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特性及有關的學與教策略建議
(i)專注力
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注意範圍狹窄,專注力短暫,注意力分配困難,
建議策略:
l 每項活動不宜太長
l 學習活動宜精簡但多樣化
l 教學資源要充足,提高學生親身體驗學習的機會
l 教學目的要明顯和精確,學習目標不宜太多
l 教學內容、教具和活動,不宜太多或過多變化
(ii) 感知能力
感知信息容量小、知覺範圍狹窄、速度較緩慢。辨認事物的區分能力差。
建議策略:
l 減少口頭講解,更多利用不同的感官刺激
l 減少不必要的滋擾
l 提供更多實踐機會
(iii) 大肌及精細肌能
身體肌能上有缺陷,或手腳肢體動作缺乏靈巧,因而影響手眼協調和動作的平衡。
建議策略:
l 利用課堂及課外的學習和治療,加強基本訓練
l 配合感知肌能訓練
l 運用適當的輔助儀器
l 採用「極度循序細分」法
(iv) 耐力方面
稍有挫折便泄氣,缺乏堅毅不拔的精神。
建議策略:
l 先訂定可在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工作目標,然後逐步延長學習時間和增加難度
l 制定合適的獎賞制度
(v) 自我管理能力
欠缺週詳的思考,較易衝動,自制力較弱
建議策略:
l 把學習步驟細分、提出學生能力所及的問題,以增加成功感
l 制定合適的獎賞制度
(vi)學習能力
缺乏學習動機和自發性,不易掌握繁複的概念或多重目的的學習。
建議策略:
l 有系統地安排習作活動
l 安排由學生行為引發的回饋(獎賞)
(vii)自立能力
能力不足,持久力不夠,累積失敗經驗,自信心薄弱,自我形象偏低、不願嘗試新工作,容易倚賴別人
建議策略:
l 選取適合學生能力的教學內容、份量和方法,並監察其進度
l 安排循序漸進的自學活動,例如運用資訊科技教學/模組學習
(viii)觀察力
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力,是培養他們推理能力的基礎。學生可以從學到的知識,再深入聯想,從而培養注意力,提高視覺辨別和記憶,又可以增強推理能力;而教師的適當提示和鼓勵,加上精密編排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步驟,對學生有效地學習自理技能甚有幫助。
(ix)理解力及記憶力
記憶過程緩慢,容量小,儲存及檢取的資料斷續凌亂而不精確。
建議策略:
l 重複學習:重複步驟、改變學習形式,增強學習的連續性
l 精確的提示
l 加強聯想能力
l 細分學習步驟
l 採用「極度循序細分」法
(x)解決困難能力及批判性思考能力
在概括、類化、聯想、解難和應用方面的能力較弱,傾向以固定方法解決問題,面對突發或從未遇過的事件時,缺乏應變能力。
(xi)肌能活動
與身體動作有關的示例:
大肌能 |
示例 |
|
精細肌能 |
示例 |
身體位姿 |
把頭抬高至中線位置,準備進飲或進食 |
|
觀察 |
觀察桌上食具 |
站、坐下、起身 |
利用背架站或坐在特別椅上進食 |
|
觸及 |
伸手、張開手指觸及匙羹 |
走動 |
走向桌前取食物 |
|
抓握 |
用手指抓握匙羹 |
伸手 |
伸手拿取食物 |
|
操控 |
握匙柄 |
|
|
操作 |
轉動匙羹至正確位置/方向 |
|
|
運用工具 |
用匙羹舀飯吃 |
*以上活動均涉及手眼協調
在自理課程中,有些學習項目涉及先後次序和互相關連的概念和能力,例如學生要先掌握穿脫背心型衣服的技巧,才學習穿脫有袖的衣服;學習次序安排得宜,有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xii) 溝通能力
部分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有言語發展緩慢、詞彙不足、句式簡單、語法結構不依常規的現象。
有感官缺陷、注意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的學生可能無法接收正確的信息;
建議策略:
l 收到信息,但(1)不瞭解;(2)因過度敏感,基於自而排拒;(3)因四肢與面部肌肉緊張、句語不清等問題而無法回應;(4)不知如何回應;
l 收到訊息且已回應,但(1)未被發現;(2)不被瞭解;
l 回應已被發現及瞭解,但缺乏跟進,學生決定從此不作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