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


3.1 建立课程架构和选择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 ─ 连贯性与衔接性

连贯性与衔接性是所有课程设计的主要基本概念。为使儿童的学习具连贯性,学校必须让全体教师、有关的专业人士和家长认识课程的目标,并让他们参与课程发展的工作。此外,在设计课业时,应将学习程序妥为编排,使儿童的学习经验能够建立在已有的知识、概念、技能和态度上。学校同时须设立一套有效的学习进度纪录系统,以储存资料。一套有效的学习进度纪录系统,能帮助儿童适应不同的转变,例如遇有教师调动,接任教师便能依据学生纪录编排合适的教学程序。如学生转校或就业,有关学校或机构亦可参考学生纪录,以便拟订辅导计划。

为要协助儿童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及融入社会,课程设计应著重於训练他们的
independent living skills
独立生活技能
social skills
社交技巧
problem-solving skills
解决问题
的能力。同时,
pre-vocational skills
离校前训练的重点应在於训练儿童的基本工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及积极的工作态度,并让他们明白在工作环境下的个人权利和义务。至於儿童离校後能否成功地适应公开或庇护形式的就业环境,往往取决於课程设计是否配合社会的资源和需要。此外,在儿童离校前须培养他们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并使他们及其家长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学校过渡至社会。

 

3.2 课程架构

由於特殊教育其中的一个宗旨是发展儿童的潜能,以适应日常生活,因此弱智儿童的课程,在内容方面应与主流课程同样广泛及均衡,并须因应儿童的能力而作出合理的教学要求。所以,这个课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课程,而是按照主流课程作出修订的,目的在照顾弱智儿童的不同需要。总括来说,所采用的应是发展式的课程设计,以配合儿童於每个成长阶段的需要。课程内容应具实用性,并须强调发展儿童的生活技能。

 

3.3 学习范围

弱智儿童课程在六个基本学习范围下包括十二个科目,而每个科目亦包括多个学习单元。这些学习单元是相辅相成的,而其组合亦是富弹性的。一个科目的学习单元可按实际教学需要而与另一个科目的学习单元重组,例如:节奏与律动既可作为音乐科的学习内容,又可作为体育科的学习内容。此外,各不同学习单元的比重和时间分配,亦可因应儿童的能力及学习需要而作弹性处理。

以下是六个学习范围的主要科目和学习要素的示意图:

以下是每个科目的学习单元组合和内容的建议。这些建议并非详尽无遗,教 师可按个别儿童的需要而设计额外的学习单元或个别学习项目。
3.3.1 语文科

(1) 口语前期训练

口语前期训练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很重要的。学习初期应集中於教导他们一些基本的学习技巧,如与别人作目光接触、安坐位中、专注、模仿别人的动作及表情、轮候、对周围环境及人物作适当反应、认识自己的姓名和日用品的名称、依指示进行活动等。

(2) 口语沟通、理解及表达能力

语言和沟通技能不单指口语沟通,还包括理解,使用非言语及图象作为沟通媒介的能力。语言和沟通技能的发展有助儿童掌握概念,组织思维,明白别人的说话,及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听、说、认、读、写的训练

儿童应掌握基本字汇、片语及社会用语,如「男、女洗手间」、「出口」、「火警」、「危险」、「毒药」...等,以及能阅读地址、简单的告示、指示和报纸。他们也须学习填写常用的表格和书写简单的便条和书信,以应付日常生活所需。

3.3.2 数学科

(1) 数前概念

数前概念的目的,是要协助他们发展理解力、观察力及分析力,以应付日常生活的需要及帮助他们日後学习实用数学。数前概念可包括藉著配对、分类、比较、排列等活动,让儿童学习形状、颜色、大小、长短、容量、重量等概念。

(2) 实用数学及计算机的使用

实用数学的目的是协助儿童应付日常生活的需要,例如:认识数字及基本的度量衡,可帮助儿童应付日常生活与数目有关的问题;明白时间的概念有助他们善用及分配时间。同时,透过实用数学可向他们灌输有关金钱的概念和现代社会一般的交易常识:如币值、找换、百分率、利率、分期付款等。而在日常生活中,亦应让儿童有机会接触及学习使用计算机。

3.3.3 电脑科

电脑科包括「
Computer Literacy
电脑认知」及「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电脑辅助学习」。「电脑认知」有助启发儿童对电脑的兴趣和对电脑及其设备的应用有所认识,使其明白电脑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此外,这科目亦有助儿童应用各种电脑化的设施,以便将来易於适应其他新的电脑化产品。 透过趣味性的电脑软件,「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电脑辅助学习」可以增强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兴趣和效果。事实上,电脑操作(键盘、滑鼠、操纵杆等设备)本身便已经是很好的感知肌能训练,亦是康复训练的一种。
3.3.4 自理科

自理技能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独立能力,使他们能照顾自己,以应付日常生活的需要。训练项目包括进食、如厕、个人卫生、穿衣服、衣物和其他物品的处理、遵守安全规则等。

3.3.5
GENERAL STUDIES
常识科

常识科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儿童认识自己及与其生活环境有关的事物,学习照顾自己,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对人处事的正确态度,从而学习怎样去适应环境。常识科的课程是有系统地综合了与社会科,科学科和健康教育科相关的课题。选择教学主题时,要尽量配合儿童的程度及与他们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事物。以下是一些常识科的单元举例:

(1) 成长及性教育

儿童须了解自己身体的成长及变化,懂得如何处理尤其是在青春期内所产生的问题,并须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此外,他们也须认识两性之间不同的角色,从而培养其对异性和家庭生活的正确态度。他们亦须学习怎样保护自己,免受性侵犯。

(2) 社交技能

社交技能发展包括训练儿童的社交技巧,使他们在不同场合中有适当的行为表现。儿童要对家庭、学校及社会有所认识,才懂得如何与人分工合作和参与团体活动。此外,社交技能发展亦包括性格培养以及向他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3) 善用余暇

善用余暇的目的是鼓励儿童在空余时间多参与美术及创意活动、游戏、运动及兴趣小组活动等。这些活动可增强儿童与人沟通的能力,及让他们学习与人合作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重要的是儿童藉著这些活动学会善用余暇,使生活更充实。

3.3.6 感知肌能科

(1)
Perceptual Training
感知训练

感知训练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训练,有助儿童发展使用感官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学习专注,辨别事物及利用接收所得的资料形成概念。这些训练更有助他们将肌能活动与感知能力互相配合,从而控制身体的活动。这些训练也可以提高儿童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使他们更留意周围的环境,及对环境的改变作出适当的反应。

(2)
Motor Co-ordination
肌能协调

(a)
Fine Motor Training
精细肌能训练

精细肌能训练有助发展儿童的生活技能,例如:握匙羹,捡拾、执笔、用筷子、扣钮、系结等较细微的动作。这些训练对他们日後学习各种工作技能时亦有帮助。所以儿童须掌握精细肌能的运用技巧。

(b)
Gross Motor Training
大肌能训练

儿童的活动能力与他们的身体肌能发展关系密切。只有大肌能控制得好的儿童,才能做出各种坐、立、走路、上落楼梯、跑、跳、推、掷和平衡等动作。所以对有肌能发展障碍的儿童来说,这方面的训练尤为重要。

事实上,若要应付日常生活的需要,儿童除了要灵活运用精细肌能和大肌能做出各种动作外,亦须接受其他训练,才能将肌能活动与感知能力互相配合。

3.3.7 体育科

体育训练及活动能促进儿童身体各部分官能及体能的发展,并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和对不同运动的兴趣,以便养成日後欣赏及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的习惯。此外,儿童更可从团体活动中明白互相合作的重要性,并养成他们对团体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3.3.8 音乐科

儿童可透过听音乐、演奏乐器、歌唱及参与其他音乐活动来享受和欣赏音乐。音乐有助刺激儿童的感官,以提高他们听觉的辨别能力,而且,对语言发展亦有帮助。音乐活动更可培养儿童自律和与人合作的精神。透过节奏与律动的训练,儿童懂得运用他们身体的各部分来探索所能做到的动作,继而能更有效地运用这些动作来表情达意。

3.3.9 美劳科

学习美劳能使儿童对周围的事物作出感性和理性的反应。美劳活动可帮助儿童发展对质素的认识,以及对美的欣赏。此外,更可培养他们的审美眼光、创作力、想像力和观察力,令他们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儿童更可从小组创作活动中学习与人沟通和合作。

3.3.10 家政科

家政科的目的在帮助儿童认识一般家事常识,例如:个人仪容、家居安全、个人收支预算等,以助他们独立生活。除此之外,烹饪、针黹及缝纫等知识和技能亦有助他们自立。

3.3.11 设计与科技科

透过设计与科技科,儿童可学到一些绘图的知识,并掌握运用铅笔及三角尺等工具的技巧。这些训练有助他们以绘画的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意念。透过使用手工具的训练,如上螺丝、打钉等,有助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再者,透过学习打磨和接合工序,有助儿童於家中进行物件的维修。此外,透过学习如杠杆、滑轮等机械原理也可发展儿童的分析能力。

3.3.12 独立生活技能科

透过训练,儿童学习自我照顾、应付日常生活的需要、和日後工作时应有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工作技能,以便能顺利找到工作及适应生活。课程内容宜多元化,可包括安全知识、日常沟通技能、社交、购物、面试等技巧训练。

除了以上十二个科目外,学校可按儿童的能力及生活上的需要,增加课程内容,例如:普通话、实用英语字汇等,以配合社会的转变及主流课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