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


3.1 建立課程架構和選擇課程內容的一些基本原則

在普及教育的體制下,接受學校教育是每個兒童的權利,對於適應有困難而不能在普通學校獲益的兒童,為他們提供一個切合需要的課程,是體現平等教育機會所必須的。

由於大部分適應有困難的兒童都具有正常智能和學習能力,而他們的問題也非不能紓緩或解決的;所以為他們而設的特殊學校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讓他們及早融入主流學校和他們所屬的社會重新生活,故此在課程安排方面,基本上仍以主流的中、小學課程為依歸。因此普通學校處理課程的原則,基本上也適用。不過為幫助學生個人及社化方面的發展和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他們的課程需要因應以下的原則作出適當的改編。

3.1.1 課程的均衡發展

現時普通學校的課程以學術科目為主,較為重視
cognitive
智育的發展,並未能完全符合不同兒童的能力、志趣、潛能及成長上的特殊需要;尤其在社交及個人發展、自我認識與及各種生活技能上的訓練,並未有特別列入
curriculum
正式課程作為教授科目。因此特殊學校在考慮課程編排時,應顧及適應有困難兒童的特殊需要,於學術科目以外加入適當比重的個人及社化發展的培育,學校也應按其資源條件調節各科目的比重,盡可能切合兒童的不同興趣和能力,讓兒童在學校生活中獲得成功和樂趣。
3.1.2
Multiple Intelligences
多種智能

過往教育界根據智力評估,把兒童的智能分類,但一般的智力評估側重測試語言或數理邏輯。在這兩方面發展較緩慢的學生,縱使他們具有其他潛能,也不能被識別而獲得發展機會。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Howard Gardner (1983)倡議,人擁有多種智能,已覺察的至少有七種:
linguistic
語言
logical-mathematical
數理邏輯
spatial
空間
bodily-kinesthetic
身體動覺
musical
音樂
interpersonal
人際
intrapersonal
知己等七種
intelligences
智能

Gardner的理論對教育有著重大的意義。每個人的各種智能發展速度不一,每個兒童都有他獨特的智能剖像(intellectual profile)。為兒童提供綜合性、生活化的學習活動,培養多種智能,更讓兒童可以從不同智能的途徑去學習,從多樣的活動中尋找出適合他們自己智能的發展途徑。(附件二)

3.1.3 維繫課程完整和銜接性的剪裁

特殊學校應對現時主流課程作出適當的剪裁,包括簡化、刪減、增添、重組和對某些範疇作重點教學。學校應予教師有較大程度的自主權,作出彈性的處理。

在學年開始前,學校宜舉
cross-subject
行跨科目的課程會議,以保證課程的統一銜接,具體的剪裁工作,應在資深人員策劃下,有系統地進行。
3.1.4
Incorporation of communication
傳意
interpersonal skills
社交技巧的訓練

傳意技巧和社交能力的訓練對適應有困難兒童尤其重要,只有在這方面有長足的進步,兒童才可以改善他們與家庭和所屬社區的關係。此等訓練除可考慮作為正式的學科教授外,同時應盡可能滲透在學校日常生活和各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在選材及進行學習活動時,應盡量提供機會,讓兒童學習運用適當的方式來表達意見和抒發情緒,藉以加強兒童與別人相處和合作的訓練。教師亦得以從中對兒童進行觀察和評估。

3.1.5 學習內容應切合實際生活需要

大部分適應有困難的兒童都有注重即時或短暫利益的傾向;形成兒童的功利心態。因此,讓他們體會到學習內容的功用是很重要。但現時的學校課程太側重學科知識,未能顧及其日常實用的價值,因此不能引起兒童的學習動機,所以學校在選訂學習內容時,應多引用與兒童實際生活有關的素材,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意義。

為情緒有極度困擾的兒童選取教材,則難度更高,因為較多的不愉快經驗扭曲了他們的人生觀,所以需要設計特別的課程,以協助他們適應。

3.1.6 教材需配合學生的成長階段及學業水平

這些兒童的學業水平較同齡學童的為低,為他們選取適當的教材更加困難。適合他們學業基線的一般教材,內容會太幼稚;但適合他們生活經驗的坊間教材則程度太深。因此教師需要因應兒童的成長和學業程度,重寫或改編教材。

3.1.7 理論學習和實踐的配合

這些兒童的專注能力一般較低,課堂中單調的聽講和閱讀,難以維繫較長的專注,且容易導致管理和秩序問題。因此在課程編排方面,應著重兒童的參與和實踐。通過此等學習活動,兒童能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成功和滿足,並使之作為繼續追尋學問的動力。

3.1.8 照顧兒童的個別差異

雖然兒童的問題可以概括地描述,但他們個別在情緒和學習上的困難差異是很大的。因此他們的課程要有彈性,容許教師在不妨礙學生群體生活的前提下,照顧個別差異。

3.1.9 適時及持續性的評估

傳統的
norm reference
常模參照排序式的
assessment
評估只會加深兒童的挫敗感;再者,這些兒童易受情緒困擾而影響他們在評估時的表現。因此,在適當的學習階段,進行持續的進展性評估,更能準確地衡量兒童每階段的學習成效。此外,評估應以
target-oriented
目標為本,形式也應多樣化,通過這樣的評估,教師除可得到教學成效的回饋外,更能讓兒童即時知道教師對他們表現的評價,從而減低焦慮,逐步建立學習的自信。
3.1.10
Multi-disciplinary
多專業參與的課程設計和教學
既然
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個人和社化發展是教育這些兒童的重要課題,故與此有關的專業人員 ( 社工、宿舍職員和心理學家等 ),都需要提供教育和
counseling services
輔導服務,所以應鼓勵他們多參與課程設計和擬定教學策略。

作為本節的總結,為這些兒童而設計的課程應強調個人和社化發展的培育。至於有效的課程,除了適當的結構和內容外,還須選取恰當的教學策略。

 

3.2 課程架構和內容

為這些兒童而設的課程,只提供小學及初中程度的
learning areas
學習範疇和經驗。基於教育這些兒童的最終目標是融入社會,對小學適齡兒童來說,目標是入讀主流學校;至於有繼續學習意向的初中學生,他們可以入讀主流中學,進修高中課程,或入讀工業教育機構,接受工業教育;而需要就業的,則可以投入人力市場。因此,主流中、小學課程的學習範圍和經驗是適用於這些兒童的;不過,有關個人及社化發展的學習要素,則需要優先處理。

3.2.1 為適應有困難學生而設的
School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群育學校小學階段課程內容

下列表一詳述小學適應有困難兒童的學習範疇和經驗。有院舍和特殊教育的機構,可以全日在教育及生活方面幫助學生,因此教師、宿舍職員和其他職員要緊密合作,給予學生貫徹的服務。

3.2.2 為適應有困難學生而設的群育學校中學階段課程內容

由於就讀中學部的學生,在完成初中階段時,通常都會超過
compulsory education
強制教育的年齡,所以除升學外,他們還可選擇職業訓練或就業。因此,課程宜有足夠的彈性以滿足學生不同的才能和取向。就算是選擇就業,也並非就此被拒諸學科學習的門外,因為核心課程已提供良好的學科基礎,以備將來透過成人教育或公開進修途徑來繼續學業。

下列表二詳述初中程度的學習範疇和經驗。

 

3.3 課程取向

課程設計的核心問題是決定教甚麼和學甚麼。艾斯拿及瓦倫思(Eisner & Vallance, 1974)1 提出的五個課程概念中的「個人成長的自我實現取向」是適用於適應有困難兒童的。這種課程設計是以兒童為中心,以自主及成長導向。其教育功能是協助兒童達到個人的調整和發展,亦十分重視學習過程,透過發展完全經驗的課程或人文主義課程,使學習者對自我、同儕及學習本身有較正面的態度。教師需要通過良好的師生關係,和諧互助的學習氣氛,附加
affective orientation
情意的導向,使學習具有意義,並達到個人發展的目的。香港自九十年代推出的
Target Oriented Curriculum
目標為本課程
正符合此課程取向。

T.1:群育學校小學階段學習範疇和學習經驗

學習範疇及學習經驗

科目及學習計劃

各學習範疇與學生個人及社化發展的關係

教授方法

個人及社化發展

個人及社化發展的正規課程

常識科中有關健康教育和社會科的學習要素

班主任課及學校集會

跨科目學習活動/訓練計劃,例如: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及性教育活動、時事學習、領袖訓練、 自理、社交技巧、情緒教育、進入主流中學前 的預備、教育及適應營、男女童軍等

為學校服務,例如:圖書管理

校內的態度/行為改善計劃

--擴闊對自己、家庭、學校、周圍環境、社區及社會的了解

--提升個人的長處、健康的人生觀、與人和睦 相處的適當態度、對家庭及社交生活的正確 態度

--發展社交技巧、社會適應、應付壓力和解決 困難的能力

--心態上和實質上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

--對本地習慣、傳統及政制認識

--了解香港與鄰近地區關係

--提高思考及合邏輯地表達思想的能力、想像力和創作力

--鼓勵對人類及自然環境的關心

--加深對工作的意義的了解及鼓勵良好的工作習慣和態度

--提供非學科的渠道讓學生探討自己的潛能

--為融入社會作預備

--促進獨立工作的能力和與別人合作的精神

--提高日常溝通的能力

--提高學習自信

--培養團隊精神、體育精神和為共同目標而努力的精神

--促進個人健康

--提高創作力、創新力和對美感的欣賞

--欣賞自己及別人

學生可以通過下列的安排,接收學習範疇的內容和學習經驗:

--時間表上的課堂教學和輔導教學

--時間表以外定期舉辦的興趣小組

--在適當時間,例如考試後、假期中、 和晚間推出的獨立學習單元

--與宿舍合辦的活動

--提供更多成功的學習機會

至於人手方面,全校的教職員,包括教師、學校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宿舍職員及其他職級職員等,都應有不同程度的參與。沒有直接介入教學的職員都應該清楚和了解學校的政策及每項活動的內容。在適當的情況下,學校也應多引入義工,從而吸納更多教職員未能提供的專才,以擴闊學生的接觸面。   

語文

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普通話

語文科輔導計劃

促進語文水準的特設計劃,例如安排了有關活動的英國語文週

有關的興趣小組

數學

正規課程和輔導教學

促進數學水準的特設計劃

有關的興趣小組

科學及科技

常識科中有關科學的學習要素

有關的興趣小組和學習計劃

有實用價值的特設活動

體育

資訊科技及傳意科技的運用

體育科及常識科中有關健康教育的學習要素

與運動和遊戲有關的興趣小組和活動

美感及創作

自理和日常生活訓練

美勞和音樂

興趣小組

T.2:群育學校中學階段學習範疇和學習經驗

學習範疇及學習經驗

科目及學習計劃

各學習範疇與學生個人及社化發展的關係

教授方法

個人及社化發展

個人及社化發展的正規課程

人文學科的學習要素

班主任課及學校集會

跨科目學習活動及訓練計劃,例如: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性教育活動;時事學習、領袖訓練、自理、社交技巧、情緒教育、離校前的預備、教育及適應營、男女童軍、養育子女的預備等

為學校和所屬社區服務,例如:圖書管理、為老 人或弱能人士服務

校內的態度及行為改善計劃

--擴闊對自己、家庭、學校、周圍環境、社區 及社會的了解

--提升個人的長處、健康的人生觀、與人和睦 相處的適當態度、對家庭及社交生活的正確 態度

--發展社交技巧、社會適應、應付壓力和解決困難的能力

--在心態上和實質上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

--認識本地習慣、傳統及政制

--了解香港與鄰近地區關係

--提高思考及邏輯性地表達思想的能力、想像力和創作力

--鼓勵對人類及自然環境的關心

--加深對工作意義的了解及鼓勵良好的工作習慣和態度

--提供非學科的渠道讓學生探討自己的潛能

--為融入社會作預備

--提高獨立工作能力和與別人合作的精神

--提高日常溝通的能力

--提高學習自信

--培養團隊精神、體育精神和為共同目標而努 力的精神

--促進個人健康

--提高創作力、創新力和對美感的欣賞

--欣賞自己及別人

學生可以通過下列的安排,接收學習範疇的內容和學習經驗:

--時間表上的課堂教學和輔導教學

--時間表以外定期舉辦的興趣小組

--在適當時間,例如考試後、假期中、和晚間推出的獨立學習計劃

--與宿舍合辦的活動

--透過合適的課程設計、教學法及獎勵計劃,提供更多成功機會。

至於人手方面,全校的教職員,包括教師、學校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宿舍職員、其他職級職員等,都應有不同程度的參與。沒有直接介入教學的職員都應該清楚及了解學校的政策及每項活動的內容。在適當的情況下,學校也應多起用義工,從而吸納更多教職員未能提供的專才,學生亦可擴闊接觸面。    

智力發展

數學-- 課堂學習、輔導教學、促進數學水準的特設學習計劃和有關的興趣小組

科學-- 課堂學習、輔導教學、促進科學水準的特設學習計劃和有關的興趣小組

科技及實用科--電腦認知、資訊科技及傳意科技、 設計與科技、電工、時裝及製衣、家政、商科

傳意技能發展

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普通話科的課堂學習、輔導教學、促進語文水準的特設學習計劃和有關的興趣小組、人文學科及科學中有關元素

身體發展

體育科

與運動和遊戲有關的興趣小組

自理和日常生活訓練

美感發展

美術與計設和音樂

興趣小組

3.3.1
Target Oriented Curriculum
目標為本課程的課程特質

(1) 編製一個著重學科間的聯繫、突顯學習要素及去掉重複內容的課程,以克服傳統上學科教學引致課程的支離破碎。
(2) 讓學生參與適切、有情景、實際的學習課業,使他們能有目的地積極學習。
(3) 突顯語言與學習、傳意與知識的相互關係。
(4) 著重學習過程,對學生的不斷進步作明確的確認。
(5)
criterion referencing assessment
標準參照評估代替
norm referencing assessment
常模參照評估
(6) 設計適合學生個人能力及需要的課程。
(7) 把各階段的教育有效地連貫起來。

要達到上述的目的,步驟是先設計一套完整和統一的總學習目標,然後通過施教不同的科目,逐步達成總學習目標。因此,總學習目標應細分為科目學習目標、範疇學習目標和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重點;而每科的內容則應包括不同的知識、思考、技能和態度,以達到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和重點,由此可見每一課題的教與學都是互相關連的。到施教時,則要安排有效的課程策略。至於評估,目標為本評估是建基於標準參照評估的原則,通過一系列除紙筆書寫以外的評估方法進行。詳情請參閱附件三

3.3.2 目標為本課程對群育學校的影響

對於為適應有困難學生而設的群育學校,基於下列理由,目標為本課程是相當合適的:

(1) 目標為本課程可以解決適應有困難學生的特有學習問題。
(2)
Target-oriented assessment
目標為本評估可排除因常模參照評估而導致經常性的挫敗感。
(3) 目標為本課程中針對學生需要、照顧學生個別差異、依據學生學習進度施教、教學內容以學生興趣和適切性為依歸等概念,都極切合適應有困難兒童教育的素求。
(4) 群育學校的每班人數較少,有利於推行目標為本課程。
(5) 群育學校的管理階層,對課程及教學法方面,容許較大彈性的處理。

3.4 課程組織

為配合上述課程取向,以下建議幾種課程組織的方法,以作參考。

3.4.1 課程剪裁

課程剪裁是指教師因應學生的學科能力及社化發展程度去編訂課程內容,目的是透過符合其學習程度的教材引導學生樂意去學習。但無論如何增刪,都應以學科的核心範疇為主導。因此在未作剪裁前,必須先劃定每個學習階段的核心範疇。

對小學階段的適應有困難兒童而言,主要教育目的是幫助他們入讀主流學校。因此基本學習範圍應與一般小學無異,但所涉及的內容應以基本知識及技能為重點。

至於編寫初中課程時,則要多考慮學生的學科取向和學業水平差距,課程的設計要符合多元化取向的原則,因應學生的多種智能發展需要而給予他們適當的選擇,使他們在修畢課程後,能適應延續課程或工作訓練的基本要求。

通過課程剪裁來選定教學內容後,就需要有效的方法來組織教學內容,以便施教。

(1) 對課程的目標、內容和次序要有深層的認識;
(2) 選擇恰當的起點,開始輔導教學;
(3) 對未有學好的課題要採取即時補救行動;
(4) 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法;
(5) 低起點、小步子、多活動、快回饋;
(6) 提供成功的經驗,以打破因經常失敗引發信心低落的惡性循環;
(7) 突顯成功感所帶來的學習動力;
(8) 整合跨科目的共同教學內容以避免重覆。

3.4.2
Mastery learning
通達學習

通達學習是可以照顧個別學生能力及興趣上差異的教學法。

在通達學習的過程中,首先是把需要學習的概念或教材細分成次序分明、有清晰學習目標的單元;接著把學習目標由簡至繁列出。當全班一起學習同一單元後,學生需接受進展性評估,以檢查學生是否通達學習目標。未曾通達的學生,需要接受同一單元的訂正活動,以另選的學習經驗來克服困難,然後再接受第二次進展性評估;第一次評估便通達的學生則在測試後進入同一單元的
enrichment activities
增潤活動以擴闊所學。學生通達所學後,便能循序漸進地學習下一個單元。由此可見,通達學習對知識架構明確及次序分明的科目格外有效。(附件四

通達學習可以在以班級為本位和以教師為本位的一般課室環境及教學時間內進行。這是相當適合群育學校的運作。

研究顯示,通達學習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
cognitive
認知
affective
情意方面的發展,這是合乎適應有困難學生教育的目標。

 

3.4.3
Modular curriculum
單元化課程
單元化的課程是由稱為
modules
單元的學習單位組成。每個單元都是結構既嚴謹又完整的學習單位,它包括特定的目標、內容、教與學的策略和某種評估。附件五的圖一展示了單元化課程中的基本部分--
core module
核心單元
extension module
延伸單元
remedial  module
啟導單元
elective module
選修單元
的概念。

單元化的課程著重保存原有科目的特性和優點,同時提供課程上的彈性和選擇,避免因學生能力差異而引起的標籤效應。

單元化的課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進行,以下是其中兩種:

(1) 以學科為主的單元化課程:以核心課題和選修課 題為單元。

將科目內的課題分成核心和選修單元。核心單元包括所有學生都要學習的課題,以初中社會教育科為例,核心單元應包括認識自己、家庭、朋輩、社會和國家五個課題;啟導單元和延伸單元是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啟導單元旨在提供額外的支援,幫助能力稍遜學生學習核心單元,延伸單元則為能力較高的學生,深化對核心單元的認識;而選修單元則在核心單元以外,擴闊科目的學習內容,為不同興趣和需要的學生的提供選擇,又以社會教育科為例,該科的選修單元可以包括有關青少年成長、香港、中國和世界等課題。附件五的圖二,以社會教育科為例,提供了一個以科目為本位的單元結構圖示。

(2) 加入單元要素的學校課程:以
Subject core and Subject elective
核心科目和選修科目為單元。

將各科目分別組成的核心科目單元和不同組別的選修科目單元。核心科目單元是所有的學生都要按年必修的,選修科目單元則可根據學校資源和學生的個別需要而選修。選修科目單元可以是特定科目、多科目或跨科目的。附件五的圖三,提供一個以學校課程為本位的單元結構圖示。

單元化的課程在以下各方面能幫助適應有困難學生:

(1) 單元化課程可以避免教學內容的重覆,而且是結構完整的。它在時間表的編排、學生的分組、教師的調配方面均有妥善的安排。
(2) 單元化課程的每個單元都明確地列出概念、技能和態度方面的目標,使學生容易獲取成功的學習經驗。
(3) 單元化課程提供的彈性和選擇,有利於課程剪裁及因材施教。因此適用於照顧能力差異較大的學生,再者,單元的形式方便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插入和刪除有關的教學內容,有利照顧不同時期入學學生的學習需要。

單元化課程雖有上列優點,在推行時還須留意單元間的連貫性和全面性,以免課程流於支離破碎和遺漏重要的教學內容。

3.4.4 課程統整

程統整是多功能的,這裡強調以下兩點:

(1) 培養學生適應快速變化世界中所需要的終生學習能力和習慣及基本的概念和原則;
(2) 使用生活化的情境,和透過學生覺得有意義的、跨科目的活動,提高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透過不同學科的老師的協作,科目間的阻隔可減少,因而容易建立生活化的情境和有意義的活動,這一切都對長期性的學習有極大幫助。

統整學校課程的初步步驟:

(1) 設立多學科的教師隊伍,為選定的級別設計及落實統整的課程;
(2) 勘察每一科,每個月的課題,從中找出有關連的主題;
(3) 調動課次,使有關的課題在同時期授課。

課程統整的中心步驟是要創作一些生活化的活動,讓學生覺得學習有意義、有目的。

這些目的應是靠以下兩個形式來營造:

(1) 探究幾條基本的、開放的問題;
(2) 完成若干生活化的任務。

學生往往因活動涉及多種智能而覺得生動有趣。

最後幾步(隨後的一兩年才進行的)是安排先前的活動,務求涉及更多終生的和方便於評核的學習能力。終生學習能力包括資料處理、高層次的思考、溝通及協作等,是可以由不同科目的老師合作評核的。

 

3.5 教學策略

適應有困難學生的教育目標是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和支持。基本假設情意教育和認知教育的功能是互相依賴的,有效的教與學會改善學生的學業成績,成功感和提升自我形象,繼而衍生一些被大眾接受的良好行為。

因此教導適應有困難學生的有效方法應包括:

(1) 根據既定的課程目標及學生的性向和需要,選擇及安排適當的教學內容;
(2) 採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以增強教與學的互動;
(3) 採用有效的課室管理方法以增強學習效果。

下列表三嘗試列出適應有困難學生常見的學習問題,其成因及輔導教學策略。

根據學生的學習困難和針對這些困難的有效教學原則,下列建議一些教學策略作參考之用。

 

T.3:適應有困難學生常見的學習問題、其成因及輔導教學策略建議

學習問題

可能成因

教學策略建議

缺乏學習興趣

-功課太深,難以應付

-授課速度太快,不易追上

-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社會經驗或成長階段相 差太遠

-不覺得修讀某些科目有任何價值

-找出學生的學業成績基線,設計合適學生能力的課業

-適當的學習步驟分析,把學習內容細分成學生可應付的步子

-仔細留意學生現時的興趣,並引進於學習內容或教學當中,以提高學習動機

-選教適切的課題和選用實例

-選用具吸引力的教學法,例如:採用適當媒體和活動

抗拒學校教育

-學生及家長對教育均缺乏正確期望

-學習目的和目標,模糊不清

-輔導學生和家長有關學校的功用

-讓學生清晰地知道每個學習範疇、科目、課題和課堂的學習目標

-選擇適切生活的學習內容

-讓學生清楚知道他們以為不切實際的必修學習內容,其實在以後的學習或應用是不可缺少的

不能獨自完成指定的學習活動,不敢嘗試學習新事物

-不斷的失敗

-不斷的被人斥責

-不理解自己的能力

-欠缺鼓勵和機會

-安排有意義的成功機會,以提升自我形象,例如:

1.從學生的基線作起點,把學習內容細分成學生可應付的步子,盡快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表現

2.探求學生在非學業範疇內的潛能

3.教師及其他職員不斷地給予正面但真確的評語及鼓勵

4.培養有效的學習方法

5.交替地學習較困難和較有把握的課題及課業

欠專心、不能持久地做一件工作、注意力容易分散

-環境因素,例如太多其他的吸引或干擾

-與工作的趣味性和適切性有關

-專注力短暫

-渴望得到即時的回報

-友伴的影響

-缺乏安全感

-減少環境中的干擾

-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把學習內容細分成小步子,令學生能在短期內看到成績,從而增強信心。然後逐漸把步子 擴大,以提高注意力及挑戰性

-完成每一小步後給予學生正面的確認,以鼓勵學生繼續努力

-製造可預期的工作環境,以提高安全感及可自主的感覺

思想及組織能力不足

-欠缺思考訓練機會

-缺乏系統性的工序訓練及練習

-通過有效的教學及研討,潛然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思想及組織能力

-進行針對學生需要而設計的思考能力培訓

-進行工序訓練

班內的破壞行為

-吸引注意

-朋輩影響

-溝通障礙

-課程或教學沉悶

-師生關係欠佳

-安排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

-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對學生的背景及行為要有透徹了解

-進行溝通技巧訓練

3.5.1 改善學習動機的策略

下列是一些適用於一般課室教學,用以發動學生內驅力或引入外在激勵的教學策略:

(1) 營造一個穩定的學習環境,以提高學生對自主和控制環境的信心。大多數適應有困難的學生都不願或不能適應環境中的變遷,因此可預見的、有條理的日常生活常規,可以提高他們的安全感、減低他們的不安和延長他們的持久力。
(2) 交替地推出學生有把握的課業和難度較高的嶄新課業,可以提高他們應付困難的信心。再者,理論和實踐交替的課程更能提高學習興趣。
(3) 增加在學校活動中取得成功的機會,例如:學生在體育、美勞及美術和設計等非學科範疇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值得鼓勵的。
(4) 物質或精神的鼓勵對推動學生投入學習活動是非常有效的。
(5) 採用富啟發性的教學法,包括適當的教材、教具、活動,以維持興趣和注意力。

3.5.2 處理學生學業上的個別差異

雖然適應有困難的學生通常都學業成績低落,但他們之間的個別差異仍然很大。以下是一些教導這些學生的建議:

(1) 把學生分組

(a) 根據學生在特定科目的水平分組

這種分組法可根據學校的資源,在教授某些科目時,全校或全級的學生依他們在該科的成績分組學習,從而使程度較好學生的進度不會被成績稍遜的同學拖慢,而成績稍遜學生亦不會因學習內容過深而失去學習興趣。

注意事項:

(1) 盡可能把學生分成足夠的組別,使每組內學生的學業水平比較劃一。
(2) 不過,若成績較弱學生常被編成一組,對信心會產生壞影響,因此教師需加入按學生成績外的其他分組方法和學生輔導,作為適當的平衡。
(3) 時間表和課室的使用需要精密的安排。
(4) 分組的可行性視乎校內教師的數目及他們在科目上的專長。
(5) 轉組時的秩序要特別留意。

(b) 在一班內分組

學生學習了該堂需要的基本知識及技能後,便進行分組活動,分組形式可以如下:

(1) 按成績分組,提供不同程度的課業或工作紙。
(2) 按興趣分組,因此程度不同但興趣相同的學 生可以聚在一起,共同研究,分別為自己一組作出貢獻。
(3) 把不同程度的學生編在一組,令程度較低得到程度較高朋輩的協助,而程度較高又可藉需要指導朋輩的機會,深究指定的課題。
(4) 把成績較弱的分成一組,在課前或課後給他們額外的協助,使他們有較長的學習時間。

注意事項:

(1) 教師需要有足夠能力和時間為同一課題設計不同程度教材。
(2) 整堂的時間分配和所用教材需事前縝密安排。

(c) 個別教學計劃

為學習成績與整班差距極大的學生(可能程度太高或太低),設計一個切合程度的個人學習計劃。

(2) 教學安排注意事項

教師應營造一個配合學生能力的學習環境,包括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和內容,讓學生得到愉快學習的經驗。上課時,教師應掌握每一個機會,個別接觸學生,以照顧他們的個別差異。

當教授混合能力班別時,教師可以參考下列的建議:

(a)幫助成績較弱的學生:

(1) 當教授複雜的課題時,先教授主要概念。
(2) 把複雜的問題分成有先後次序的部分,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解決。
(3) 對於掌握抽象概念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應以實例、模型輔助教學。

(b)幫助成績較好的學生:

(1) 讓他們獨立地解決問題。
(2) 向他們提出沒有定論的問題,以刺激思考。
(3) 學習一個課題後,鼓勵他們編製學習計劃,深究該課題。

(3) 安排適當的課業和工作紙

設計有效的課業或工作紙,可參考下列方法:

(a) 下列建議可以幫助程度較低的學生:

(1) 多用圖畫指引。
(2) 舉列適當的例子。
(3) 把題目分割成若干步驟,按部就班地拾級而上。
(4) 帶引他們作邏輯性的思考。

(b)幫助程度較高的學生:

(1) 讓他們獨自解決問題。
(2) 請他們解釋解答題目的步驟和方法。
(3) 同一題目,向他們要求較精密和較高層次的解答方法。
(4) 鼓勵深究課題。

(4)檢討及評估

每名學生都需要接受進展性評估,以釐定他們是否已達到為他們設定的學習目標,而不是常模標準測試。測試的方法應由紙筆的測驗,擴展至不斷地觀察堂課的應對、討論和學習計劃的參與、日常的應用等。

3.5.3
Strategies for remedial teaching
輔導教學策略

以下是一些通過小組或個別教授,以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輔導教學策略,以作參考:

(1) 增加練習法

此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應付因疏於練習而產生的困難。

(2) 再教學的方法

當老師察覺學生未能掌握學習內容時,需找出原因,並改變教學的方法和步驟,以達到教學目的。

(3) 活動學習

這是以活動為主的學習。教師需細心構思活動,例如:遊戲、比賽、角色扮演。目的是使學生積極參予,改善學習態度,也增進同學間和師生的人際關係。

(4)
Precision Teaching
精確教學

精確教學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它是由工序分析演變出來的行為導向教學模式。每天透過評估學習進度去找出教師所選用的教學法是否有效。

精確教學是一種精密、有系統的教學模式。它強調三個原則:

(a) 精心設計的課程;
(b) 紀錄兒童詳細的學習進度;
(c) 連續評估教學的效應。

精確教學的主要理論是用最嚴謹的觀察來量度兒童的學習表現及進度作為教學的指標。這種方法特別注重連續性的評估,再由教師因應學生的學習進度而調節教材、教學步驟和方法、教學活動及改善教學環境等。

(5)
Co-operative Learning
合作學習

這是一個鼓勵同學間合作多於競爭的學習方法。本質上是要求學生合作找出答案,而不是個別間的競爭。這方法的兩大元素是從合作而來的推動力和以合作方式來完成任務,這方式令學生在分組工作上因組別身份得到成功感。

合作學習可以通過下列四個模式進行:

(a) 拼圖式:每個學生分派全件工作的一部分,然後合拼成整件工作。
(b) 分組學習計劃:每名學生都貢獻自己的知識來完成工作。
(c) 組際競爭:教師教授新課題後,把學生分組,每組均要在工作紙上練習所學,在隊中他們可以互相發問、再分小隊或用任何合作方法,務使全組明白所學內容,最後通過個別答問,績分結算入每組中,以定勝負。
(d) 通過團隊協助的學習方法:教師要求學生重學未能掌握的 部分,學生可以請教師或同學協助完成工作,證明學成,才進升學習下一個較難的課題。

研究顯示,合作學習能促進持續完成課業的動力。

(6)
Peer Tutoring
朋輩輔導

朋輩指導是教師挑選一些高年級、學行較佳的學生有組織地指導一些低年級或成績稍遜的同學。教師會先訓練小導師認識功課輔導的基本原理及職責。

有關的研究指出朋輩指導對小導師及接受指導的學生在學業及非學業方面都有裨益,受指導學生除在學業上有進步外,他們在其他非學業方面,如上課出席率和紀律方面都有進步。對小老師來說,朋輩指導提供領袖生的訓練及實習機會,亦能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和對學校的歸屬感。朋輩指導可在小組或個人的形式下進行。

朋輩指導成功與否除取決於小導師的挑選外,教師在期間的指導尤為重要,包括訂定合約及出席記錄監察。目的是確定小導師或接受指導的同學都依計劃進行。

3.5.4 課室管理策略

課室管理策略是指個別教師組織教學的方法和推行教室管理以幫助學生學習的策略。良好的課室管理讓學生清楚知道教室內正進行甚麼教學活動、 他們應有的表現、他們在課室內適當及不適當行為的後果;同時讓教師有機會清楚地思考他們的工作、確認教學計劃中的成功和失敗,並作出調整。除了控制教室的秩序外,良好的課室管理亦可以讓教師有機會做好手上的工作、正確地知道教室的狀況、傳達一個正面和信心十足的教師形象。

根據教師的經驗,良好的課室管理應有下列條件:

(1) 教師要準時開始和結束課堂,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準時的醒覺性。
(2) 課堂的主要事項,如教材、教具,要事前準備;細微至文具用品,也需要事前安排。
(3) 迅速安頓學生,使他們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師和手上的工作。為達到這個效果,教師可以在進入課室後,立刻以簡短的提問或運用視聽教材,作為複習或引入新課題,不過活動一定要有趣和具吸引力。
(4) 要求全班的合作,教師需要一些得心應手的方法來吸引全班的注意和使全班安靜下來,例如隨時叫學生的名字等。
(5) 全體學生同時投入工作。教師在教學活動或堂課的安排要能照顧學生的不同能力或注意力,讓所有同學整堂都能投入學習活動,無暇搗亂。
(6)

有效地運用聲線,因為它是師生間的主要溝通媒介。教師的聲線應有足夠的音量和良好的音色,言詞要有趣味。

(7)

警覺到班內所發生的事。教師要不斷地巡視班內每一個角落,留意動靜;以目光與學生接觸;準確地預測問題將發生的地方,然後第一時間,以眼神、手勢、縮短距離、觸覺、提問,打斷醞釀中的問題。此外,教師更應確立課室常規,例如:求助、要求離開課室、投訴同學的途徑等。

(8)

分析課室內發生的事件,以了解學生行為的背後因由、影響學生行為因素的變化、學生心目中教師的形象。教師可以利用錄音或參照其他教師觀察的結果,得到這些資料。

(9) 教師應清楚理解處理突發事件的指引,預知處理這些事件的常規,使他們能順利處理違規行為,而不會讓學生乘機把事情鬧大。
(10) 教師應公平地分配注意力,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指導和關懷,某些欠主動的學生,教師不妨主動留意及關懷。
(11) 教師不應把學生互相比較,以免引起學生對教師的不滿和把全班分化。
(12) 準時批閱功課,此外更要因應學生的進度修正教學計劃。這些工作做得恰當,學生會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認同。教師在派回功課時,應嘉許已有盡力的學生。
(13) 言出必行,失信於學生會引起學生對教師的不滿和破壞師生間的誠信。
(14) 有計劃地運用提問技巧,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更可增強學習的互動氣氛。
(15) 確保有足夠的實踐機會。中、小學生都是喜歡工作多於靜坐聽課。若要避免因沉悶和不安而引起秩序失控,每堂的大部分時間都應該用作實踐或活動,但事前一定要作好準備,包括預備足夠的時間來進行活動和事後收拾。
(16) 盡可能把課室雜務分派給學生,這既顯示教師對他們的信任,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更可爭取較多的時間與學生接觸。
(17) 課室佈置恰當而具實效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學生坐位的編排、特定活動或學習時所需的工具及儀器,均需要按學生及活動的特性,作出恰當的安排。
(18) 應及時處理學生的問題,學生可能因教師不理會他們認為重要的問題而感到沮喪或不安。教師應向學生確保問題將會處理。同時,教師應在班主任堂或其他課堂上的適當時間,輔導學生如何處理類似的事件。教師應以非批判和開放的態度與學生接觸,好讓每個學生都覺得被尊重。
(19) 倘若課堂教學過程中,曾出現不愉快的秩序問題,老師仍須準時完結該堂,解釋清楚事件的處理安排,並平和地離開課室。

良好的課室管理全賴師生間的默契和教師的適當態度才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