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


3.1 建立课程架构和选择课程内容的一些基本原则

在普及教育的体制下,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对於适应有困难而不能在普通学校获益的儿童,为他们提供一个切合需要的课程,是体现平等教育机会所必须的。

由於大部分适应有困难的儿童都具有正常智能和学习能力,而他们的问题也非不能纾缓或解决的;所以为他们而设的特殊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他们及早融入主流学校和他们所属的社会重新生活,故此在课程安排方面,基本上仍以主流的中、小学课程为依归。因此普通学校处理课程的原则,基本上也适用。不过为帮助学生个人及社化方面的发展和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他们的课程需要因应以下的原则作出适当的改编。

3.1.1 课程的均衡发展

现时普通学校的课程以学术科目为主,较为重视
cognitive
智育的发展,并未能完全符合不同儿童的能力、志趣、潜能及成长上的特殊需要;尤其在社交及个人发展、自我认识与及各种生活技能上的训练,并未有特别列入
curriculum
正式课程作为教授科目。因此特殊学校在考虑课程编排时,应顾及适应有困难儿童的特殊需要,於学术科目以外加入适当比重的个人及社化发展的培育,学校也应按其资源条件调节各科目的比重,尽可能切合儿童的不同兴趣和能力,让儿童在学校生活中获得成功和乐趣。
3.1.2
Multiple Intelligences
多种智能

过往教育界根据智力评估,把儿童的智能分类,但一般的智力评估侧重测试语言或数理逻辑。在这两方面发展较缓慢的学生,纵使他们具有其他潜能,也不能被识别而获得发展机会。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Howard Gardner (1983)倡议,人拥有多种智能,已觉察的至少有七种:
linguistic
语言
logical-mathematical
数理逻辑
spatial
空间
bodily-kinesthetic
身体动觉
musical
音乐
interpersonal
人际
intrapersonal
知己等七种
intelligences
智能

Gardner的理论对教育有著重大的意义。每个人的各种智能发展速度不一,每个儿童都有他独特的智能剖像(intellectual profile)。为儿童提供综合性、生活化的学习活动,培养多种智能,更让儿童可以从不同智能的途径去学习,从多样的活动中寻找出适合他们自己智能的发展途径。(附件二)

3.1.3 维系课程完整和衔接性的剪裁

特殊学校应对现时主流课程作出适当的剪裁,包括简化、删减、增添、重组和对某些范畴作重点教学。学校应予教师有较大程度的自主权,作出弹性的处理。

在学年开始前,学校宜举
cross-subject
行跨科目的课程会议,以保证课程的统一衔接,具体的剪裁工作,应在资深人员策划下,有系统地进行。
3.1.4
Incorporation of communication
传意
interpersonal skills
社交技巧的训练

传意技巧和社交能力的训练对适应有困难儿童尤其重要,只有在这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儿童才可以改善他们与家庭和所属社区的关系。此等训练除可考虑作为正式的学科教授外,同时应尽可能渗透在学校日常生活和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在选材及进行学习活动时,应尽量提供机会,让儿童学习运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意见和抒发情绪,藉以加强儿童与别人相处和合作的训练。教师亦得以从中对儿童进行观察和评估。

3.1.5 学习内容应切合实际生活需要

大部分适应有困难的儿童都有注重即时或短暂利益的倾向;形成儿童的功利心态。因此,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内容的功用是很重要。但现时的学校课程太侧重学科知识,未能顾及其日常实用的价值,因此不能引起儿童的学习动机,所以学校在选订学习内容时,应多引用与儿童实际生活有关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为情绪有极度困扰的儿童选取教材,则难度更高,因为较多的不愉快经验扭曲了他们的人生观,所以需要设计特别的课程,以协助他们适应。

3.1.6 教材需配合学生的成长阶段及学业水平

这些儿童的学业水平较同龄学童的为低,为他们选取适当的教材更加困难。适合他们学业基线的一般教材,内容会太幼稚;但适合他们生活经验的坊间教材则程度太深。因此教师需要因应儿童的成长和学业程度,重写或改编教材。

3.1.7 理论学习和实践的配合

这些儿童的专注能力一般较低,课堂中单调的听讲和阅读,难以维系较长的专注,且容易导致管理和秩序问题。因此在课程编排方面,应著重儿童的参与和实践。通过此等学习活动,儿童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满足,并使之作为继续追寻学问的动力。

3.1.8 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

虽然儿童的问题可以概括地描述,但他们个别在情绪和学习上的困难差异是很大的。因此他们的课程要有弹性,容许教师在不妨碍学生群体生活的前提下,照顾个别差异。

3.1.9 适时及持续性的评估

传统的
norm reference
常模参照排序式的
assessment
评估只会加深儿童的挫败感;再者,这些儿童易受情绪困扰而影响他们在评估时的表现。因此,在适当的学习阶段,进行持续的进展性评估,更能准确地衡量儿童每阶段的学习成效。此外,评估应以
target-oriented
目标为本,形式也应多样化,通过这样的评估,教师除可得到教学成效的回馈外,更能让儿童即时知道教师对他们表现的评价,从而减低焦虑,逐步建立学习的自信。
3.1.10
Multi-disciplinary
多专业参与的课程设计和教学
既然
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个人和社化发展是教育这些儿童的重要课题,故与此有关的专业人员 ( 社工、宿舍职员和心理学家等 ),都需要提供教育和
counseling services
辅导服务,所以应鼓励他们多参与课程设计和拟定教学策略。

作为本节的总结,为这些儿童而设计的课程应强调个人和社化发展的培育。至於有效的课程,除了适当的结构和内容外,还须选取恰当的教学策略。

 

3.2 课程架构和内容

为这些儿童而设的课程,只提供小学及初中程度的
learning areas
学习范畴和经验。基於教育这些儿童的最终目标是融入社会,对小学适龄儿童来说,目标是入读主流学校;至於有继续学习意向的初中学生,他们可以入读主流中学,进修高中课程,或入读工业教育机构,接受工业教育;而需要就业的,则可以投入人力市场。因此,主流中、小学课程的学习范围和经验是适用於这些儿童的;不过,有关个人及社化发展的学习要素,则需要优先处理。

3.2.1 为适应有困难学生而设的
School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群育学校小学阶段课程内容

下列表一详述小学适应有困难儿童的学习范畴和经验。有院舍和特殊教育的机构,可以全日在教育及生活方面帮助学生,因此教师、宿舍职员和其他职员要紧密合作,给予学生贯彻的服务。

3.2.2 为适应有困难学生而设的群育学校中学阶段课程内容

由於就读中学部的学生,在完成初中阶段时,通常都会超过
compulsory education
强制教育的年龄,所以除升学外,他们还可选择职业训练或就业。因此,课程宜有足够的弹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才能和取向。就算是选择就业,也并非就此被拒诸学科学习的门外,因为核心课程已提供良好的学科基础,以备将来透过成人教育或公开进修途径来继续学业。

下列表二详述初中程度的学习范畴和经验。

 

3.3 课程取向

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决定教甚麽和学甚麽。艾斯拿及瓦伦思(Eisner & Vallance, 1974)1 提出的五个课程概念中的「个人成长的自我实现取向」是适用於适应有困难儿童的。这种课程设计是以儿童为中心,以自主及成长导向。其教育功能是协助儿童达到个人的调整和发展,亦十分重视学习过程,透过发展完全经验的课程或人文主义课程,使学习者对自我、同侪及学习本身有较正面的态度。教师需要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互助的学习气氛,附加
affective orientation
情意的导向,使学习具有意义,并达到个人发展的目的。香港自九十年代推出的
Target Oriented Curriculum
目标为本课程
正符合此课程取向。

T.1:群育学校小学阶段学习范畴和学习经验

学习范畴及学习经验

科目及学习计划

各学习范畴与学生个人及社化发展的关系

教授方法

个人及社化发展

个人及社化发展的正规课程

常识科中有关健康教育和社会科的学习要素

班主任课及学校集会

跨科目学习活动/训练计划,例如: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及性教育活动、时事学习、领袖训练、 自理、社交技巧、情绪教育、进入主流中学前 的预备、教育及适应营、男女童军等

为学校服务,例如:图书管理

校内的态度/行为改善计划

--扩阔对自己、家庭、学校、周围环境、社区及社会的了解

--提升个人的长处、健康的人生观、与人和睦 相处的适当态度、对家庭及社交生活的正确 态度

--发展社交技巧、社会适应、应付压力和解决 困难的能力

--心态上和实质上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对本地习惯、传统及政制认识

--了解香港与邻近地区关系

--提高思考及合逻辑地表达思想的能力、想像力和创作力

--鼓励对人类及自然环境的关心

--加深对工作的意义的了解及鼓励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态度

--提供非学科的渠道让学生探讨自己的潜能

--为融入社会作预备

--促进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提高日常沟通的能力

--提高学习自信

--培养团队精神、体育精神和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精神

--促进个人健康

--提高创作力、创新力和对美感的欣赏

--欣赏自己及别人

学生可以通过下列的安排,接收学习范畴的内容和学习经验:

--时间表上的课堂教学和辅导教学

--时间表以外定期举办的兴趣小组

--在适当时间,例如考试後、假期中、 和晚间推出的独立学习单元

--与宿舍合办的活动

--提供更多成功的学习机会

至於人手方面,全校的教职员,包括教师、学校社工、教育心理学家、宿舍职员及其他职级职员等,都应有不同程度的参与。没有直接介入教学的职员都应该清楚和了解学校的政策 及每项活动的内容。在适当的情况下,学校也应多引入义工,从而吸纳更多教职员未能提供的专才,以扩阔 学生的接触面。   

语文

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普通话

语文科辅导计划

促进语文水准的特设计划,例如安排了有关活动的英国语文周

有关的兴趣小组

数学

正规课程和辅导教学

促进数学水准的特设计划

有关的兴趣小组

科学及科技

常识科中有关科学的学习要素

有关的兴趣小组和学习计划

有实用价值的特设活动

 

体育

资讯科技及传意科技的运用

体育科及常识科中有关健康教育的学习要素

与运动和游戏有关的兴趣小组和活动

 

美感及创作

自理和日常生活训练

美劳和音乐

兴趣小组

T.2:群育学校中学阶段学习范畴和学习经验

学习范畴及学习经验

科目及学习计划

各学习范畴与学生个人及社化发展的关系

教授方法

个人及社化发展

个人及社化发展的正规课程

人文学科的学习要素

班主任课及学校集会

跨科目学习活动及训练计划,例如: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性教育活动;时事学习、领袖训练、自理、社交技巧、情绪教育、离校前的预备、教育及适应营、男女童军、养育子女的预备等

为学校和所属社区服务,例如:图书管理、为老 人或弱能人士服务

校内的态度及行为改善计划

--扩阔对自己、家庭、学校、周围环境、社区 及社会的了解

--提升个人的长处、健康的人生观、与人和睦 相处的适当态度、对家庭及社交生活的正确 态度

--发展社交技巧、社会适应、应付压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在心态上和实质上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认识本地习惯、传统及政制

--了解香港与邻近地区关系

--提高思考及逻辑性地表达思想的能力、想像力和创作力

--鼓励对人类及自然环境的关心

--加深对工作意义的了解及鼓励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态度

--提供非学科的渠道让学生探讨自己的潜能

--为融入社会作预备

--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提高日常沟通的能力

--提高学习自信

--培养团队精神、体育精神和为共同目标而努 力的精神

--促进个人健康

--提高创作力、创新力和对美感的欣赏

--欣赏自己及别人

学生可以通过下列的安排,接收学习范畴的内容和学习经验:

--时间表上的课堂教学和辅导教学

--时间表以外定期举办的兴趣小组

--在适当时间,例如考试後、假期中、和晚间推出的独立学习计划

--与宿舍合办的活动

--透过合适的课程设计、教学法及奖励计划,提供更多成功机会。

至於人手方面,全校的教职员,包括教师、学校社工、教育心理学家、宿舍职员、其他职级职员等,都应有不同程度的参与。没有直接介入教学的职员都应该清楚及了解学校的政策及每项活动的内容。在适当的情况下,学校也应多起用义工,从而吸纳更多教职员未能提供的专才,学生亦可扩阔接触面。    

智力发展

数学-- 课堂学习、辅导教学、促进数学水准的特设学习计划和有关的兴趣小组

科学-- 课堂学习、辅导教学、促进科学水准的特设学习计划和有关的兴趣小组

科技及实用科--电脑认知、资讯科技及传意科技、 设计与科技、电工、时装及制衣、家政、商科

传意技能发展

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普通话科的课堂学习、辅导教学、促进语文水准的特设学习计划和有关的兴趣小组、人文学科及科学中有关元素

身体发展

体育科

与运动和游戏有关的兴趣小组

自理和日常生活训练

美感发展

美术与计设和音乐

兴趣小组

3.3.1
Target Oriented Curriculum
目标为本课程的课程特质

(1) 编制一个著重学科间的联系、突显学习要素及去掉重复内容的课程,以克服传统上学科教学引致课程的支离破碎。
(2) 让学生参与适切、有情景、实际的学习课业,使他们能有目的地积极学习。
(3) 突显语言与学习、传意与知识的相互关系。
(4) 著重学习过程,对学生的不断进步作明确的确认。
(5)
criterion referencing assessment
标准参照评估代替
norm referencing assessment
常模参照评估
(6) 设计适合学生个人能力及需要的课程。
(7) 把各阶段的教育有效地连贯起来。

要达到上述的目的,步骤是先设计一套完整和统一的总学习目标,然後通过施教不同的科目,逐步达成总学习目标。因此,总学习目标应细分为科目学习目标、范畴学习目标和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重点;而每科的内容则应包括不同的知识、思考、技能和态度,以达到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和重点,由此可见每一课题的教与学都是互相关连的。到施教时,则要安排有效的课程策略。至於评估,目标为本评估是建基於标准参照评估的原则,通过一系列除纸笔书写以外的评估方法进行。详情请参阅附件三

3.3.2 目标为本课程对群育学校的影响

对於为适应有困难学生而设的群育学校,基於下列理由,目标为本课程是相当合适的:

(1) 目标为本课程可以解决适应有困难学生的特有学习问题。
(2)
Target-oriented assessment
目标为本评估可排除因常模参照评估而导致经常性的挫败感。
(3) 目标为本课程中针对学生需要、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依据学生学习进度施教、教学内容以学生兴趣和适切性为依归等概念,都极切合适应有困难儿童教育的素求。
(4) 群育学校的每班人数较少,有利於推行目标为本课程。
(5) 群育学校的管理阶层,对课程及教学法方面,容许较大弹性的处理。

3.4 课程组织

为配合上述课程取向,以下建议几种课程组织的方法,以作参考。

3.4.1 课程剪裁

课程剪裁是指教师因应学生的学科能力及社化发展程度去编订课程内容,目的是透过符合其学习程度的教材引导学生乐意去学习。但无论如何增删,都应以学科的核心范畴为主导。因此在未作剪裁前,必须先划定每个学习阶段的核心范畴。

对小学阶段的适应有困难儿童而言,主要教育目的是帮助他们入读主流学校。因此基本学习范围应与一般小学无异,但所涉及的内容应以基本知识及技能为重点。

至於编写初中课程时,则要多考虑学生的学科取向和学业水平差距,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多元化取向的原则,因应学生的多种智能发展需要而给予他们适当的选择,使他们在修毕课程後,能适应延续课程或工作训练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剪裁来选定教学内容後,就需要有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内容,以便施教。

(1) 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次序要有深层的认识;
(2) 选择恰当的起点,开始辅导教学;
(3) 对未有学好的课题要采取即时补救行动;
(4)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法;
(5) 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回馈;
(6) 提供成功的经验,以打破因经常失败引发信心低落的恶性循环;
(7) 突显成功感所带来的学习动力;
(8) 整合跨科目的共同教学内容以避免重覆。

3.4.2
Mastery learning
通达学习

通达学习是可以照顾个别学生能力及兴趣上差异的教学法。

在通达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把需要学习的概念或教材细分成次序分明、有清晰学习目标的单元;接著把学习目标由简至繁列出。当全班一起学习同一单元後,学生需接受进展性评估,以检查学生是否通达学习目标。未曾通达的学生,需要接受同一单元的订正活动,以另选的学习经验来克服困难,然後再接受第二次进展性评估;第一次评估便通达的学生则在测试後进入同一单元的
enrichment activities
增润活动以扩阔所学。学生通达所学後,便能循序渐进地学习下一个单元。由此可见,通达学习对知识架构明确及次序分明的科目格外有效。(附件四

通达学习可以在以班级为本位和以教师为本位的一般课室环境及教学时间内进行。这是相当适合群育学校的运作。

研究显示,通达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
cognitive
认知
affective
情意方面的发展,这是合乎适应有困难学生教育的目标。

 

3.4.3
Modular curriculum
单元化课程
单元化的课程是由称为
modules
单元的学习单位组成。每个单元都是结构既严谨又完整的学习单位,它包括特定的目标、内容、教与学的策略和某种评估。附件五的图一展示了单元化课程中的基本部分--
core module
核心单元
extension module
延伸单元
remediall module
启导单元
elective module
选修单元
的概念。

单元化的课程著重保存原有科目的特性和优点,同时提供课程上的弹性和选择,避免因学生能力差异而引起的标签效应。

单元化的课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以下是其中两种:

(1) 以学科为主的单元化课程:以核心课题和选修课 题为单元。

将科目内的课题分成核心和选修单元。核心单元包括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课题,以初中社会教育科为例,核心单元应包括认识自己、家庭、朋辈、社会和国家五个课题;启导单元和延伸单元是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启导单元旨在提供额外的支援,帮助能力稍逊学生学习核心单元,延伸单元则为能力较高的学生,深化对核心单元的认识;而选修单元则在核心单元以外,扩阔科目的学习内容,为不同兴趣和需要的学生的提供选择,又以社会教育科为例,该科的选修单元可以包括有关青少年成长、香港、中国和世界等课题。附件五的图二,以社会教育科为例,提供了一个以科目为本位的单元结构图示。

(2) 加入单元要素的学校课程:以
Subject core and Subject elective
核心科目和选修科目为单元。

将各科目分别组成的核心科目单元和不同组别的选修科目单元。核心科目单元是所有的学生都要按年必修的,选修科目单元则可根据学校资源和学生的个别需要而选修。选修科目单元可以是特定科目、多科目或跨科目的。附件五的图三,提供一个以学校课程为本位的单元结构图示。

单元化的课程在以下各方面能帮助适应有困难学生:

(1) 单元化课程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覆,而且是结构完整的。它在时间表的编排、学生的分组、教师的调配方面均有妥善的安排。
(2) 单元化课程的每个单元都明确地列出概念、技能和态度方面的目标,使学生容易获取成功的学习经验。
(3) 单元化课程提供的弹性和选择,有利於课程剪裁及因材施教。因此适用於照顾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再者,单元的形式方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插入和删除有关的教学内容,有利照顾不同时期入学学生的学习需要。

单元化课程虽有上列优点,在推行时还须留意单元间的连贯性和全面性,以免课程流於支离破碎和遗漏重要的教学内容。

3.4.4 课程统整

程统整是多功能的,这里强调以下两点:

(1) 培养学生适应快速变化世界中所需要的终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及基本的概念和原则;
(2) 使用生活化的情境,和透过学生觉得有意义的、跨科目的活动,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透过不同学科的老师的协作,科目间的阻隔可减少,因而容易建立生活化的情境和有意义的活动,这一切都对长期性的学习有极大帮助。

统整学校课程的初步步骤:

(1) 设立多学科的教师队伍,为选定的级别设计及落实统整的课程;
(2) 勘察每一科,每个月的课题,从中找出有关连的主题;
(3) 调动课次,使有关的课题在同时期授课。

课程统整的中心步骤是要创作一些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觉得学习有意义、有目的。

这些目的应是靠以下两个形式来营造:

(1) 探究几条基本的、开放的问题;
(2) 完成若干生活化的任务。

学生往往因活动涉及多种智能而觉得生动有趣。

最後几步(随後的一两年才进行的)是安排先前的活动,务求涉及更多终生的和方便於评核的学习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包括资料处理、高层次的思考、沟通及协作等,是可以由不同科目的老师合作评核的。

 

3.5 教学策略

适应有困难学生的教育目标是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支持。基本假设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的功能是互相依赖的,有效的教与学会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成功感和提升自我形象,继而衍生一些被大众接受的良好行为。

因此教导适应有困难学生的有效方法应包括:

(1) 根据既定的课程目标及学生的性向和需要,选择及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
(2)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增强教与学的互动;
(3) 采用有效的课室管理方法以增强学习效果。

下列表三尝试列出适应有困难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其成因及辅导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针对这些困难的有效教学原则,下列建议一些教学策略作参考之用。

 

T.3:适应有困难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其成因及辅导教学策略建议

学习问题

可能成因

教学策略建议

缺乏学习兴趣

-功课太深,难以应付

-授课速度太快,不易追上

-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社会经验或成长阶段相 差太远

-不觉得修读某些科目有任何价值

-找出学生的学业成绩基线,设计合适学生能力的课业

-适当的学习步骤分析,把学习内容细分成学生可应付的步子

-仔细留意学生现时的兴趣,并引进於学习内容或教学当中,以提高学习动机

-选教适切的课题和选用实例

-选用具吸引力的教学法,例如:采用适当媒体和活动

抗拒学校教育

-学生及家长对教育均缺乏正确期望

-学习目的和目标,模糊不清

-辅导学生和家长有关学校的功用

-让学生清晰地知道每个学习范畴、科目、课题和课堂的学习目标

-选择适切生活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清楚知道他们以为不切实际的必修学习内容,其实在以後的学习或应用是不可缺少的

不能独自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不敢尝试学习新事物

-不断的失败

-不断的被人斥责

-不理解自己的能力

-欠缺鼓励和机会

-安排有意义的成功机会,以提升自我形象,例如:

1.从学生的基线作起点,把学习内容细分成学生可应付的步子,尽快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表现

2.探求学生在非学业范畴内的潜能

3.教师及其他职员不断地给予正面但真确的评语及鼓励

4.培养有效的学习方法

5.交替地学习较困难和较有把握的课题及课业

欠专心、不能持久地做一件工作、注意力容易分散

-环境因素,例如太多其他的吸引或干扰

-与工作的趣味性和适切性有关

-专注力短暂

-渴望得到即时的回报

-友伴的影响

-缺乏安全感

-减少环境中的干扰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把学习内容细分成小步子,令学生能在短期内看到成绩,从而增强信心。然後逐渐把步子 扩大,以提高注意力及挑战性

-完成每一小步後给予学生正面的确认,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制造可预期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安全感及可自主的感觉

思想及组织能力不足

-欠缺思考训练机会

-缺乏系统性的工序训练及练习

-通过有效的教学及研讨,潜然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及组织能力

-进行针对学生需要而设计的思考能力培训

-进行工序训练

班内的破坏行为

-吸引注意

-朋辈影响

-沟通障碍

-课程或教学沉闷

-师生关系欠佳

-安排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学生的背景及行为要有透彻了解

-进行沟通技巧训练

3.5.1 改善学习动机的策略

下列是一些适用於一般课室教学,用以发动学生内驱力或引入外在激励的教学策略:

(1) 营造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对自主和控制环境的信心。大多数适应有困难的学生都不愿或不能适应环境中的变迁,因此可预见的、有条理的日常生活常规,可以提高他们的安全感、减低他们的不安和延长他们的持久力。
(2) 交替地推出学生有把握的课业和难度较高的崭新课业,可以提高他们应付困难的信心。再者,理论和实践交替的课程更能提高学习兴趣。
(3) 增加在学校活动中取得成功的机会,例如:学生在体育、美劳及美术和设计等非学科范畴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值得鼓励的。
(4) 物质或精神的鼓励对推动学生投入学习活动是非常有效的。
(5) 采用富启发性的教学法,包括适当的教材、教具、活动,以维持兴趣和注意力。

3.5.2 处理学生学业上的个别差异

虽然适应有困难的学生通常都学业成绩低落,但他们之间的个别差异仍然很大。以下是一些教导这些学生的建议:

(1) 把学生分组

(a) 根据学生在特定科目的水平分组

这种分组法可根据学校的资源,在教授某些科目时,全校或全级的学生依他们在该科的成绩分组学习,从而使程度较好学生的进度不会被成绩稍逊的同学拖慢,而成绩稍逊学生亦不会因学习内容过深而失去学习兴趣。

注意事项:

(1) 尽可能把学生分成足够的组别,使每组内学生的学业水平比较划一。
(2) 不过,若成绩较弱学生常被编成一组,对信心会产生坏影响,因此教师需加入按学生成绩外的其他分组方法和学生辅导,作为适当的平衡。
(3) 时间表和课室的使用需要精密的安排。
(4) 分组的可行性视乎校内教师的数目及他们在科目上的专长。
(5) 转组时的秩序要特别留意。

(b) 在一班内分组

学生学习了该堂需要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後,便进行分组活动,分组形式可以如下:

(1) 按成绩分组,提供不同程度的课业或工作纸。
(2) 按兴趣分组,因此程度不同但兴趣相同的学 生可以聚在一起,共同研究,分别为自己一组作出贡献。
(3) 把不同程度的学生编在一组,令程度较低得到程度较高朋辈的协助,而程度较高又可藉需要指导朋辈的机会,深究指定的课题。
(4) 把成绩较弱的分成一组,在课前或课後给他们额外的协助,使他们有较长的学习时间。

注意事项:

(1) 教师需要有足够能力和时间为同一课题设计不同程度教材。
(2) 整堂的时间分配和所用教材需事前缜密安排。

(c) 个别教学计划

为学习成绩与整班差距极大的学生(可能程度太高或太低),设计一个切合程度的个人学习计划。

(2) 教学安排注意事项

教师应营造一个配合学生能力的学习环境,包括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和内容,让学生得到愉快学习的经验。上课时,教师应掌握每一个机会,个别接触学生,以照顾他们的个别差异。

当教授混合能力班别时,教师可以参考下列的建议:

(a)帮助成绩较弱的学生:

(1) 当教授复杂的课题时,先教授主要概念。
(2) 把复杂的问题分成有先後次序的部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解决。
(3) 对於掌握抽象概念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以实例、模型辅助教学。

(b)帮助成绩较好的学生:

(1) 让他们独立地解决问题。
(2) 向他们提出没有定论的问题,以刺激思考。
(3) 学习一个课题後,鼓励他们编制学习计划,深究该课题。

(3) 安排适当的课业和工作纸

设计有效的课业或工作纸,可参考下列方法:

(a) 下列建议可以帮助程度较低的学生:

(1) 多用图画指引。
(2) 举列适当的例子。
(3) 把题目分割成若干步骤,按部就班地拾级而上。
(4) 带引他们作逻辑性的思考。

(b)帮助程度较高的学生:

(1) 让他们独自解决问题。
(2) 请他们解释解答题目的步骤和方法。
(3) 同一题目,向他们要求较精密和较高层次的解答方法。
(4) 鼓励深究课题。

(4)检讨及评估

每名学生都需要接受进展性评估,以厘定他们是否已达到为他们设定的学习目标,而不是常模标准测试。测试的方法应由纸笔的测验,扩展至不断地观察堂课的应对、讨论和学习计划的参与、日常的应用等。

3.5.3
Strategies for remedial teaching
辅导教学策略

以下是一些通过小组或个别教授,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辅导教学策略,以作参考:

(1) 增加练习法

此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应付因疏於练习而产生的困难。

(2) 再教学的方法

当老师察觉学生未能掌握学习内容时,需找出原因,并改变教学的方法和步骤,以达到教学目的。

(3) 活动学习

这是以活动为主的学习。教师需细心构思活动,例如:游戏、比赛、角色扮演。目的是使学生积极参予,改善学习态度,也增进同学间和师生的人际关系。

(4)
Precision Teaching
精确教学

精确教学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它是由工序分析演变出来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每天透过评估学习进度去找出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法是否有效。

精确教学是一种精密、有系统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三个原则:

(a) 精心设计的课程;
(b) 纪录儿童详细的学习进度;
(c) 连续评估教学的效应。

精确教学的主要理论是用最严谨的观察来量度儿童的学习表现及进度作为教学的指标。这种方法特别注重连续性的评估,再由教师因应学生的学习进度而调节教材、教学步骤和方法、教学活动及改善教学环境等。

(5)
Co-operative Learning
合作学习

这是一个鼓励同学间合作多於竞争的学习方法。本质上是要求学生合作找出答案,而不是个别间的竞争。这方法的两大元素是从合作而来的推动力和以合作方式来完成任务,这方式令学生在分组工作上因组别身份得到成功感。

合作学习可以通过下列四个模式进行:

(a) 拼图式:每个学生分派全件工作的一部分,然後合拼成整件工作。
(b) 分组学习计划:每名学生都贡献自己的知识来完成工作。
(c) 组际竞争:教师教授新课题後,把学生分组,每组均要在工作纸上练习所学,在队中他们可以互相发问、再分小队或用任何合作方法,务使全组明白所学内容,最後通过个别答问,绩分结算入每组中,以定胜负。
(d) 通过团队协助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求学生重学未能掌握的 部分,学生可以请教师或同学协助完成工作,证明学成,才进升学习下一个较难的课题。

研究显示,合作学习能促进持续完成课业的动力。

(6)
Peer Tutoring
朋辈辅导

朋辈指导是教师挑选一些高年级、学行较佳的学生有组织地指导一些低年级或成绩稍逊的同学。教师会先训练小导师认识功课辅导的基本原理及职责。

有关的研究指出朋辈指导对小导师及接受指导的学生在学业及非学业方面都有裨益,受指导学生除在学业上有进步外,他们在其他非学业方面,如上课出席率和纪律方面都有进步。对小老师来说,朋辈指导提供领袖生的训练及实习机会,亦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对学校的归属感。朋辈指导可在小组或个人的形式下进行。

朋辈指导成功与否除取决於小导师的挑选外,教师在期间的指导尤为重要,包括订定合约及出席记录监察。目的是确定小导师或接受指导的同学都依计划进行。

3.5.4 课室管理策略

课室管理策略是指个别教师组织教学的方法和推行教室管理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策略。良好的课室管理让学生清楚知道教室内正进行甚麽教学活动、 他们应有的表现、他们在课室内适当及不适当行为的後果;同时让教师有机会清楚地思考他们的工作、确认教学计划中的成功和失败,并作出调整。除了控制教室的秩序外,良好的课室管理亦可以让教师有机会做好手上的工作、正确地知道教室的状况、传达一个正面和信心十足的教师形象。

根据教师的经验,良好的课室管理应有下列条件:

(1) 教师要准时开始和结束课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准时的醒觉性。
(2) 课堂的主要事项,如教材、教具,要事前准备;细微至文具用品,也需要事前安排。
(3) 迅速安顿学生,使他们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和手上的工作。为达到这个效果,教师可以在进入课室後,立刻以简短的提问或运用视听教材,作为复习或引入新课题,不过活动一定要有趣和具吸引力。
(4) 要求全班的合作,教师需要一些得心应手的方法来吸引全班的注意和使全班安静下来,例如随时叫学生的名字等。
(5) 全体学生同时投入工作。教师在教学活动或堂课的安排要能照顾学生的不同能力或注意力,让所有同学整堂都能投入学习活动,无暇捣乱。
(6)

有效地运用声线,因为它是师生间的主要沟通媒介。教师的声线应有足够的音量和良好的音色,言词要有趣味。

(7)

警觉到班内所发生的事。教师要不断地巡视班内每一个角落,留意动静;以目光与学生接触;准确地预测问题将发生的地方,然後第一时间,以眼神、手势、缩短距离、触觉、提问,打断酝酿中的问题。此外,教师更应确立课室常规,例如:求助、要求离开课室、投诉同学的途径等。

(8)

分析课室内发生的事件,以了解学生行为的背後因由、影响学生行为因素的变化、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教师可以利用录音或参照其他教师观察的结果,得到这些资料。

(9) 教师应清楚理解处理突发事件的指引,预知处理这些事件的常规,使他们能顺利处理违规行为,而不会让学生乘机把事情闹大。
(10) 教师应公平地分配注意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指导和关怀,某些欠主动的学生,教师不妨主动留意及关怀。
(11) 教师不应把学生互相比较,以免引起学生对教师的不满和把全班分化。
(12) 准时批阅功课,此外更要因应学生的进度修正教学计划。这些工作做得恰当,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同。教师在派回功课时,应嘉许已有尽力的学生。
(13) 言出必行,失信於学生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不满和破坏师生间的诚信。
(14) 有计划地运用提问技巧,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可增强学习的互动气氛。
(15) 确保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中、小学生都是喜欢工作多於静坐听课。若要避免因沉闷和不安而引起秩序失控,每堂的大部分时间都应该用作实践或活动,但事前一定要作好准备,包括预备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活动和事後收拾。
(16) 尽可能把课室杂务分派给学生,这既显示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更可争取较多的时间与学生接触。
(17) 课室布置恰当而具实效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生坐位的编排、特定活动或学习时所需的工具及仪器,均需要按学生及活动的特性,作出恰当的安排。
(18) 应及时处理学生的问题,学生可能因教师不理会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而感到沮丧或不安。教师应向学生确保问题将会处理。同时,教师应在班主任堂或其他课堂上的适当时间,辅导学生如何处理类似的事件。教师应以非批判和开放的态度与学生接触,好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被尊重。
(19) 倘若课堂教学过程中,曾出现不愉快的秩序问题,老师仍须准时完结该堂,解释清楚事件的处理安排,并平和地离开课室。

良好的课室管理全赖师生间的默契和教师的适当态度才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