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实施


4.1 教学策略

4.1.1 学习目标

每一个科目可细分为数个学习单元,例如:感知训练和肌能协调都是感知肌能科必须学习的内容。教师须把每一个学习单元转为多个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便实际教学。

若能把学习目标分为不同类别的学习结果,例如:知识、技能、行为、态度、价值观、兴趣等,用以说明学习目标,儿童便会获益更多。

4.1.2 计划学习目标的步骤

教师可按以下四个基本步骤去计划学习目标:

(1) 以
Behavioural Terms
行为概念去阐述学习目标

教师须将学习目标以可观察到的行为或技能的概念具体阐明。例如儿童须按指示连续四次把一件有六粒钮的恤衫扣好。每一项学习目标均须包括下列元素:

(a)
Target Behaviour
目标行为 ─ 这是指儿童在学会或掌握学习目标后,所能达致的行为。
(b) 已有技能 ─ 这是指儿童在学习更困难的技能之前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c) 教材及教学指示 ─ 这是指教学上所需的教材和教学指示。有时候,其中还包括一些教学所需的条件。
(d)
Criteria of Success
成功的准则 ─ 这是指儿童在指定尝试次数中能多次做到目标技能才算掌握该目标技能。
(2) 订定教学的先后次序

教师应仔细安排各个学习目标的次序,这对于推行课程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先选择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然后才选择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例如:儿童学会画线后才教他们写字。在某些情况下,学习目标本身也有特定的次序。例如:要穿上恤衫才扣钮,这些动作是连续进行的,或须按既定的次序来进行。掌握基本或所需的目标技能后,儿童便能更快地学习较高层次的目标。例如:儿童若先掌握了手眼协调的技能,学习写字便较为容易。至于没有关连的目标,则不需按特定的次序教授。

(3) 订定
Baseline
基线评估的程序

这程序要清楚明确,用作测试儿童现有的技能程度或已有技能。经此评估后,教师便能了解该儿童是否已掌握学习目标所需的已有技能。(详情请参阅4.54.5.4节)

(4) 编写目标技能的教学步骤

当了解儿童的已有技能后,教师便可计划详尽的教学步骤以协助他们达致学习目标。编写教学步骤时,教师应按目标技能的深浅再分为多个较小的步骤,以便能根据儿童的已有技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以缩减已有技能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

4.1.3 教学方法

要有效地教授目标技能,教师可采用以下建议的教学方法:

(1)
Modelling
模仿法

儿童会靠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因此,模仿是大部分学习活动的基础。教师可向儿童示范所须学习的行为或指出他人的行为,鼓励儿童去模仿。

(2)
Task Analysis
工序分析法

工序分析是指把每个工序按学习需要再细分为若干个较小步骤的方法,教师可按既定的先后次序来教授。若儿童在学习这些较小部分时遇上困难,教师分析工序时须更灵活地把较复杂的步骤再拆分为更小部分,以帮助他们学习。解决他们的困难后,教师便可再次用原有的教学步骤来施教,直至达到目标为止。

(3)
Chaining
连锁法

这是指把某种目标技能依进行时的先后次序排列成一连串的步骤。例如:穿衣和脱衣技能都可以用这方法来教授。而在编写教学计划时,可利用顺序法或倒序法,然须视乎该项目标技能的性质而定。例如:训练儿童穿衣物可用倒序法,即是由最后的步骤做起,因为这样才可以确保他们每次都能自行完成整件工作。但在教授某些目标技能时,采用顺序法会较为适合。例如:学习操作洗衣机或书写自己的名字等。

(4)
Discrimination Learning
辨别学习法

当学习的技能是要儿童选择正确的答案时,便可采用辨别学习法。例如:要儿童从几个选择项目中(其中包括一些干扰项)选出正确的答案。在采用这种教学法时,须同时控制干扰项的特质和数量。在最初阶段,干扰项与目标项目的分别越大越好,而数量亦以较少为佳(例如:首先是一个圆形和一个大正方形;跟着是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最后是一个圆形和一个椭圆形)。当儿童掌握了初步的辨别能力后,教师便可以增加干扰项的数目。

(5)
Information Gathering
资料搜集法

儿童在遇到困难时会因缺乏有关资料而未能将问题分析。教师须教他们尝试从不同的途径如老师、父母或报纸、图书馆等搜集与问题有关的资料,从而找出一个客观及有系统的方法去解决困难。教师可透过一些活动,如组织生日会、旅行等,使儿童明白资料搜集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6)
Induction
归纳法

这是协助儿童把不同的事例,根据其特性组合成一个整体概念的方法。从中教师可训练儿童观察事物的特性,从而领悟到不同事物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进行归纳。

(7)
Discussion
讨论法

这是小组教学常用的技巧,教师透过与儿童探讨问题,诱发他们去思考。透过讨论,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亦留意别人的观点,以便修订自己的看法。讨论法着重儿童的均等参与机会。讨论及交流往往是多向的,最重要的是使儿童明白表达自己意见及接纳别人意见的重要性。

教师可利用以下的技巧来教授目标技能:

(1)
Prompting
提示

这种技巧可在教学计划的任何阶段中采用。提示的方法有多种:身体指导、身体提示、手势、口头提示、目光提示等。提示应随着儿童掌握技能的纯熟程度而增减。

(2)
Shaping
塑型(逐步增加准确性)

这是指儿童所表现行为的准确程度逐步增加,即是儿童的行为与目标行为越来越接近。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藉着教学材料去帮助儿童建立目标行为。例如:要教导儿童穿针,可先用一枚针眼较大的针和一根粗线作练习,然后再逐步过渡至使用普通针线。

(3)
Fading
渐消(逐步减少提示)

当儿童开始掌握目标行为后,便可逐步减少各类提示。教师可从最多协助的提示开始减至最少协助的提示。常见的例子是,当教授写字时,逐步减少该字的「笔划提示」,让儿童多作一些自由书写。

(4)
Generalization
类化

当儿童能够把学会的知识或技能应用到新的情景上,便是类化。类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加强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儿童能把在学校内学会的进食礼仪,应用到家居或酒楼等环境中。

教师在拟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顾及以下要点:

(1) 观察儿童的行为,订定切合其兴趣、年龄和发展阶段的学习目标。最重要的是把学习建基于儿童的强项之上;
(2) 利用一些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和事物;
(3) 尽量选取具实用价值的活动;
(4) 令儿童有安全感和愿意表达自己,及有机会从实践中学习;
(5) 将学习程序分为细小的步骤,使学习更有效;
(6) 让儿童有机会作直接的感官接触、操控实物和把学习经验与实际生活连系起来;
(7) 广泛应用不同的媒介和根据个人与环境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的教学法及技巧;
(8) 利用鼓励和奖赏以强化儿童的学习动机。

4.1.4 组别教学

很多时候,教师要面对一班能力参差,或有不同行为问题的儿童。他便要进行组别教学或个别教授。以下是一些组别教学的建议:

(1) 小组教学

小组教学是将同一班儿童,根据其学习能力分为若干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有助儿童在互相模仿及帮助下学习,及把所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其他环境。同时亦能促进儿童间的沟通和合作。现以教授颜色概念为例,根据初步评估来订定儿童的学习基线,再把他们分为高、中、初三组,然后进行以下的小组教学。

(a) 初组 - 以配对方式教授,指导儿童将红色和蓝色的积木放入相应颜色的罐中。
(b) 中组 - 以同类物品例如积木,教授红、黄、蓝、绿各色,指导儿童拿起相应颜色的积木给教师,并跟随教师说出该颜色。
(c) 高组 - 以不同类的物品教授红、黄、蓝、绿、黑、白各色(教具包括积木、圆珠、lego等),指导儿童拿起相应颜色的物品,和当教师拿起上述物品时,儿童能正确地说出该物品的颜色。进而要求儿童依指示在玩具柜中找出相应颜色的物品。

(2) 个别教授

教师可为个别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设计教材,藉此,教师只须专注于个别儿童的特殊学习需要。同样,该儿童在这段时间内亦只须适应一位教师的教授方法和使用单一套教材。

 

4.1.5 持续性的评核纪录

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应包括明确的进度纪录和持续的评估,以确保教学程序一致及有连贯性,再而使所设计的教材能配合儿童的实际进度。(详情请参阅 4.5 节

 

4.2 资源的运用

课程发展成功与否,亦视乎学校能否有效地运用本身和社区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

所有教职员均可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学校的课程发展作出贡献。由于经常与儿童接触,教师更能了解他们所需学习的知识、技能、观念和态度,因此能协调整体课程的不同范围。所以,课程发展必须包括全体教师的参与。

学校应邀请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如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教育心理学家
speech therapists
言语治疗师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职业治疗师
physiotherapists
物理治疗师
social workers
社会工作者等参与课程发展工作,使课程内容更为充实。学校亦应鼓励他们就如何改良现有课程提出建议,以适应有其他学习困难儿童的需要。各有关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课程发展,亦可加强学校和专业人士之间的合作。

对学校来说,家长也是宝贵的资源。学校应鼓励家长参与课程发展和在家里进行跟进工作,以巩固他们子女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或技能。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对教育儿童有极大的帮助。

有效地运用学校的空间,能培养儿童对周围环境的醒觉、认识及欣赏能力。学校应作出周详的计划及弹性的安排,以克服环境上的限制;而课室内的摆设更应随着不同的教学需要而改变。

适当地运用社区资源有助教学,亦能让儿童深入了解自己周围的人,自己在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别人和环境的关系,从而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

 

4.3 时间表的编订

时间表的编订是课程发展工作重要的一环。个别学校可自行决定如何安排课程的内容及时间,以便进行教学。基本上,时间表应具灵活性,以切合不同学校、班级和个别儿童的需要。

在设计时间表时,除须考虑所能运用的课室和所选择的科目外,其他因素如儿童的需要及能力,亦须予以优先考虑。

像其他儿童一样,弱智儿童也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去学习不同的技能,以应付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学习内容的优次排列应视乎儿童目前或将来成长的需要而定。因此,认识这些需要有助编制一个各科比重恰当的时间表。

在教授儿童基本及实用科目的同时,不论他们的年龄和能力如何,亦须培养他们在感官和社交方面能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儿童可透过学习音乐、体育、美劳等术科及参与有关的余暇活动,去体会这些具创作性及富美感的经验。所以,在编制时间表时,不论年级高低,对上述的学习范围均应同等重视。

在编订时间表时,儿童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例如:对于有轻微学习困难的儿童,学习重点宜较多放在学科方面;对于有较大学习困难的儿童,便应着重教授实用科目;对于有严重学习困难的儿童,则须安排较多时间发展他们的自理技能。

 

4.4 课室的布置

一个布置妥善的课室或学校内,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要达到这个目的,便要在空间的运用、家具的安排及教材的陈设方面订定周详的计划。课室的布置最重要是具灵活性,要能依照当时进行的学习活动而改变。例如:可将桌椅分组摆放而无须排成直线,这样教师便可按儿童的需要和能力分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教学。

为了尽量向儿童提供多种不同的学习环境及经验,学校可在课室内设立不同的学习角及兴趣角,如:

上述的学习角及兴趣角各有不同作用。例如:阅读角可摆放一些轻松的读物,供儿童随意翻阅;益智玩具角可让儿童透过游戏进行学习;自然角则可培养儿童对小动物和植物的爱心,并认识照顾动物和培植植物的方法;创作角则可帮助儿童发挥创作能力。教师亦须让儿童知道各种物件的所在,并教他们使用后把物件放回原处。这样,儿童便可透过不同的学习角和兴趣角的活动获得广泛的学习经验。

为了提供更佳的学习环境,学校亦可使用壁报板来张贴儿童的作品、小组习作、图表、相片、剪报等,这些都是重要的补充教材,同时也是一种赞赏儿童学习表现的方式。下图是课室布置的例子:  

<请按下图观看!> (如按下Shift or Ctrl 键可放大或缩小画面)

 

4.5 评估

一个结构完善的课程,应包括一套可供学校参照的教学程序,其中融合了评估、教学计划及检讨等工作。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计划课程时应为儿童设计一些以评准为本的测验。

评估不应被视为学习过程以外的东西,或只是基于行政需要,在一个学习阶段完结后附加的工作,又或只是向家长报告成绩的方法。反之,评估是有效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儿童可以从中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度。教师在拟订教学计划时,要为儿童拟定学习内容;同样,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他们也需要计划如何评估儿童。

4.5.1 评估的目的

评估的目的如下:

(a) 监定儿童的学习需要;
(b)

帮助教师编订教学计划;

(c) 找出已达到或尚未达到的教学目标;
(d) 作为一项持续的检讨工作。

4.5.2 评估的步骤

评估工作包括以下的步骤:

(a) 评估学习基线;
(b) 监定儿童的学习基础,□定他们学习的起步点;
(c) 订立学习目标;
(d) 根据所收集到的测验数据编订教学计划;
(e) 推行各项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所拟定的学习目标;
(f) 持续的检讨:这个步骤是整个教学计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检讨所得的数据清楚纪录,不但能提供儿童学习进度的资料,亦可作为订定进一步学习目标的根据。

4.5.3 评估的流程

整个评估过程可用以下的流程图说明:

4.5.4 评估的方法

教师在检讨儿童的学习表现时,必须先行分析课程内容及教学法,以便制订一套合适的测验来识别儿童所面对的学习问题。由于教师对儿童有更多的认识,因此由他们来评估儿童的学习问题会更为适当。

教师可自行设计测验,以收集有关资料及可供观察的数据。这些测验须能量度儿童所具备的特别技能及能力。测验的形式可包括考查表、文字测验、面谈或观察儿童在进行活动时的表现。有关测验应分别在教学前后个别进行,以便量度儿童的学习进度;而教师从测验结果中更可得知儿童的强项及弱项。因此,评估工作确实是整个教学程序重要的一环。

 

4.6 整校取向的课程发展工作

4.6.1 课程发展工作的步骤

为确保教学质素,学校必须积极参与课程发展工作。有效的课程发展能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架构,亦可成为各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目标。课程发展工作包括下列步骤:

(1) 认识儿童的需要;
(2) 订定处理多项课程发展工作的优先次序;
(3)

发展及善用校内和校外的资源;

(4) 设计课程;
(5) 实施课程;
(6) 检讨课程;
(7) 修订课程。

4.6.2 宏观及微观层面的整校取向校本课程发展模式

由于各校的儿童有不同的需要,可用的资源、学校的环境及教师的经验亦各异。因此,为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学校可从宏观或微观的层面去计划整校取向的课程发展,而这个理念实在是值得推广的。

从宏观及行政角度来看,课程发展除由教师和校长负责外,还有赖社会工作者、教育心理学家、言语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及护士等专业人士和家长的参与。这样除了将各人的意见,经验和专业知识归纳起来,使课程更具建设性和切合性外,同时还可在校内提供一个有效的在职训练机会,让各人从实际的工作经验中加深对课程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这样亦可确保课程质量的均衡,缩减既定进度和实际进度之间的差距。此外,校方亦可针对不同科目的取向,例如:横跨语文科、数学科、常识科等,作跨科目课程发展。所选取的教学对象亦可跨越多班,例如所有小学组、中学组、全校的儿童或全校的自闭症儿童等。事实上,现时学校所推行的校本课程和目标为本课程正是这些原理的实践。

若学校暂时未能配合各方面的资源从宏观角度推行整校取向的课程发展,则从微观层面入手亦是一可行的方法。例如:由几位教师就某一科目范围,为一小组儿童进行课程设计。假以时日及配合各方面的进展,这模式便可全面发展至宏观的层面。

要促进各方面的发展,学校须营造良好的工作气氛,鼓励教师、专业人士和家长互相合作、互相倚重、分享知识和经验。除了一般的沟通途径如个案研讨会、教师研讨会、通讯等可为教职员提供交流的机会外,学校还须尽量鼓励各人实际参与课程发展的工作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