獻
 
 
3.1 背景
 
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應用普及,對學與教過程起着一定的幫助。運用資訊科技於教學的目標,是促進互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而非在課堂上運用資訊科技演示教學內容。《資訊科技學習目標》詳述了學生在各教育階段預期達到的資訊科技知識、技能和態度,包括可遷移到不同工作環境中使用,以及對終身學習有裨益的共通能力。
 
資訊科技可以讓學生探索和搜集互聯網上的資料,同時學會如何尋找、篩選、評估和運用資訊以解決問題。資訊科技於教學作為開放的學習模式,能引發學生之間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並利用電子網絡拓寬世界觀,學會與人溝通、協作和建構知識,更可以促進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及效能,發展獨立學習能力,達至學會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教育局在1998年推行資訊科技教育,並投放大量資源,分期推出相關策略,希望能夠透過資訊科技,推動學校教育的「範式轉移」-由以課本為主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向互動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香港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的推行重點如表3.1所述。
 
表3.1 香港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的推行重點
資訊科技教育策略 推行重點
1998年發表《與時並進 善用資訊科技學習 五年策略1998/99至2002/03》文件
香港資訊科技教育首階段系統性發展的正式開展-文件制定了四項任務,包括:
* 提供基礎建設;
* 提供教師培訓;
* 提供所需的資源支援,讓資訊科技融入課程;
* 建立有助改變學習文化的社會環境,以促進學校教育的「範式轉移」。
2004年發表《善用資訊新科技 開拓教學新世紀》
發展進入第二個階段,以實踐文件所載列的目標-包括:
* 使用資訊科技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
* 提升學校電子領導的能力;
* 豐富數碼學習資源;
* 發展利用資訊科技的教學法;
* 推動社群支援資訊科技教育等。
2008 年推出《適時適用科技 學教效能兼備》
發展進入第三個階段,將資訊科技有效融入學與教-發展「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匯集由本地及海外政府機關、大專院校、學校、非牟利機構等提供的免費網上及印刷資源,按照課程架構,進行篩選及整合,配以教學建議及使用說明,編排成各個主題單元。
 
經過上述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的推動:
* 現時大部分課室均設有一台電腦,連接了網絡和投映機,方便教師隨時展示多媒體資源,互聯網上豐富的資源也得以進入課室。除了電腦、有線與無線接達互聯網、電子學習平台等標準設施,很多學校亦設置投映機和實物投映機等輔助教學工具;部分學校成立校園電視台,讓學生積極參與製作多媒體學習材料以上載至學校網站;亦有學校試行互動電子白板及電子課本。
* 教師和學生已經習慣於課堂內外使用資訊科技,學與教的模式也產生改變,但學校的發展步伐並不一致。
* 大部分持份者對使用資訊科技於學與教過程均持正面態度;學生對於使用資訊科技於學與教比教師有更正面態度。而且,一般來說,學生在資訊素養範疇上均已達到基本水平。
教育局透過大專院校進行資訊科技教育策略(2004/2007)研究,當中指出了學校可加強的地方。檢視現況,以下的建議仍然適用,包括:
* 並非所有學校都有一個全面性的策略計畫,將資訊科技有系統地融入學與教的過程中,以創造有利使用資訊科技於學與教活動的環境。
* 為讓教師有效地使用資訊科技教學,對教師的支援仍需加強。
* 學校於運用資訊科技在「終身學習」和「溝通協作」的實踐上,仍需加強。
教育局於2012年推出「一站式學與教資源平台」,讓教師可以透過一站式平台搜尋各種數碼教學資源,減少準備教材的時間。新平台提供的資源涵蓋小一至中六的八個學習領域、小學常識科及高中通識教育科的學與教資源、評估課業參考等資料。
     
 
「教育局一站式學與教資源平台」的網址為:
http://www.hkedcity.net/edbosp
 
     
 
 
3.2 本章目的
 
* 介紹利用資訊科技的特質,探討可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方式
* 簡述學校在規畫校本資訊科技課程時要考慮的因素
* 提出在推行資訊科技教育時,照顧學生多樣性的建議
 
 
3.3 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的特質
 
學習是獲取與建構知識的過程,當中包括教師、學生、資源之間的互動。學校推行校本資訊科技教育發展計畫,可為管理層和教師帶來清晰的方向和發展里程,讓他們可以充分協作,更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成果。
 
資訊科技是一個良好的溝通和學習工具,學校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利用有關資訊科技組織並發表個人觀點,亦可讓他們以資訊科技與教師或同儕溝通,並分享訊息,協作解難。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雖可增進課堂內外各種學與教策略的效益,但不能取代該等方法,亦不能取代教師在教學上所扮演的角色。
 
此外,資訊科技能強而有力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亦能照顧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透過設置饒富趣味的學習環境,因應不同學生的學習特性,能促使他們運用相關的資訊科技技能,獲取及建構知識。
 
由此可見,資訊科技不再純粹是學習技巧,而是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工具。下文闡述有關方面的不同方式。
 
3.3.1 支援課堂內外的互動與協作
 
資訊科技把學生與廣闊無際的知識和資訊網絡連繫起來,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改變被動學習的模式,主動地在互聯網上搜尋資料,並在日常生活中或互聯網上與同儕、教師及朋友分享和交流意見,學會與人溝通,共同建構知識。所以,促進互聯網上的互動與協作,能使學習更為有效。
 
隨着資訊科技的發展,教師及學生已經透過網上日誌、合作式知識管理系統及簡易資訊整合提要等應用技術,進行協作學習及分享知識。這些應用技術讓學生可按照他們的興趣共同研究問題,有助發展探究式學習技巧。
 
示例示例:小學常識科
在常識科的專題研習,學生先選擇一個關注的社區問題或特色進行探究,包括環境、交通、設施、服務、歷史文化、旅遊點或自然環境等,然後再與其他社區作出比較。
* 教師可在互聯網上找尋一些與某個主題相關的網址,供學生進行資料搜集及分析。
* 學生利用網上協作平台,與其他學校的同學進行討論,了解其他社區的問題,並進行比較,最後嘗試作出結論及提出建議。
* 學生整理所有資料,然後製作報告,最後向同學匯報。
藉着這個建構知識的過程,可鼓勵學生主動學習,進一步加深對課題的認識。
 
     
 
更多資料,參見「常識科飛躍社區專題網站」,網址為:
 
     
 
3.3.2 跨越地區及時間的限制
 
資訊科技教育的推行,讓學與教不再局限於校園之內。隨着科技發展與創新教學意念的融合,產生了不同的電子學習模式,其中,透過無線設備的配合,讓學生可以打破時間、空間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活動。
 
示例示例:無處不在的學習空間-「數碼遊蹤」
學校結合社區設施,並透過使用無線網絡,在校園以外進行文化遊蹤活動。學校於活動當日租用一輛巴士載學生到各名勝景點,學生透過無線設備瀏覽網上地圖上預設的資訊,在各名勝景點進行遊蹤問答比賽。
     
 
「無處不在的學習空間-『數碼遊蹤』」網站可經下列網址進入:
http://www.plkcjy.edu.hk/dt.html
 
     
 
3.3.3 創造思維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資訊科技能模擬情境,將一些真實的聲音和過程形象化地呈現出來,讓學生體驗相關現象;日常生活中較難接觸的事物,學生透過模擬的情境,也能親身體驗。此外,資訊科技可以高速處理數據,讓學生無需費時處理數據運算等繁瑣問題,因而能夠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問題的核心上,用更多時間進行高層次思考,例如分析、綜合和評鑑,以及透過與教師和其他朋輩交流,調整及建立個人觀點。例如,在常識科中以「電」為主題的單元,透過不同的電子學習資源,讓學生進行有關「電」的科學探究活動。
     
 
更多資料,參見「教育局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 - 常識科:電」網頁,網址為:
 
     
 
3.3.4 加強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使用多媒體形式的演示,包括利用聲音、動畫、圖像等,有效地呈現學習內容,能有助講解一些傳統課堂上難以傳達的抽象概念,加強學生的理解,又或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動機。
 
示例示例一:數學學習領域
通過實作活動讓學生掌握柱體和錐體的側面及底的概念後,教師可透過網頁「立體圖形的秘密」進行以下學習活動:
* 讓學生觀看不同柱體及錐體的例子,鞏固他們對立體的側面及底的認識
* 探究圓錐和圓柱的曲面及展開圖
     
 
更多資料,參見「立體圖形的秘密」網頁,網址為:
http://resources.edb.gov.hk/solid/
 
     
 
示例示例二:中國語文學習領域-飛越神話世界
以中國傳統神話故事作為教材,透過動畫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如:
* 后羿射日與嫦娥奔月(動畫)
* 中國的經典神話
* 神話剖析
* 中國經典神話人物
 
     
 
有關資料,參見「教育局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中國語文科:飛越神話世界」網頁,網址為:
 
     
 
3.3.5 利用電子學習資源促進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電子學習能令學習更有效率、更具成效、更有趣味,亦能有效照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及風格。電子學習並非用以取代傳統的學習模式,兩者應互為補足,相輔相成,當中的關鍵在於如何將電子媒體的優點,善用於整個學習的設計與規畫,在適切的學習環境下運用。一些學校配合電腦資源,當教學的地點在電腦室,教師會安排學生多進行網上學習;而當學習的地點無法讓每一位學生同時進行網上學習,教師則會安排學生進行分組活動。
 
電子學習資源的模式多元化,包括各種形式的電子素材,例如電子文本或電子書、圖片、錄音、錄像、動畫等,可以是一些網上專題教材套,甚至是互動學習的網上課程。這些資源具備延伸性,提供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以外按自己的能力、進度及興趣學習。在運用這些電子學習資源,教師仍需給予學生適切的指導,並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以有效促進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圖3.1 電子學習的特色
圖3.1 電子學習的特色  
 
 
示例示例一:英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
學校利用資訊科技的優勢,配合校本課程發展,編製迎合學生需要的電子教學資源。
* 電子教學資源的內容均備有由英語教師錄製的發聲版,學生除可在課堂上按照教師的指示運用外,更可按照個人的學習需要或步伐,於課後或在家中練習。
* 電子教學資源並設有練習題目,題目以多元化的形式配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完成練習題目便可知道正確答案,獲得即時回饋,教師及學生均可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
* 學校安排學生於內聯網遞交課業如作文功課,並讓其他學生給予回饋意見,彼此交流;學生可綜合及思考同學的意見,作出修訂,再由教師給予回饋。
 
示例示例二:推行網上電子學習
學校提供多種電子學習形式鼓勵學生自學,例如,於學校網頁提供自學網站,讓學生進行練習。此外,學校於不同科目的課程中加入電子功課,除了傳統紙筆的練習,學生可以透過內聯網完成不同類型的功課,包括:工作紙、錄音、討論及合作寫作等,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網上合作寫作及討論區,可讓學生透過合作及互動進行學習。
 
3.3.6 利用資訊科技進行專題研習
 
資訊科技為學生開啟源源不絕的學習資料庫,讓他們接觸新事物,以及事物的不同觀點與角度,有助他們進行專題研習。學生可透過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也可透過相關電子工具更有效地把資料分類、整理、分析和記錄,並運用語言、文字、動畫、影音等多媒體效果,把意念表達出來。
     
 
更多資料,參見「教育局資訊科技應用-專題研習」網站,網址為:
http://resources.edb.gov.hk/project_work/main.htm
 
     
 
示例示例一:資料搜尋、數據處理及分析
為了提醒學校師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以及鼓勵人們多做運動,學校以「健康」為題,讓學生探索健康生活,從而提倡注意健康的訊息。學生進行有關同學運動習慣的問卷調查,然後利用電子試算表分析收集到的數據,並將結果轉化為圖表,再借助演示工具發表調查結果。
     
 
可從以下網址下載「問卷調查結果分析」樣本:
 
     
 
示例示例二:組織及報告資料
在進行「香港的旅遊業」專題研習時,學生分組找出吸引遊客訪港的方法。他們搜集和討論有關香港名勝的資料,並決定透過網頁,讓遊客得知本地可遊玩的地方。他們利用搜集到的資料,加上自己的意念,並針對讀者的需要,完成網頁的製作。
 
示例示例三:溝通及分享資訊和意見
同區的幾所學校合作完成有關本區污染問題的專題研習。參與的學生和教師,透過電子平台,在各工作階段交換意見、資訊和搜集到的數據。其他有興趣參與的人士,包括大專院校的講師,亦可透過同一平台,就專題研習的過程及成果提供意見。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 在甚麼情況下運用資訊科技,能有效提升學與教效能?
* 學校如何運用資訊科技,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
* 學校如何運用資訊科技以促進學生分享和交流意見,學會與人溝通,共同建構知識?
 
 
3.4 學校整體課程規畫
 
3.4.1 校本資訊科技課程
 
學校需要提供適切的學習環境及一個連貫的課程,讓學生達到不同學習階段的資訊科技學習目標(參見附錄)。教師在運用資訊科技作為學與教工具時,應確保所用的資訊科技,能連繫到各學習領域或其他情境所列的學習宗旨、目標及重點,並能幫助提升學與教的效率和效能,從而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同科目的教師透過協作,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機會,讓他們能適當地應用資訊科技,加深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學校在規畫校本資訊科技課程時,可加入以下的考慮:
   
提升學生資訊素養
隨着時代及科技的發展,學校需要幫助學生掌握以下幾個方面,以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
* 懂得有效管理資訊,即收集、選取、評估及運用資訊。
* 透過運用資訊科技培養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解難及決策的技能。
* 成為良好的數碼公民,既能安全、合法和負責任地運用資訊,亦能自發自主地實踐終身學習。
   
提高學生正確運用資訊科技的意識
* 校本資訊科技課程,除發展學生的資訊科技知識和能力,同時還應提高學生的警覺性,讓他們意識到資訊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問題,特別是不恰當使用電腦網絡所帶來的潛在危機及對個人的不良影響。
* 為了提倡安全和健康地運用資訊科技,學校應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各項:
  * 保護個人私隱的重要。
  * 保護自己,不要接觸不雅、淫褻及暴力的資訊。
  * 了解或關注有關知識產權和版權的法律、社會和道德責任。
  * 發展思辨能力,以求證及評鑑資訊的準確度和可信性。
  * 有關使用電腦的健康問題,包括護眼知識。
  * 切勿沉迷於瀏覽互聯網的資訊或玩網上遊戲。
  * 切勿過於投入網絡上的虛擬角色,忽略在現實世界與人的交往、溝通。
  * 遇到需要別人幫助的問題,如網上欺凌事件,懂得尋求師長等的支援。
* 教師可利用時事、真實情境或有關的學習套,培養學生使用資訊科技的正確態度。例如,學生討論各種有可能被要求填報個人資料的情況,或從互聯網上取得資料的處理手法,然後總結出最明智的做法。
   
在學與教中恰當應用資訊科技
* 設計一個均衡的資訊科技課程,着重資訊科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培養,以達到不同學習情境的學習目標和重點。
* 以資訊科技為工具處理資訊,並以之作為交流意見及資訊的另一途徑。
* 要求學生上網搜尋資料時,因應學生的能力和經驗,提供適切和足夠的指引。
* 提高學生對使用資訊科技有關健康、道德、法律、環保、社交等問題的了解和關注。
* 鼓勵學生以求真及持平的角度評鑑資訊,並推廣運用資訊科技的操守,例如,註明資訊的來源。
* 在有意義的情境中,評估學生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 在課程中引入與學習內容相關、可應用於學生學習及日常生活的資訊科技技能。應避免讓能力較強的學生學習功能相類的應用軟件,重複學習已掌握的技能。
   
善用資訊科技以促進互動學習
學校應創設一個資訊科技的環境,讓學生盡可能地運用資訊科技設施,尋找、分享和善用學習資料和資源,同時促進學生與教師、學生和世界各地人士的交流。
 
示例示例一:促進校內外分享交流
「校園電視台」
* 學校按照科目製作一系列配合課程內容的直播及預錄節目,例如常識科以日常生活時事作為題材,然後作出報道,讓學生討論,提升他們的時事觸覺。
* 利用「校園電視台」,於早會以電視直播模式,讓學生在課室內透過收看電視獲知學校的資訊及活動宣傳。
* 學生透過參與選拔賽成為攝製隊的隊員,參與製作。與此同時,學校亦安排學生參加相關校外比賽,拓寬他們的視野。
「遠程教學」
學校引入「遠程教學」,通過視像活動,促進不同地區的學術交流及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
   
示例二:利用資訊科技設施的互動性能提高學習興趣及動機
有學校於部分課堂內引入互動電子白板,利用電子白板的互動性能,提高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動機。學校在試行過程配合教師備課、觀課及評課,以達至提升教學效能目的。
   
示例三:支援互動學習
假如學生遇上無法在任何地方找到答案的問題,他們可透過電子郵件或電子論壇,聯絡有關方面的組織或專家,找出答案。
   
示例四:促進溝通
有時學生會對當面談論個人問題感到不安。通過電子論壇,他們可輕鬆地與教師或輔導員討論個人問題。
   
示例五:將資訊科技的學習環境擴展至家中
有些學校的網站提供了不少資訊和學習材料,供學生在校外使用,學生在家中也可存取學校網站上的資訊。
   
評估學生在適切情境中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資訊科技學習目標的基本原則,是讓學生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懂得應用資訊科技。因此,學校宜評估學生在特定情境中運用資訊科技學習和處理資訊的能力。作為「學習-教學-評估」循環的一部分,評估應協助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並成為學習經歷的一部分。教師和同儕可給予回饋,學生也可以就自己運用資訊科技獲取、處理、組織及表達資訊的能力作出反思。教師可適當地運用進展性評估,如課堂觀察、家課、專題研習報告和個人學習歷程檔案等,評估學生資訊科技的水平。學校亦可鼓勵學生參與校內外與資訊科技相關的活動和比賽,讓學生獲得應用的機會,拓寬學習經歷。
   
示例示例:建立學生的資訊科技學習檔案
* 學生的資訊科技學習檔案儲存了學生各類型的作業、同儕評估及自我評估的紀錄。教師可即時回饋學生在運用資訊科技工具上的表現,例如學生運用多媒體進行匯報。
* 學生選擇最喜愛的資訊科技習作,彙編成資訊科技能力的個人學習檔案。
* 在不同階段如計畫、製作,學生與教師討論習作的評估準則,共同擬訂自我評估、同儕互評或評估最後成品的細則。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 學校有何機制以確保校本資訊科技課程能適切地培養學生在運用資訊科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
* 教師如何配合學習目標及學生需要,採用適當的學與教策略,營造更靈活、更互動、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
* 如何能為學生在運用資訊科技進行課業,或在互聯網中尋找資訊前,提供適當的指導?
* 學校如何透過真實情境或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評估學生的資訊科技知識和能力?
 
3.4.2 教師專業發展
 
在資訊科技教育的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已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習的促進者。在制定教學策略時,教師要因應學習目標安排資訊科技配套,讓學生適時運用適切的科技學習,事事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確保不是為科技而科技。教師宜充分利用電子學習的靈活性,設計不同的學習活動和材料,以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和期盼。
 
資訊科技教育在學校教育的「範式轉移」上,對教師的支援及教師的專業發展均極為重要。學校可鼓勵教師間分享實踐經驗,提供校內外支援或安排校外專業交流。
     
 
教育局為教師安排與資訊科技教育相關的培訓,可參見以下網址: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2287&langno=2
 
     
 
3.4.3 學校的支援措施
 
有一些學生使用資訊科技設施和資源的機會比其他同學少,學校制定資訊科技政策時,應考慮不同背景、性向和能力的學生,務求使所有學生都能公平地獲取資訊科技的資源。當安排一些需要在課堂以外使用電腦的學習活動時,教師應作出妥善安排,讓所有學生都可以使用資訊科技工具和設施。學校亦應善用教育局所提供的資源,讓學生可使用有關設施。同時,亦可鼓勵學生使用公共圖書館和社區中心提供的資訊科技設施。有需要的學生可運用政府、社區等所提供的資源,獲得協助,例如,在2011年開展的「一家一網e學習」。
     
 
更多資料,參見「『一家一網e學習』上網學習支援計劃」的最新消息,網址為:
http://www.gov.hk/tc/theme/ilearnathome/news/
 
     
 
 
3.5 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
 
在不同的教育階段,學生的資訊科技能力可能有很大的差異。學校可考慮以下建議,以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
* 學校可參考《資訊科技學習目標》指引,檢視高小學生的資訊科技能力,並適當地改進和調適小學校本資訊科技課程,以緊貼電腦科技的最新發展和包含在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的有關內容。學校也應使學生對運用資訊科技的責任和操守,有更深入的認識。
* 學校可採用下列方法,幫助資訊科技程度不同的學生,由高小過渡至初中:
  * 確保學生在小學階段已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利用不同難度或需應用不同程度資訊科技的課業,加強及鞏固學生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終身學習所需的能力。
  * 通過在學與教中運用資訊科技,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照顧不同的學習態度和風格。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 學校如何能制定一個全面性的策略計畫,將資訊科技融入學與教的過程,以創造有利使用資訊科技於學與教活動環境?
* 就你所見,學生運用資訊科技時,他們會學得更好嗎?在甚麼情況下,學生會學得更好?
* 你的學校在運用資訊科技上,尚可在哪些方面作出改進?
 
 
附錄
 
將資訊科技融入學校課程的建議
資訊科技學習目標 活動示例 學習階段
運用資訊科技(如多媒體資源)作為學習工具 學生運用簡單的教學軟件(參考電腦認知課程 單元一) 第一
學生運用文字處理軟件中的拼字檢查和更正拼字上的錯誤(參考電腦認知課程 單元五) 第二
學生運用文字處理軟件草擬、編輯和展示一篇作品(參考電腦認知課程 單元三、五) 第二
學生利用試算表處理在調查中搜集到的數據,並繪製圖表,以作說明(參考電腦認知課程 單元六) 第二
明白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處和重要 學生分成小組,搜集並討論有關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資訊科技的新聞,並在學校內聯網的班級聊天室分享意見(參考電腦認知課程 單元一) 第二
學生參觀以應用資訊科技為主的工作場所(參考電腦認知課程 單元一) 第二
以資訊科技工具溝通和處理資訊 學生使用電腦繪製簡單的圖像,以表達自己的意念(參考電腦認知課程 單元二) 第一
利用在該學習階段能夠掌握的中文輸入法輸入中文字 因應不同的目的,學生運用電腦製作一些簡單的賀卡(參考電腦認知課程 單元二、三、五) 第一、二
學生透過電腦遊戲學習鍵盤操控技巧 (參考電腦認知課程 單元一、三) 第一、二
與校內的朋輩合作,溝通和分享資訊及意見 學生通過電子郵件或面對面討論,交換小組習作的材料(參考電腦認知課程 單元一至八) 第二
學習進度較快的學生可擔當其他學生的小導師 第一、二
在專題研習中,學生運用討論所得的標準,以評估其他人及小組的表現 第二
為特定目標,透過電腦和其他媒介取得資訊(包括尋找和選取相關的資訊) 學生可在互聯網搜尋關於某個主題的資料,或為心中的問題尋求答案。他們需要選取有用和相關的資訊,加以改寫,以配合課業的要求,照顧聽眾及讀者的需要。最後以書面或其他適當的媒介演示他們調查的結果(參考電腦認知課程 單元一、四、五) 第二
利用資訊科技工具處理資訊(例如篩選、分類和總結)
利用資訊科技工具演示課業成果
意識到求證及評鑑資訊準確度和可信性的重要 在專題研習的不同階段,教師應鼓勵學生思考和質疑搜集得來或別人演示的資訊的可信性和準確度 (參考電腦認知課程 單元一、四) 第二
尊重知識產權和版權

認識在使用電腦時,保護自己免受不良因素影響的重要(例如私隱權問題、危害健康的因素、暴力及色情)

使用資訊科技的恰當行為
學生討論在瀏覽互聯網時「應做」與「不應做」的事情,並歸納成一個總表(參考電腦認知課程 單元一、單元四、單元五) 第二
學生辯論有關使用資訊科技的操守問題
(參考電腦認知課程 單元一、四)
第二
學生搜集在不同情況運用資訊科技的最新新聞,並討論這些資訊科技對人類日常生活的影響(參考電腦認知課程 單元一) 第二
讓學生觀看動畫,以了解運用資訊科技所涉及的問題,並通過角色扮演,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參考電腦認知課程 單元一、四、七) 第一、二
 
 
參考文獻
所列參考資料非遍舉無遺,以下只列出部分,供讀者參考。
書刊
李兆璋、李芳樂、江紹祥、James HENRI(2005)。香港資訊素養架構:資訊年代學生學會學習能力的培養。香港:教育統籌局。取自
 
香港大學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2007)。「善用資訊新科技 開拓教學新世紀」資訊科技教育策略(2004/2007)第二階段研究-報告。香港:教育統籌局。取自
 
香港教育學院(2007)。「善用資訊新科技 開拓教學新世紀」資訊科技教育策略(2004/2007)第一階段研究-報告。香港:教育統籌局。
 
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2009)。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 – 報告。香港:教育局。取自
 
Balanskat, A., Blamire, R., & Kefala, S. (2006). The ICT Impact Report: A review of studies of ICT impact on schools in Europe. Retrieved from
http://insight.eun.org/ww/en/pub/insight/misc/specialreports/impact_study.htm
 
Bruce, B., and B. K. Yasmin. (2001). Ethics and the Computer: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Moral Reasoning about Computer and Internet U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5.2, 111-127.
 
Clark, Ruth Colvin & Mayer, Richard E. (2008).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2nd ed. Calif.:Pfeiffe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200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arning Targets: A Guideline for Schools to Organiz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to Develop Our Students' Capability in Using IT. Hong Kong: Education Departme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2001). Learning to Learn: The Way Forward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Doty, Deborah E., Scott R. Popplewell, Greff O. Byers (2001). Interactive CD-ROM Storybooks and Young Readers'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3.4, 374-385.
 
Education and Manpower Bureau (1998).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Learning in a New Era: Five-year Strategy 1998/99 to 2002/03. Hong Kong: Education and Manpower Bureau.
 
Henry, Julie J., and Douglas. H. Clements (1999). Challenges for Teachers Attempting to Integrate a Mathematics Innov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3, 240-259.
 
Higgins, S., and R. D. Muijs (1999). ICT and Numeracy in Primary Schools. Teaching Numeracy in Primary Schools. Ed. I. Thompson. Ballmoor, Bucks: Open University Press.
 
Ingram, Albert L., Lesley G. Hathorn, and Alan Evans (2000). Beyond Chat on the Internet.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35.1, 21-35.
 
Ki, W. W. (2000). ICT Applications in Task-Based Learning. Changing Classrooms and Changing Schools: A Study of Good Practices in Using ICT in Hong Kong Schools. Ed. Nancy Law ...[et al]. Hong Kong: CITE, Facult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2000). Using ICT in Expository Teaching. Changing Classrooms and Changing Schools: A Study of Good Practices in Using ICT in Hong Kong Schools. Ed. Nancy Law ...[et al]. Hong Kong: CITE, Facult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 S. C. (2000). Using ICT in Indu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anging Classrooms and Changing Schools: A Study of Good Practices in Using ICT in Hong Kong Schools. Ed. Nancy Law ...[et al]. Hong Kong: CITE, Facult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uckin, Rosemary (2001). Designing Children's Software to Ensure Productive Interactivity Through Collaboration i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ldhood Education Annual 2001. Charlottesville, Va.: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in Education.
 
Moursund, David G. (1999). Project-Based Learning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SE Approaches. Amsterdam: Pergamon.
 
Pelgrum, W. J. (2001). Obstacles to the Integration of ICT in Education: Results from a Worldwide Educational Assessment.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37, 163-178.
 
Smita, G. (2001). Integrating Computers in Elementary Grade Classroom Instruction - Analysis of Teachers' Perceptions in Present and Preferred Situa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4.3, 275-303.
 
Van Braak, Johan (2001).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Teachers' Class Use of Comput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5.2, 141-157.
 
Yuen, H. K., and Y. Lee (2000).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 Changing Classrooms and Changing Schools: A Study of Good Practices in Using ICT in Hong Kong Schools. Ed. Nancy Law ...[et al]. Hong Kong: CITE, Facult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Yuen, H. K., and Y. Chow (2000). Social-Constructivist Approach. Changing Classrooms and Changing Schools: A Study of Good Practices in Using ICT in Hong Kong Schools. Ed. Nancy Law ...[et al]. Hong Kong: CITE, Facult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網址
教育局:資訊科技學習目標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3700&langno=2
 
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7286&langno=2
 
教育統籌局:資訊科技應用-專題研習
http://resources.edb.gov.hk/project_work/main.htm
 
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政策文件及報告」網站: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7286&langno=2
 
教育局一站式學與教資源平台:
http://www.hkedcity.net/edbosp
 
香港大學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發展課堂活動及評估工具通過科學科/常識科提昇學生資訊素養」研究計畫
http://resources.edb.gov.hk/~scil-tools/
 
教育局: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常識科專題研習-飛躍社區
 
教育局創意資訊科技教育計劃:無處不在的學習空間-「數碼遊蹤」
http://www.plkcjy.edu.hk/dt.html
 
教育局: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常識科:電
 
教育局: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立體圖形的秘密
http://resources.edb.gov.hk/solid/
 
后羿射日與嫦娥奔月(動畫)
http://www.chiculture.net/0818/html/heaven02.html
 
中國的經典神話
http://www.chiculture.net/0401/html/a03/0401a03.html
 
神話剖析
http://www.chiculture.net/0401/html/a01/0401a01.html
 
中國經典神話人物
http://www.chiculture.net/0401/html/a04/0401a04.html
 
教育局: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中國語文科:飛越神話世界
 
教育局:數據處理及分析示例
 
英國語文科第一學習階段電子學習資源教材套
 
教育局:訊科技教育專業發展課程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2287&langno=2
 
「一家一網e學習」上網學習支援計劃最新消息
http://www.gov.hk/tc/theme/ilearnathome/news/
 
正確使用資訊科技的資訊,可參考以下網頁:
* 學童及青少年的網上操守
http://cesy.edb.hkedcity.net/
* 做個智NET的-互聯網教育活動
http://www.be-netwise.hk/about_us.php
* 安全上網資訊頻道
http://internetsafety.edb.hkedcity.net/
* 通訊事務管理局 – 智醒上網路路通
* 電子學習版權資訊通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Blended Learning
http://www.edu.gov.on.ca/elearning/ble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