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弱能兒童學校有一部分學生雖有體能或健康上的困難,但他們的學習能力不受影響,可以修讀主流課程而沒有特別問題,但超過半數學生,除了動作機能有困難外,更兼具不同程度的智能或感知肌能方面的障礙,因此學校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法,都必須照顧他們個別在行動、溝通、日常生活及社交等技巧、學業及離校後就業各方面不同的能力及需要。同時為了盡量讓學生入讀主流學校和最終融入社會,身體弱能兒童學校的課程亦不能脫離主流課程。因此,為針對身體弱能學生的需要,下面列出一些在課程設計時,需要注意的原則。
學習內容應根據學生個人特質(年齡、智能和體能的需要訂定)。
著重學生全面及均衡的發展,因此課程的組成應包括學科、術科和實用科,而各科範圍內有關基本技能、日常生活技能及職業預備方面的課程,都宜因應學生的需要而特別注重。再者,各方面的學習範疇應該互相關連,不可分割。
學校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是課程的一部分,因此學校的生活常規均需經過縝密的安排,使學生能夠從學校生活中學習和實踐。
學習要能輔助學生在生活、學業、就業等方面盡量融入主流。
因為每間特殊學校都有不同的背景、辦學宗旨、環境設備、收生條件,所以身體弱能學生的課程設計,除了大方向外,都應該是校本發展的。
由於課程須兼顧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課程和教學內容的編排,需要教師、治療師及其他專業人員共同商議編訂。
根據上列的原則,身體弱能兒童課程的大方向是:既要照顧個別需要,又要使其不偏離主流。
在這個前提下,主流學校的學習範疇(體能、人文及社會、德育、語文、數學、科學及科技、美育及創作)和學習要素(知識、技能、態度),在結構上大致可以配合到身體弱能學生的需要,不過學習範疇的重點、內容和時間分配則宜因應學生的需要,作出調節。總的來說,學習內容必須包括學科、術科和實用科,但各組科目的分量和學習重點卻需要按學生的個人特質,有不同的增減、剪裁和重組。現嘗試以下列象限圖闡釋個別特質不同的身體弱能學生,在課程上的需要:
(象限圖取材於香港痙攣協會學校服務發展引導式教育體系應用1997年十一月初版)
圖解1. 直軸是由學科/術科或是科目中學科/術科知識組成的成分
3. 由直軸與橫軸組成的四個課程象限:
象限一的課程是高學科和低實用科目成分組成4. 各象限中,學科或實用科成分佔的比例是按學生的特質需要而定象限二的課程是高學科和高實用科目成分組成
象限三的課程是低學科和高實用科目成分組成
象限四的課程是低學科和低實用科目成分組成
5. 象限一、三是身體弱能兒童學校較多採用的課程,象限二的情況是較為罕見,而象限四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建基於4.3.段已提及的理念,主流的學習範疇和學習要素大方向,在身體弱能兒童學校裏是適用的,不過學習內容就要因應學生的特質作出適當的調整。 一般來說,身體弱能兒童學校學生在最初入學時未必像普通學校學生一樣,已有基本的能力。為了提升學習的效果和學生的個人發展,學校應在不同的學習範疇內加強基本的學習能力,其中包括:感知肌能、、 基本語文能力和 認知能力個人及社會適應能力。因此,身體弱能兒童學校需要在體能、人文及社會、德育、語文、數學、科學及科技、美育及創作等各範疇內加強培養上列的基本學習能力。
為了讓學生可以得到各學習範疇內的知識、技能及正確學習態度,學校需要安排適當的科目,包括學科、術科和實用 科。至於一些跨科目和針對身體弱能兒童某些特殊需要的課題,它們並不一定屬於個別科目,學校可以把它們滲入既定的科目、設計成學習活動或融入學校生活,讓學生學習。4.3段中,有關身體弱能學生的課程需求的象限圖已表達了不同學生對課程的需求,但為了給學生全面的教育,學生都需要在上列七個學習範疇內,盡量學習有關的知識、技能及良好態度。因此,身體弱能學生的課程內容應包括必修的基本科目、因應學生能力選讀的選修科目和未能歸入任何已有科目的課題組成的學習活動。同時教師亦應留意,學生在每個科目中的學習能力都可能不同,所以有需要為個別學生訂定、增減、剪裁或重組修讀科目的學習內容。
下圖試列出身體弱能兒童學校的課程結構和內容的概覽。
在本課程架構內,核心科目是每個學生都必須修讀的,以吸取日常生活和升學或就業必須的知識、技能和學得良好態度。因此每個學生必修的科目是大致一樣,不過內容的深淺,則因應學生的能力及需要而定:
身體弱能兒童學校的核心科目包括:
(1) 語文(中、英)(2) 數學
(3) 常識
(4) 美術與勞作(小學)/ 美術與設計(中學)
(5) 音樂
(6) 體育
某些選修科目可以當作 延伸課程 ,供有能力應付必修科目的學生選擇兼修。因此,選修科目大多在中學階段進行,以便學生參加中學會考或就業;不過在小學階段也可因應學生個別能力、興趣及長處而設選修科目:
(1) 電腦另有一些科目可供學生在肄業之不同階段選修:(2) 普通話
(3) 綜合科學
(4) 生物
(5) 化學
(6) 物理
(7) 社會教育
(8) 地理
(9) 歷史
(10) 經濟與公共事務
(11) 家政
(12) 設計與科技
(13)核心科目和選修科目大都可編配入時間表的。日常生活訓練(14)
職前基礎訓練
4.4.3
學習活動是學校時間表未能涵蓋的教學內容。這些活動可能是教師與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或學校社工等合作主持的。無論通過任何形式,這些教學內容都是針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以期他們能獲得不同的知識和技能及良好的態度。學習活動的舉隅如下:
(1) 性教育(2) 公民教育
(3) 品德教育
(4) 圖書館應用
(5) 遊戲
(6) 自理訓練
(7) 社交訓練
(8) 社會適應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