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學習評估

 

 

 

上一章論及綜合使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認識自理的知識、培養自理的技巧,以及有關的態度和價值觀。本章會探討在學習過程中,如何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和進展,找出長處和弱點,以及困難所在,運用進展性評估中所得的資料,檢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策略及評估方法,並在完成整個或部分學習單元後,作總結性的評估,用以評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成效。

 

 

 

5.1         教師在評估中的角色

l     規劃、籌劃(例如訂定評估次數、方法、模式、策略及評估結果的表達方式)。

l     診斷、訓練、反思、檢討(例如釐訂學生的學習基線、檢視教學及評估的果效)。

l     觀察、記錄、協調(例如協調各專責人員的評估方法、分析及綜合結果、訂定綜合性評估活動、協調同儕互評)。

l     溝通、推廣(例如向家長及其他專責人員講解及推廣評估的方法)。

 

 

 

5.2         評估的目的

就自理方面的學習,評估的目的如下:

 

(1)        鑑定學生在自理方面的學習需要

(2)        幫助教師編訂教學計劃

(3)        找出已達到或尚未達到的學習目標

(4)        作為一項持續的檢討工作

 

 

5.3              評估的步驟

(1) 使用校內各專責人員合作發展的校本標準化評估工具、測試方式及教材,初步釐訂學生的能力(請參閱第二章「學習目標」-2.4.3生涯規劃圖)。

 

(2) 檢視學生的學習總目標、長期、中期及短期目標。

     

      (3)  就自理學習範疇的短期目標選訂基線評估項目

(基線評估可透過參考核對表、成績表、過往學習進度記錄、家長或住宿部提供的資料、學生的學習記錄匣、提問、觀察、實習等方式進行。)

 

(4)  評估後,釐定學習基線,訂定學生學習的起步點。

 

(5)  擬訂合適的自理學習目標。

 

(6)  根據校本課程編訂的單元/單位、流程及其他課程編排,按已選訂的學習目標,編擬整班、分組及個別的學習內容和教學計劃。

 

(7)        按學生的能力和學習進展、校內的資源和設備、單元/單位內容和活動性質及日常生活的流程等,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達致擬訂的學習目標。

 

(8)  通過在教學過程中不同形式的進展性評估,知道學生在掌握學習項目方面的情況、了解學生付出的努力、學習策略的運用、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所在等,並於有需要時將有關資料記錄下來。

 

(9) 根據資料所得,檢討和修訂教學,以及擬訂下一步的教學,例如經擬訂的學習目標是否切合學生的能力,教學內容是否過深或過淺,與學生的能力、興趣、需要和生活經驗是否配合,教學策略是否有效,進展性評估的方法、時間和環境是否恰當等。

 

(10)      在完成整個或部分學習單元/單位後,進行總結性評估,以便全面檢討學生的學習表現、進展和水平。教師可從總結性評估所得的資料,編寫一份全面而扼要的學習報告。

 

 

 

 

 

下圖顯示評估流程

 

 

 

5.4         評估模式

 

 

5.5         結合學習及評估活動

上圖顯示學習應結合評估,所得的結果,要足以說明學生對該學習目標或學習重點的掌握程度。例如在「個人整潔及生」的學習範疇中,有關「刷牙」這個學習重點細目,可按學生的能力,從情境的取向、抽象思維層次等去釐定評估的準則。究竟採用哪方面作為考慮,並沒有固定的做法,需靠教師和專責人員的共識作出判斷和決定。以上述學習重點為例,現嘗試探討各類評估取向:

 

5.5.1  認知性的評估

第四章提及學習自理涉及概念的建立和掌握。透過日常的學習活動,教師可以評估學生的思維層次,從而選擇合適的學習材料,訂定合適的要求,逐步幫助學生提升學習。下表以認識刷牙為例,闡釋學生不同的思維層次及學習活動。

 

辨認

從兩張或以上的圖片中,找出有關牙刷的圖片

 

分類

找出刷牙所需的個人用品(例如:從梳子、衣服、碗筷、牙齒、牙刷和牙膏中,選出刷牙所需的用品)

 

配對

配對牙齒和牙刷;牙齒和牙膏;牙刷和牙膏的圖片

 

排列

排列刷牙的程序圖卡

 

比較

比較兩件物件相異之處(例如自己和同學的牙刷相異之處);比較適當及不適當的步驟/做法(例如多吃蔬果、少吃糖果);比較正確與不正確的做法/步驟(例如比較正確與不正確的刷牙步驟)

 

描述

描述一件事情發展的經過(例如向家人及教師描述被同學撞倒流牙血的情況)

 

應用

懂得在早上起床後刷牙

 

分析

分析自己牙齒變黃、變黑、感覺酸軟及蛀牙的原困(吃過多糖果、疏於清潔牙齒、刷牙方法不正確等)

 

綜合

綜合同學描述自己/同學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然後分析蛀牙的原因

評鑑

檢視自己的牙齒、選舉擁有最潔白牙齒的同學

 

 

5.5.2  技能性的評估

自理技巧大多涉及技能的運用。學習掌握某些自理技巧有賴於學生對身體的認識,基本認知概念,以及感官功能與肌能動作的協調配合。教師評估學生的自理技能時,亦須觀察學生在下列各方面的表現:

 

(1)  官能反應(例如吞嚥、咳吐、遇熱縮手等反射動作)

(2)   感知反應及概念(例如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及嗅覺的敏感度和識別能力、空間概念、辨別顏色、辨別前後左右的概念)

(3)   關節活動幅度與肌力(例如伸展手肘取物、伸手向後擦背的能力)

(4)   大小肌肉的協調及控制(例如持杯飲水,穿衣或如廁時的坐、立、行姿勢及動作模式)

(5)  手眼協調(例如扣鈕或綁鞋帶時的手眼配合及手指靈活度)

(6)  溝通能力(例如用手勢、表情或語言示意)。

 

 

注意事項:

 

(i)    教師在評估學生的自理能力時或許察覺到部分學生所面對的問題,是受其身體功能障礙所影響,例如手部肌能協調及控制有障礙的學生未能扭開水龍頭洗手。如只是加強該方面的技巧訓練,學生未必能達到獨立完成「洗手」的學習目標。因此,在評估學生的技能及訂定學習目標時,應考慮學生的個別學習能力是否受到感知肌能障礙所限制,是否需要透過治療以改善或強化某些肌能,以配合基本技巧訓練。

 

 

(ii)   在以學生為本的大前提下,各專責人員應按學生的生涯規劃,共同商討並選訂合適的評估工具,集中於學生的整體學習經驗,綜合學生的整體學習成效。每校的人手編制不同,專責人員的合作模式亦各異,然而,不論是何種編制及協作模式,專責人員如教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及言語治療師等,在學習評估方面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如發現學生在自理方面,仍需基本的技巧訓練,各專責人員便應按其專業給予支援。在評估方面,各專責人員的重點會有不同。以下是其中一個示例:

 

 

 

l     物理治療師長於評估關節活動幅度與肌力,動作控制技巧,姿勢與耐力。

l     職業治療師善於評估手眼協調功能,手部精細動作,生活技能運用。

l     言語治療師重評估語言及溝通能力。

l     教師與其他專責人員商討評估結果,綜合、統整有關資料,參考不同的專業意見,訂定下一步的教學計劃。

 

 

縱使各專責人員採用的評估工具各有不同,選訂的評估重點亦不一,但最終的目的仍以學生的發展為重心,評估資料要有一定的融合性,才有助於訂定有效而又適切學生能力及需要的自理學習目標。學校可鼓勵專業協作與溝通,透過團隊的工作模式,教師與治療師可互相交流及綜合有關的評估資料,從分享中得到其他專業知識,從而對學生的能力及表現有更全面的掌握,加深認識學生的整體學習需要。

 

 

(iii) 部分學生由於體能上的限制,應付日常的自理活動有一定的困難輔助儀器及特別家具可幫助有肌能障礙的學生完成自理的學習目標。例如手部精細動作欠佳或雙手協調較差的學生,可利用扣鈕器扣鈕,或以魔術貼取代衫鈕;手肘及肩關節伸展有困難的學生,可用長柄彎刷擦背;坐姿平衡欠佳的可利用特別便椅如廁等等。此外,合適的環境設施,例如扶手、洗手盆高度亦有助部分行動不便或輪椅使用者克服障礙。職業治療師評估學生在這方面的個別需要尤為重要。

 

 

 

5.5.3  共通能力的評估

第二章提及如學校要透過不同的學習範疇,例如自理去掌握學生在共通能力方面的發展,其中一種做法是根據共通能力,排列校本自理學習目標,然後按學生的自理學習表現,運用剖象分析去理解、分析及追蹤學生在一段時間內某種共通能力的發展情況(請參閱附錄六)。

 

 

 

 

注意事項:

(i)   在短時間內共通能力並不會有明顯的發展。

(ii) 不論學習或評估,都需要在學習環境、機會和策略上作出改變,讓學生展示共通能力的機會。

(iii) 因應學生的能力和學習內容的性質,共通能力會有不同的定義和評估比重。

 

 

 

5.5.4  態度及價值觀的評估

(1)  一如共通能力,態度及價值觀的培養是不會在短期呈出現明顯的果效。

(2)  根據學生的能力,態度及價值觀的評估可透過課堂及平日流程觀察、活動記錄(錄影帶)、面談、匯報、自我評估、家長/宿舍/義工/合辦活動機構/同儕評估等進行。

 

學生的行為活動或反應,絕對不是單一層次的表現。一個反應或行為,包含了認知、技能、共通能力、態度、習慣和價值觀等各方面的因素。評估時一方面要訂定評估的核心,另一方面亦要留意上述因素及其他變數的互動影響。觀察量表有助教師安排評估學習的環境,觀察、分析及記錄學生在上述各方面的表現(請參閱《自理(特殊教育需要)學習活動及評估示例》) 。

 

 

 

5.6         評估準則

評估特殊需要學生的學習表現,一般可分為量化和質化。然而,兩者可互相轉化。量化評估經過深入的處理和分析,可化為質化描述,而質化評估結果亦可按特定的原則,簡化並歸納成量化的資料。要進行量化評估,學校可就各評估項目/重點,制訂標準化的測試方式、提問形式及測試材料;質的評估通常涉及對環境的理解、對自理方面的態度和價值觀、日常生活習慣等,一般是透過觀察和向學生接觸的人獲取資料,並以文字或影像描述學生的行為表現及有關的情境。

 

 

 

5.6.1訂定評估準則

要決定學生是否已經掌握學習目標,教師先要訂定評估準則。評估準則以學生的反應或行為作為準則,例如答對/做對 5 題表示「已能掌握」、3題是「初步掌握」、1題或以下則「未能掌握」。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而言,尤其是能力較弱的,教學與評估可混為一體,學習重點宜較少及集中,評估活動亦應較簡單。

 

 

(1) 達標的次數/答對的題數/完成行為目標的次數:

示例一:認知性學習及評估活動

正確辨別杯的次數:在五次測試中有三次能辨別杯(可容許不同能力的學生在適當的協助下完成。)

 

 

示例二:認知性學習及評估活動

教師可因應學生的能力,向學生介紹運動衣,同時亦會在適當的時候,作出不同類型和程度的提示和協助,要求學生指出運動衣,並在每次和每五次的練習中,因應學生能夠指示運動衣的次數而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並加以記錄。達標的準則可以是五次評估中,不論協助的形式和程度,都能認出運動衣,便表示「完全掌握」、三次是「部分掌握」、一次或以下是「未能掌握」。

 

 

示例三:評估技能活動

在穿襪子的學習項目中,如學生能自行完成便是「完全掌握」,能夠把襪子拉到腳踝便是「部分掌握」,未能拉起襪子便是「未能掌握」。

 

 

注意事項

(i)                   以選擇正確答案次數的活動來說,其次數的準則均屬隨機性。校內教師必須因應學生的能力、年齡和需要,對達標的準則有所共識,以免對學生的表現產生誤解。

 

 

(ii)   如以選擇題的方式,特別是兩項選擇的題目中,要讓學生選擇正確的答案,必須注意學生是否因為真正對學習項目有所認識,還是只因對「答對」及「答錯」建立了概念,從而推敲出正確答案。

 

(iii)  要注意評估和學習項目應是一樣的,例如學習目標/重點是「辨別衣物」,教師便應考慮以不同類型的衣物,如「T恤」、「恤衫」、「褲子」、「裙子」去判斷學生對衣物的認識。同時,教師宜因應學生的能力,加入適當數量的選擇。

 

(iv)  留意介助的使用。例如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是否每次評估仍必須依賴教師身體/動作提示,方能完成目標。在評估時,除了考慮次數、選擇項目的數量外,還要留意行為的表現質素。

 

(v)   同一學習重點的評估次數,可以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而有所不同,對已掌握學習內容的學生,不應過量評估。

 

 

 

(2) 介助的性質和程度

不論評估項目是有關知識、技能、共通能力、態度或價值觀,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協助。在一般情況下,教師會考慮協助的程度和方式,釐訂學習表現的準則。由於以協助的程度作為評估準則較難量化,教師通常只會以符號(p-動作提示、g-手勢提示、v-口頭提示及I-自行完成)表示介助的方式,以顯示學生達標的客觀環境條件。

 

 

示例一:學生必須在五次測試中,有三次不需口頭及手勢提示也能完成目標行為)。

 

示例二︰在沒有其他協助下,學生能依教師的指示完成「掛好校褸」,便是「自行完成」;或在口頭提示下,例如「把校褸掛在u上」或「找出衣領,然後掛在u上」;或用手勢提示,即教師指u子或校褸的衣領等;對於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較常用的是動作提示,即握學生的手,把他帶到u子附近。

 

注意事項

(i)    如以介助程度來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必須注意學生在多大程度上是依賴協助而達標。由於自理的學習涉及知識、技能及態度等,教師必須先弄清楚學生未能完成指示的原因何在,例如是未能辨別衣領或掛u,還是未能掌握掛衣的技巧。又如教師提學生的手去選擇答案及完成步驟時,要注意在多大程度上是學生因自己的意識去選取正確答案,有多少是受教師的影響而做到。

 

(ii)   介助的方式和程度要配合學生作答的方式,例如按鍵、口語、手語、溝通圖、選取圖片及實物、展示技能等。要求學生作答的方式,必須考慮學生的能力和弱能情況,面對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應利用資訊科技,例如手觸式的熒幕、適合的鍵盤、電腦發聲儀器等,協助學生表達自己。

 

(iii)  如以介助程度和方式作達標準則,教師應先認定學生需減少至何種協助方式或程度,才算是達標。

 

上述兩種評估準則並非不能同時採用。如學生在五次手勢提示下,已有多於三次可完成目標,教師便可嘗試用口頭提示代替手勢 (但須注意學生的聆聽能力)。如學生在十次評估中,最後四次是在沒有任何協助下自行完成的,雖按成功率只有40%,但仍可算是已掌握所學。

 

 

(3)行為的準繩度

例如持杯飲水而不漏;把水倒入杯中而不浮出/滿瀉:五次有三次是不能對準目標斟水以致斟瀉或未能預計杯將載滿溢而繼續斟水至滿瀉;斟瀉或滿瀉的程度是大量或少量。

 

(4)完成動作的速度

例如在合理的時間內穿上衣物(如3分鐘內穿上校褸)、吃完午餐(如45分鐘內吃完午飯。)

 

教師可考慮以下因素去訂定評估準則,藉以釐訂學生的學習成效:

 

(i)學生的能力

能力高的學生可以準繩度作為評估的準則,能力較弱的學生可先由介助的性質和程度開始。

(ii)學習的階段

學生對學習項目建立初步概念時,以提示和協助作為評估準則較為有意義。當學生對所學已有一定的掌握時,準確性會較為重要。

 

(iii)學生的學習困難及特殊需要

教師也需考慮學生的弱能及健康情況(如學生的專注力)、評估方法所引起的情緒(學生的自制能力、未被或已被評估學生的秩序)、學生對評估方法/指示的認識和理解程度。

 

(iv)接受評估的學生人數

另一考慮因素是學生人數。例如在評估啜飲活動中,教師可給予每位學生不同程度或方式的提示。在分組或大班活動中·例如在茶會中,教師可能需要擬訂一個行為觀察評量表,記錄學生的活動情況。

 

 

 

5.7         實作評估

上一部分提及評估學生自理知識、技能、態度及共通能力的要點。以下討論一種讓學生在模擬或實際環境及生活流程中完成一個活動或製作一件產品,從而評估學習表現及進展的方式。

 

 

5.7.1  實作評估的特色

 

實作評估的特色

自理學習示例

 

1.

 

在模擬或實際環境中進行評估

 

當學生對握匙進食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後,安排在午膳時進行評估。

 

2.

 

評估學習過程和結果

 

過程:記錄/描述在握匙進食的過程中,學生的強弱部分。例如手指擺放的位置、使用的力度、操控匙羹的能力、各方面的協調(把匙羹提到口部、把匙羹插入碗中)。

結果:記錄學生達標的程度。

 

 

 

 

實作評估的特色

自理學習示例

 

3.

 

 

 

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

同一個午膳時間可評估學生甲:握匙進食(技能);學生乙:餵食的合作表現(態度);學生丙:用湯匙舀湯放入碗內的技巧(技能);學生丁:辨別碗和匙(認知)。

 

4.

 

 

強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

除了在自理課堂上評估學生運用食具的技巧外,還在午膳時間評估有關行為。

 

5.

 

 

 

 

 

重思考和解決問題,強化共通能力、態度和價值觀

重學生從桌上不同的物件中選出適當的餐具,並能適當的運用,例如用匙羹舀湯(解決困難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看見桌上的食物、感覺肌餓及需要靜待輪候時,仍能保持安靜和合作、守規則。

 

6.

 

 

 

適合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模式

學生以最自然的行為和表現展示所學;適合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溝通及表達能力;可以在生活流程中評估。

 

7.

 

強調評估準則及多角度觀察、評估

不同人員的觀察和評估重點1

(i)教師/教師助理:目標行為的整體表現、在實作環境中的行為表現。

(ii)言語治療師:進食時的口部活動。

(iii)物理治療師:上肢活動的闊度。

(iv)職業治療師:抓握匙羹的能力。

(v)家長/義工:根據學校提供的資料,例如量表、檢核表記錄學生在家中及出外用膳時運用匙羹進食的情況。

(vi)學生自評2:教師與學生一起評估及分析插入碗中飯堆的力度及準確度,使學生從評估資料中修訂目標行為(放低一些、大力一點等)。

(vii)同儕互評3:同學觀察某一位同學握羹進食的方法,並用自己的表達方式,指出同學的對錯(是否選對了匙羹、手握匙羹的方法是否正確、用匙進食時能否保持容貌整潔)。

 

 

 

實作評估的特色

自理學習示例

 

8.

 

進行統整性、全方位及多元化的評估,釐訂學生的類化能力

 

 

目標行為:握匙進食

課堂練習:握匙進食的基礎技巧(用手指抓握、提起手肘)。

課堂上情境性的練習/校內模擬及實境活動:生日會中吃喱。

生活流程:自理課、午膳、外出用膳及家中用膳時評估。

校外活動:在校外快餐店內用匙羹進食。

 

注意事項:

教師必須考慮在實境評估中,有很多影響學生表現的變數,例如環境的滋擾令學生未能集中,因而不能全面及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表現。

 

9.

目標化的評估

 

訂定清晰明確的學習目標,評估具體的學習行為表現。

 

10.

結合學與教

在學生學習(自理課/用膳時)的過程中進行評估,不用另行安排時間及環境評估。

 

     

 

註:1學校應鼓勵跨專業/貫通專業模式進行評估。評估重點不只限於各專業的範疇。透過各專責人員的協作,評估準則應是客觀的,評估過程和結果應是綜合性、整體性的。

 

2進展性評估以自我評估方式進行,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表現。由於學習是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監控和與人合作的過程和結果,能力較高的學生可透過實習、表達感受、講述事情的經過、分析問題、意識學習困難、提出建議等,掌握、建構和內在深化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在整個自評的過程中,教師可利用或簡化沿用的評估表,並與學生討論上述問題,互動式的自評,有助特殊教育需要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及自評的作用。

 

3透過學生互相提問,給予評分及評價的評估方式,也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理解、分析及判別作品/行為的強弱或對錯、解決問題能力),面對提問及質疑時懂得回應、自我管理能力(自律、自尊及控制情緒)。

  

5.7.2  進行實作評估的步驟

(1) 列出評估的學習目標

以「洗手」為例:

(1)自行開關水龍頭

(2)調較適當的水量

(3)用適當的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4)雙手互搓

(5)不弄濕衣物

(6)用毛巾或紙巾抹手

 

 

(2) 決定在何時、何地觀察及記錄何種行為/表現

在上述示例中,教師可安排個別學生洗手時,讓教師助理協助觀察,然後知會教師,記下學生的學習表現;小息後,教師和教師助理合作觀察和記錄學生表現。

 

 

(3) 製作評估標準

因應上述5.7.2(1)的學習目標,制訂以下評估標準:

 

1.1站在洗手盆前

1.2扭動水龍頭(向正確方向、正確運用手指及手掌活動)

1.3有水流出

 

2.1 水流不會過小以致未能清潔雙手

2.2 水流不會過大以致弄濕衣服

 

3.1取用洗手液(從樽內取洗手液-按下瓶蓋、取適量的洗手液)

4.1正確的手部活動

4.2清潔手指、手心及手掌

4.3懂得清潔有污積的地方

 

5.1清潔後衣服保持乾爽

 

6.1手部乾爽

註:因應學生的學習差異,訂定不同的評估標準。

 

(4) 訂定達標的準則

因應個別學生能力,訂定不同的評估準則(請參閱本章5.6:評估準則)。

 

 

 

5.8         評估報告

5.8.1 評估報告的目的

評估報告是根據各階段的進展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結果綜合而成。綜合報告的目的,一方面是向家長報告學生的學習進展,同時亦計劃下一階段或下一學年的學習目標,例如學期中的學習進度報告雖屬綜合性質,但內容仍可再細緻,詳盡的評估結果資料有助改善教學;學期結束或離校生的學習評估報告,則可較為扼要和簡潔,以供僱主和有關訓練機構參考。

 

 

學生的部分學習成果,並不等同整體的學習表現,如將平日每項的學習評估加起來便算是整體的學習表現,恐怕未能真正反應實況。舉例來說︰學生如只能掌握把衣腳拉至腰部的技巧,則與「穿脫上衣」的學習目標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因此,學校需要制定綜合評估結果的準則和指引,讓教師明白如何整理及綜合評估的細項,以整體性及概括性的表達方式報告學習表現。

 

 

5.8.2  評估記錄

一般記錄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進展及表現方法有以下幾種:

(1)學習及評估進展記錄表

全班學生都學習同一主題,因此評估記錄和教學計劃通常結合一起編寫。有評估記錄表以符號表示掌握程度,亦有用以表示協助或提示的方法。

 

在把學習計劃結合評估記錄表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i)    在同一主題的課堂上,教師可因應每個學生的能力而選訂不同的學習重點,例如學生甲學習「辨別香蕉和蘋果」,學生乙學習「清洗蘋果」,而學生丙則學習「用叉或牙籤刺蘋果」。

 

(ii)   學習重點並不等同評估項目,學習重點也並沒有註明評估準則,同時並不是每一個學習重點也需要進行評估。

 

(iii)  教學計劃的空間有限,如以符號簡單展示學生的學習進展還可應付,但如在有限的篇幅上再加上文字的描述,便會引起困難(請參閱《自理(特殊教育需要)學習活動及評估示例評估表(一)》

 

(iv)  個人記錄表較細緻,教師對學生今年及以往的學習記錄能夠一目了然,然而個人記錄表並未能比較該生與同班同學的學習表現。全班記錄表較易看到全班的整體學習表現,有助調節教學,但不能盡錄個別學生的學習表現 (請參閱《自理(特殊教育需要)學習活動及評估示例評估表(二)(三)》)。

 

 

(2) 文字筆錄

要對學生整體學習有較全面的掌握,文字的描述不可缺少。符號只能以量化或分類的方法,為教師及家長提供有限的資料,然而,透過平日觀察記下的文字或圖畫,資料會更為豐富,例如學生的困難所在和原因、參與性、主動程度、學習情緒等都可記錄下來。

 

 

(3) 利用資訊科技攝錄學習及評估活動的過程

文字的描述已能為教師及家長提供更多的資料,但有些情況連文字也不能充分表達。為方便教師深入探討學生的學習問題,促進教師與專責人員的合作和加強家長的參與,學校可利用資訊科技,把學生的學習或評估過程攝錄。

 

(4) 學習檔案

學習檔案可分為成果檔案及過程檔案。兩者都是學生在校學習歷程中的記錄,對於學生而言,它是學生努力學習的證明,透過比較先前和現在的學習過程或作品,學生更可清晰及具體地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請參閱《自理(特殊教育需要)學習活動及評估示例(示例十二)》。教師可利用學習檔案,向家長詳細解釋學生的學習、強項和弱點;學校的課程和教學編排,可具體地介紹學生學到了什麼;對於部分能力較高的學生,教師亦可透過學生自選作品放入學習檔案的過程,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描述看法和感受、憶述某個學習經驗、向同學介紹作品)、批判性思考能力(評價自己的表現)、自學能力(組織、排列作品)、良好的學習態度及正確的價值觀(責任感、承擔精神、了解及欣賞自己、欣賞別人)等。

 

 

(5) 學習剖象分析

教師也可利用剖象分析 (profiling),更清晰及具體地顯示學生在各自理學習範疇的學習進展和能力。教師可利用學習記錄軟件,具體地顯示學生在各學習範疇的學習進展和能力,例如輸入學生在各學習範疇的評估重點中獲取的分數,把資料轉化為圖表。剖象分析圖表可展示個別學生在各學習範疇的學習表現;在同一學年,於能力相若組別之間就同一的評估重點作比較;今年與去年同一組別學生學習表現的比較;不同學習能力相若組別的比較;個別學生在各個自理學習範疇中的表現;個別學生就自理或整體課程中共通能力方面的發展等。利用資訊科技而取得的剖象分析資料,既簡單又容易明白,方便教師向家長解釋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亦為教師提供全面而具體的資料,使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強弱項施教。

 

 

 

5.9         其他注意事項

設計及進行學習及評估活動時應注意下列要點:

5.9.1  學習與評估的關係

學校應按學習重點或重點細目,訂定較為具體的評估項目及準則。上文已提及,學習重點並不等同評估重點,至於是否每個學習項目都要評估,則視乎學習項目的重要性,與下一步學習的關連性、學習內容的範圍、以及學生的能力而定。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範圍大多是針對日常生活中必須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進展性評估可以結合平日的學習進行,但過量的評估只會影響學習。評估應該是客觀、適時和適量的。總結性評估可在完成一件工序、一個單元或一個學習階段以後才進行。

 

5.9.2  評估資料回饋教與學

(1)如學生在學習評估中的表現並不理想,或出現明顯或系統性的問題,教師需要找出原因:是否教材太深或教法欠佳?學生的弱能情況是否影響了學習,或感官上出現問題,以致聽或看不清楚?學生的專注是否不足或是否抗拒較抽象的概念?因智障而無力去理解學習步驟?學生是否已理解或掌握所學,但由於缺乏表達能力、反應較為遲緩,或因肌能問題以致未能有理想的表現?教師必須小心分析學習過程中學生哪一個步驟/階段出現了問題。

 

 

(2)在學習評估中,學生回應的準確程度很高,並不表示不用跟進,如發現同性質的錯誤重複出現、錯誤屬系統性或未能完成簡單的學習轉移,便表示學生對某一概念或技能有所誤解或未能掌握,需要教師調整教學或徵詢其他專責人員的意見,例如學生是否因為肌能及手眼協調的限制,而未能掌握「扭」的技巧,因而不能「開關水喉(扭動式)」、「扭開瓶蓋」等。在這情況下,學生可能需要更多有關肌能的基礎訓練及輔助儀器的支援。

 

 

(3)如根據評估結果,是全班學生都跟不上,教師便應找出原因,在教學上作出適當的調節,讓學生重新學習。若只是有部分同學未能跟上,教師應考慮他們的人數和落後的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在全班教學時再次施教,讓已掌握學習項目的學生做增潤活動或者繼續課程,跟不上的學生重複做練習,或在課外時間參與輔導課。如只有少部分學生因能力問題經常跟不上其他同學,教師需要為他們設計個別學習計劃,考慮全班學習、分組學習及個別學習時間的適當比重。

 

 

5.9.3 家校合作

評估不單是教師的責任,家長/宿舍家長向學校反映學生在家或外出的表現,也十分重要。教師可從家長的描述中,知道學生類化的情況,並可與家長共同找尋學生在哪種情況下表現最佳,哪種情況下表現失準,從而找出原因,對症下藥。與家長的溝通,也能幫助教師理解家長對學生的要求,或日常生活所需的某些技能,例如家長向教師反映學生在家使用洗手盆的水龍頭時遇到問題,教師如發現有需要可諮詢有關專責人員,並透過家訪向家長提供專業建議,讓他們決定是否需要進行改裝,以便提升學習成效。

 

 

5.9.4 校內專責人員的合作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一般都有弱智、弱聽、弱視、肌能和言語的問題。自理教師需要與校內或校外各專責人員,如治療師、校護、社工、自閉症資源輔導教師等,商議學生的學習計劃、釐訂學習項目的評估準則等,以達致團隊合作,為學生作出適當的學習安排(請參閱5.6.1的注意事項)。

 

 

5.10.  總結

本章論述評估的目的及步驟。進展性評估應透過觀察,結合平日的學習活動進行,總結性評估則是評估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後的表現。自理學習的評估重點,可以包括認知性及技能性,其他如共通能力、態度及價值觀等,則需要較長時間觀察和分析。文中亦有提及教師應按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項目的性質,訂定不同的評估準則。在評估的過程中,各專責人員的協作是十分重要的。本章亦介紹了實作評估及各種評估記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