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肌能訓練學生的進度評估簡介
5.1 評估的目的 5.2 評估的焦點 5.3 評估的步驟 5.4 評估課業、評估項目與評估策劃 5.5 評估方法舉隅 5.6 判斷學生表現的準則 5.7 評估紀錄及成績報告 |
評估是「感知肌能訓練」有效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考核學生的學習進度,監察學生的身心發展,找出長處和弱點的一個教學步驟。透過評估,可以知道學生在「感知訓練 」、「肌能訓練」、「感知和肌能活動的配合」、和「與空間關係有關的認知概念」四個範疇的學習進度。教師可以獲得更多有關學生的資料,了解他們的學習進展和所達水平,找出他們的長處和弱點,從而幫助他們求取進步。 評估是根據標準參照原則,評核和描述學生學習的表現,目的在考慮學生是次評估與基線評估或上一個階段評估間的差異,來顯示學生在學習上的進度,因此,焦點是在學生自己的進步,而不在把他們排列名次來作比較。評估分進展性和總結性兩種,進展性評估是用來鑑定學生的學習基線,評鑑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這種評核是經常性的,因此內容是針對教節內容而較精細,目的是協助學生改善學習。同時,也可協助教師改善教學。總結性評估通常是在一段時期的末段進行(例如:學年末或學期末),目的在顯示學生在該階段所達的水平。 |
5.1 |
總括來說,評估的目的如下: (1) 鑑定學生在感知肌能訓練方面的學習需要 |
5.2 |
在不同學習段落,評估的目的會有所不同,因此評估焦點也不同。 初步或基線評估旨在估量學生已能掌握技能的水平或已有知識,了解學習基線,因此評估的焦點應以學生的過往學習歷程,新學習目標的基本要求和學生的個別發展為依據。附件二及附件三歸納了醫學界的研究結果及香港前線特殊教育同工的觀察,而列出學生的成長發展進度表及學生發展遲緩的重要訊息,除可為特殊學校提供成長進度的基本評估參考外,亦希望在普通學校任教的教師及家長們,也能及早識別學生的個別能力,以幫助他們在感知肌能方面的發展。 進展性評估的主要目的是在學習過程中監察學生的進度,以調節教學重點和策略,所以評估應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而作出。這些學習目標和重點是因應學生的能力和需要而訂定的。至於總結性評估的焦點則在概括及較全面的角度反映學生在指定學習段落的達標程度。
|
5.3 |
根據有需要接受感知肌能訓練學生的學習特性和目標為本課程評估的原則,感知肌能訓練評估的步驟如下:
|
5.4 |
感知肌能訓練的進展性評估是可以通過課業及評估項目而進行的(附件四)。評估課業有明確的考核目的,依據各學習範疇的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而設計,並通過一個情境來衡量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表現。評估項目(指非課業或不需配合情境的評估題目)則用來測試學生有關感知肌能訓練某些項目的知識和能力。 每個評估課業或項目應訂有不同的評估重點,而每個評估重點都對學生有一定的要求。其重要性也有次第的分別。教師應依據各評估重點所佔比重來設計評估課業或項目。 教師須在每個學習單元或單位中,在不同的進展階段,設計若干個評估課業及評估項目。而每個評估課業或評估項目可包含一個或多個評估重點。因此,這些評估重點應該建基於該學習單元或單位的學習重點。 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應同時考慮如何評估學生在學習方面的表現。感知肌能訓練與其他科目不同處是:那些需要接受感知肌能訓練的學生往往是能力稍遜的。他們的進展較緩慢,而且不明顯。策劃評估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
5.5 |
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可以用不同的形式進行。教師在日常課堂中,可以觀察個別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或在學習課業及有關的活動中,也可以考查學生在各學習範疇的表現。評估應以標準參照設計,利用多元化的方法,例如抽樣測試,模仿等等全面評估學生在感知肌能訓練各範疇的學習進展。 感知肌能訓練各範疇的評估方式正如上段所描述是和其他科目的評估方式大同小異,下列是一些例子:
|
5.6 |
學生的學習表現是應該根據標準參照的原則(即學生實制能達到的表現)來判斷。在感知肌能訓練科中考慮學生表現的準則有兩個,就是「過程準則」和「成果準則」。每個準則包括幾個組成部份,下表列出這兩個準則及其組成部份的例子:
教師可根據判斷表現的準則及它們的相對重要性,製訂評估課業或評估項目的評估參考。 |
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