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


7.1
Conductive Education
引导式教育简介

7.1.1 引导式教育的发展
引导式教育是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
inco-ordinated movement
活动机能失调者而设的一个有效的教育系统。它起源於匈牙利,六十年代爱丝德 葛顿(Ester Cotton)把它引进英国,到八十年代初期传入香港。自从葛顿女士在一九八四及一九八六年间多次来港讲授引导式教育基础课程,及由一九八七年至今多批香港代表参加匈牙利的「
"International Courses on Conductive Education"
引导式教育国际课程」回来後,各复康界的专业人员包括特殊教育工作者因应香港的独有环境,组成贯通专业的团队,在特殊幼儿中心、特殊学校及庇护工场等,采用引导式教育。

7.1.2 引导式教育的理念

引导式教育的始创人安德斯 彼图(Andras Peto)教授 是一位医生及教育家。他认为活动机能失调和其他的感知障碍,只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後的表徵。整体的功能紊乱,可能引致消极、被动的性格,才是其最坏的後果。故他强调不要误把中枢神经受损患者视为有一系列无关连的弱能,而以割切性的补救方法来处理他们的问题。他提出只有透过教育的过程,针对各功能互相影响的关键因素,让他们学习建立协调的整体功能,发展积极、主动的性格,才是帮助他们的根本方法(Kozma, 1951)。他更强调中枢神经受损儿童智能与身体的发展是不能切割的 ,从日常生活程序,以至认知沟通的学习都同等重要及互为关连。引导式教育建基於这套整全的概念,把中枢神经受损导致活动机能失调的儿童的教育及治疗,综合为一套以孩子的特殊需要和学习为中心、生活为基础的完整教育系统,在其日常生活中实施。

7.1.3 引导式教育的要素

1.
Conductor
引导员

引导员应对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人士的复康各方面过程有专业的认识;他更要有能力,把达致有效学习和复康方面的知识和技巧综合起来,为有需要人士提供全面服务;他要像管弦乐队的指挥一样协调每一个小组的活动,在匈牙利,要成为一位合格的引导员,必需完成为期四年的学位课程,其课程内容包括师资训练、教育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与及有关大脑损伤的知识,目的是使引导员成为具备综合多种协助活动机能失调人士复康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完整的服务,以免由多个不同专业的人员提供,使服务变成支离破碎。

2. 组别学习形式

在引导式教育的系统内,学生整天在各方面的学习都是以组别形式进行。引导式教育强调透过组内成员的互动关系,除了可以产生互相激励、互相仿效的良性作用外,更能营造一个正常的社群生活模式。

3.
Facilitation
诱发技巧

(a) 节律性意向

「节律性意向」是一种独特的功能,学生通过运用自己的言语来诱发及调节自己的动作及活动。这是建基於Vygotsky(1962)1及後来Luria(1981)2有关言语具有调适作用的理论。在这方面,学生用言语表达了每个动作的目的,并显示出克服当前困难的方法,在进行动作前,自己讲出动作的连串过程更可以帮助他们在心理上作好预备;学生一边行动一边数数,目的是提供一个节奏,使动作畅顺及协调。最後,「节律性意向」应内化成学生解决其行动困难的方法。

(b) 习作程序

引导式教育内的训练是由一组有目的的习作程序组成。这组动作可能是做一件事或做几件事,也可能是一种功能活动。根据安德斯ž 彼图(Andras Peto)所言,引导式教育的基础是多种学习同时进行、多种功能同时运作。为了获得最佳效果,习作程序应在有趣的活动和学习环境中进行。引导式教育中所指的学习环境,必须是切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学校的走廊跟课室和操场一样,都可以是学习的好地方。

4.
Daily Routine
生活常规

引导式教育很强调保持学生的每日生活常规,以确保他们每日所学的能贯彻始终。每日活动程序的设计是令到实用的技能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实践。因此,每日都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及实践步行、如厕、进食、自理、沟通以及其他肌能活动等。

7.1.4
Daily Schedule
生活日程

设计每天程序表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能配合一般生活日程及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所学。每天程序表的设计比学校的时间表更为复杂,因为它牵涉整天的时间运用,确保了儿童需要的特定习作能有连贯性。课堂学习以内及以外的时间,以至整天生活里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成为一个学习的环境。因此,编写每天程序时,在环境布局、时间及人手编排上,都必需有弹性及详细地策划,务求达到学生整天都既积极又安全地学习和实践日常生活所需的技能。

引导式教育的功能在通过一种连续和流畅的生活方式,令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儿童,能够在每一个时刻利用一切环境进行学习与实践。

 

7.2 在香港身体弱能儿童学校推行的引导式教育

7.2.1 引导式教育对身体弱能儿童的重要性

身体弱能儿童学校里的学生,过半数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大脑麻痹患者(根据1998年二月全港身体弱能儿童学校学生人数的统计,他们占56.6 %),他们的肌能弱及不协调。动作失调会引致其对环境探索与控制受阻,进而影响认知、智能与性格的发展。因此,在认知与性格发展过程中,动作与感知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引导式教育强调身体的动作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同时教育和治疗应为一体。因此,取录脑麻痹患者的身体弱能儿童学校采用引导式教育乃是针对学生的特殊需要。

7.2.2 在香港特殊教育服务中实践引导式教育
在香港特殊教育服务中推行的引导式教育,有下列三个特性:

1. 以贯通专业团队代替引导员的角色

在引导式教育发源地-匈牙利彼图学院,从行政人员到前线工作者,全由引导员担任。

在本港由於未有引导员,推行引导式教育,是由不同专业人士组成的贯通专业团队担任的。他们包括教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社工、护士和宿舍家长等。各专业通过合作、互相学习之後,将本身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尽量吸纳,成为一个兼具教育与治疗各方面知识的人员,从而集体发挥引导员的功能。

因为上述原因,职员进修是实践引导式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身体弱能儿童学校工作的各专业人员,虽已各具专长,但由於引导式教育是融合教育与治疗的服务,各人便需要兼通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巧,愈多愈好。这种跨专业的训练,对引导式教育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 通过计划周密的课程组织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综合性课程可帮助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学生进行学习,并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实践。综合性课程是以组合议题、学习范畴或探讨问题为结构基础,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建立综合的概念,而非教授学生零碎的知识。此外在经细心安排的整日生活的流程中,给予学生适度的协助,可使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完成生活上的每一件事务,从而使身体功能失效的部分变成功能生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有组织的生活日程(daily schedule)能使学生的学习有连贯性,将已掌握到的经验连系起来。有寄宿服务的学校,其生活流程可由课堂延展至宿舍;走读的学生,则透过家长的合作,学习仍可是一个完整的流程,由学校伸展至家庭。

3. 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

透过适合的环境设施,我们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以强化儿童控制环境的能力。

教学活动要能符合学生身体的弱能状况,他们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组织自己的动作或活动,这是实施课程时的一个基本条件,因为这是达至有效学习的基础。

引导式教育的各种安排,可以帮助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学生提高融合所学的能力,并克服身体弱能所引致的消极性格发展和心理障碍,从而提升学习能力,把他们的学习基线拉近主流课程的要求,使他们能按自己的能力,在核心课程的各个学习范畴内(见第四章),逐步学习。为加快学生融入主流的步伐,推行引导式教育的贯通专业团队,应继续发展融合了教育和治疗的全面评估,同时亦要策划均衡的、具衔接性的及增进学生融合所学能力的课程。

引导式教育其中一个理念是如果要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我们需要研究「教育学」和创造学生理想学习环境的艺术《香港引导式教育中文资料搜集本95》。在香港身体弱能学校实行引导式教育,无论在课程、教材、教法和团队组织等方面仍有待再研究、再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