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推行


設計了適合學生的課程後,下一個步驟是有效地推行。以下是一些在身體弱能兒童學校推行課程時,需要留意的地方:

 

5.1 教學策略

下列是一些幫助學生學習的建議:

5.1.1 小組學習

因應學生的學習進度、身體的弱能情況及年齡,分為不同的教學小組施教。

同一學生,在不同的科目或學習活動,可分屬不同的教學小組,因為他們在各學習範疇內的能力和需要都不同。學生在成員能力和需要相若的學習小組內,可以與進度相同的同學一起學習,互相觀摩和激勵;同時,亦有助教師及輔助醫療職員設計和推行課程。

5.1.2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rogramme
個別化學習計劃

個別學生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和需要,教師及輔助醫療職員必須為每名學生訂定個別學習目標,以設計課程。

個別學生的學習應有長期和短期的目標;全面地或針對性地照顧個別學生的特別需要,包括日常生活技能方面的訓練及學科上的學習。

根據訂定的個別學習目標,設計個別化學習計劃。這些計劃,可以融入學習小組或學習活動,讓教師及輔助醫療職員作個別化學習輔導。

5.1.3 透過實踐學習

除在課室內要盡量採用活動,透過角色扮演和模擬環境以輔助學習外,身體弱能兒童更要在社區中,實際體驗生活。因此,學校需要安排學生到社區中,使用社區設施,以使他們離校後能適應社會。

5.1.4 時間表的編排

為了安排小組學習、個別化學習和不同的學習活動,時間表的編排是需要特別的技巧。

(1) 各科目的節數安排

因應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和需要,各科目的節數分配可以有以下的模式:

(a) 核心科目的總節數比選修科目的總節數多,以期 學生能進入主流教育或投身公開就業。
(b) 核心科目的總節數和選修科目的總節數相同。
(c) 核心科目的總節數少於選修科目的總節數。

* 部分學習活動可以融入不同科目的課堂教學中。

(2) 學校在編排時間表及學習小組時可參考下列各方法:

(a) 安排學生在不同科目編入適合他們的學習小組。
(b) 善於分配教職員人手和教學地點,以便能靈活地將學生合組或分組。
(c) 教師及其他專業人員均可參與教學,例如上體育課、社區體驗等。
(d) (為有需要的學生安排個別學習或訓練。

無論選用任何教學策略,清楚記錄學習活動及學習小組的課程,是十分重要的。記錄內容應包括:目標、教學內容及其程度、學生表現、檢討等,作為日後學校在推行同樣課程時的參考。

 

5.2 評估及課程檢討

5.2.1 評估的目的

透過評估,學生可以知道自己的學習進度,從而得到鼓勵或啟示;教師則可以了解個別學生的學習進展和水平,找出學生的長處和弱點,從而幫助他們求取進步。

總括來說,評估的目的如下:

(1) 鑑定學生的學習需要
(2) 幫助教師編訂學生的學習計劃
(3) 找出那些學習目標已經達到或尚未達到
(4) 作為一項持續的檢討工作
5.2.2 評估的功能及適當的進行時間

為達到不同的目的,評估是需要不斷地進行。在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評估是可以發揮下列的不同功能 :

(1)
Preliminary assessment
初步評估

在開始學習前,為診斷學生已有知識和能力而進行,目的在訂定學習基線,避免高估或低估學生的學習能力,以便能夠更明確及有效地擬訂配合他們需要的學習目標。

(2)
Formative assessment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是指在教授整個課程中,持續地評估學生的學習和進展及說明學生在朝向學習目標的進展情況。(《目標為本課程簡介》香港教育署1994年編印)

這些評估,有助教師及輔助醫療職員和其他有關專業人員,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檢討兒童的進展情況,如有需要,便修訂課程目標或教學策略。

(3)
Summative assessment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是指在各主要學習階段完結時,例如學期終結、學年終結或學習單元終結時,對學生的整體學習加以評估及就學生的學習表現和進度,提供一個全面而扼要的報告。(《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arget Oriented Curriculum
目標為本課程簡介》香港教育署1994年編印)

身體弱能可能是一種長久的情況,而教育身體弱能兒童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他們發揮潛能,盡量適應及融入社會,想確定他們是否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總結性評估是十分重要的,而且須要各有關專業人員、兒童及家長參與。學生完成一個特定的學習階段後,若進展情況達到預期目的,兒童便能進入另一個較高的學習階段,從而幫助兒童融入社會生活,包括升學,投身職業訓練或各種形式的職業等。如進展情況未如理想,便須重新評估兒童的需要,並繼續釐定恰當的介入計劃。

現試把評估和課程檢討的關係以流程圖顯示。

 

評估、教育及檢討流程圖

5.2.3 評估的方法

修讀經不同修訂的課程的學生,教職員應透過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為其進行評估。

除一般常用的家課、堂課、測驗和考試外,評估表亦是廣泛被用作評估的工具。這類評估表,多以可觀察的行為表現作為評估記錄,因應各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情況而設計,具校本特色,由學校自行發展。

當然,觀察學生在課堂的表現是最為直接、簡單的評估方法。教職員更可透過與家長面談和家訪活動,全面評估學生。

無論用甚麼方法進行評估,評估都應包括下列的特點:

(1) 建基於
criterion referencing
標準參照評估的原則上;
(2) 在計劃學習活動時已訂定多種適切的評估及報告成績的方法;
(3) 陳述每個學習目標的客觀
assessment criteria
評估準則
assessment activities
評估活動
(4) 多元化的評估活動,例如:實習、觀察學生的日常表現、口頭答問、討論、評估表、技能及表現的描述、專題探討等;
(5) 具備客觀、詳盡的報告;
(6) 評估是有效和可信的;
(7) 認識學生在各方面表現的複雜性,不能單憑一次評估的結果來作決定。
5.2.4 學習紀錄
現在學校較多用
marks
分數
grades
等級,或加上
comments
評語來記錄學生進度。如果能加上學生的學習目標及進展情況,則學生的能力更能清楚被反映出來。

學生學習記錄,除可用以檢討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活動及學習小組,以修訂課程外,更可在轉介學生時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