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列印此页
目录
 
1 学校课程发展方向 - 均衡发展 持续提升
 
本章是《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的其中一章,内容如下:
1.1 概述
1.2 本章目的
1.3 教育目标与学校课程宗旨
1.4 转变中的香港社会
1.5 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
  1.5.1 十年课改取得的成就与进展
  1.5.2 可以进一步提升或完善的地方
1.6 学校课程的定位
1.7 七个学习宗旨
1.8 主导原则
1.9 学校课程
  1.9.1 五种基要的学习经历
  1.9.2 课程架构
1.10 学校课程发展方向建议
1.11 订定学校课程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1.11.1 达致七个学习宗旨
  1.11.2 进一步聚焦、深化课程发展
1.12 支援学校课程发展的策略
附注
附录一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1 概述
 
由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小一至中三)》于二零零二年出版,而课程改革亦同时在小学全面推行。有赖教育界各方同心协力,课程改革在过去十年取得的成就、优势和经验,已为基础教育课程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主要的方向。
 
然而,自课程改革开展至今,我们身处的社会及世界已急速转变。故此,建基于学校积累的发展成果和经验,课程发展议会现就小学课程的持续发展,更新及增益相关指引的内容和建议,而新修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小一至小六)》,将包括更适切的学与教示例,方便学校及教师参考,以配合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
 
 
1.2 本章目的
 
* 重申课程发展议会订定的教育目标与学校课程宗旨
* 探讨转变中的香港社会,检视和肯定课程改革以来取得的成就与优势
* 反思学校整体课程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而进一步深化或完善小学课程
 
 
1.3 教育目标与学校课程宗旨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
「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创新和应变,有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愿意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贡献。」
(引自教育统筹委员会2000年发表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
 
学校课程宗旨
「学校课程应为所有学生提供终身学习所需的重要经验,并因应个别学生的潜能,使能在德、智、体、群、美五育均有全面的发展,成为积极主动、富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为国家以至全球作出贡献。

为了装备学生面对廿一世纪的挑战,学校课程必须协助学生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贯彻终身学习的精神,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各种共通能力,以便获取和建构知识,奠定全人发展的基础。

有见及此,廿一世纪的优质学校课程,应建立一个连贯而灵活的架构,务求能够适应各种改变,以及照顾学生和学校的不同需要,从而厘定教与学的路向。」 」
(引自课程发展议会2001年发表的《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
 
 
1.4 转变中的香港社会
 
《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至今已推出十年,在这期间,香港无论在社会及文化、经济、政治或环境保育方面,均经历了不少转变。下述各项转变,对于学校课程的持续发展,确实带来影响和不少挑战。
 
社会及文化方面
* 社会环境
  * 与内地在社会上愈趋融合,同时亦更趋国际化。
  * 社会价值观愈趋多元化。
  * 社会人士重视和坚持维护法治精神。
  * 社会渴求领导人才及政治人才。
* 生活方式
  * 科技进一步融入生活及学习之中。
  * 社会关注学童健康状况与生活习惯的转变1
  * 日常生活中用普通话沟通渐趋普遍。
* 学校环境
  * 学生的背景趋向多元2
  * 非华语学生、跨境学童3和新来港学童的人数增加4,且居住地域分布较以往广5
  * 2009年的中学教学语言微调政策促使小学加强英语教学。
  * 学生学习中国语文受到俚语及网上用语的影响。
  * 学校课程定位受到不同家长的教育理念、期望与培育子女模式的影响,例如:相对「愉快学习」,现时似乎愈来愈多家长认同「赢在起跑线」。
 
经济方面
* 经济环境
  * 经济持续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
  * 工资增长与物价、楼价差距很大,经济前景不明朗。
  * 与内地经济更紧密发展和融合。
* 人力资源
  * 低技术劳工的需求急剧下降,对专业及高级管理人才需求大增6
  * 新工种涌现带来更多对新技能的需求。
  * 职场日益重视雇员的沟通能力、与人合作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 文化创意产业7和西九文化区8的发展,增加对具备文化、艺术及创意人才的需求。
 
政治方面
  * 市民愈趋积极关心和参与政治。
  * 市民的政治取向多样化,对于各社会议题也存在截然不同的声音。
 
环境保育方面
  * 「可持续发展」成为被广泛接受的观念。
  * 社会各界对环境保育的意识提升了。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社会现时对于具有创意思维的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怎样的教育模式能有助孕育这类人才?
* 学生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经历以应付社会的最新转变?你的学校课程将如何作出回应?
 
 
1.5 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
 
1.5.1 十年课改取得的成就与进展
 
香港社会一向对教育非常重视,自二零零二年推行课程改革以来:
* 社会人士对提升教育质素的期望殷切,十分关注教育议题。
* 校长和教师致力推动课程改革措施,也为改进课程及学与教策略作出了不少贡献。
* 家长更重视学校教育,认为这是成功提升子女社经地位的途径。
* 政府在教育方面投放了大量资源。
建基于上述的有利条件,香港在过去十年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与良好的实践经验。
 
1. 取得的成就
香港学生在多项国际调查研究中取得优异成绩,亦有报告指出香港的教育制度大有改进(见表1.1),这些都是十年课改的成就。
表1.1 有关香港学生表现及香港教育制度的国际性研究调查结果
调查研究报告 取得的成就
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
香港小四学生的阅读素养分数在过去十年持续上升,而名次也由2001年排名仅十四,至2006年大幅跃至第二位,在2011年更荣登榜首。
国际数学及科学趋势研究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
在数学和科学方面,香港小四学生在2011年的分数比2007年的下跌,但仍分别居于第三及第九位;中二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分数则比2007年的上升,分别排第四及第八位。
国际公民教育研究计划调查
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ICCS)
2009年,香港中二/中三学生在公民教育与素养方面的知识表现排行在首五名内。
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
在2012年,香港15岁学生在三范畴的评估较上届(2009)的排名更进一步,包括数学能力排名第三,而母语阅读能力及科学能力则分别跳升两位及一位至全球第二。报告指出,香港学生的表现较少受家庭社经背景影响,而本港学校间的成绩差异收窄9,反映香港基础教育朝向优化而均等方向发展。
麦健时公司(Mckinsey & Company)的国际研究报告- How the world's most improved school systems keep getting better 2010年的报告指出,香港学校制度持续进步,是全球二十个进步最快的地区之一,亦是由「良好」提升至「优良」的四个地区10之一。
 
2. 良好的进展
除了学生在国际调查研究中有骄人的表现,课程改革取得的另一成就,是学校领导与教师团队对于课程发展方向的认同,以及教学观念上的转变,现时学校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有助进一步推动课程发展。从搜集得来的数据和显证,十年课改的主要进展,以及为学校带来的正面影响如下表1.2所示。
表1.2 学校在十年课改中的主要进展
主要进展 正面影响
课程观念的转变
* 学校课程更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和态度均衡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 学校透过推动四个关键项目11及优先发展的三种共通能力12,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 学校积极推动跨课程学习,也更关注不同学习阶段的衔接。
学校课程宗旨的落实
* 学校普遍认同学校课程宗旨,亦积极透过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经历,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全人发展。
* 很多学校发展了创新的校本课程、学与教策略及支援学习的措施,也积极建立健康校园,以照顾学生成长的需要。
学与教范式的转移
* 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室之内,学生有更多走出课室进行研习、考察和探访服务的机会。
* 教师更注重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例如,在课堂加入较多探究及同侪学习活动,正正体现了从教师主导转移向以学生为本的学与教范式。
评估文化的转变
* 除了考试、测验等总结性评估,教师也经常运用进展性评估,以回馈学与教。
课程领导和教师团队文化的建立
* 校长/副校长的领导、小学课程统筹主任的整体规划、学习领域/科目主任的统筹,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均有利于落实课程改革。
* 教师已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透过恒常的共同备课、同侪观课,以及跨校协作和交流活动,强化了教师专业团队文化。
 
1.5.2 可以进一步提升或完善的地方
 
虽然学校在课改中积累不少成果和经验,但仍可建基优势,在以下方面再提升或完善,进一步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以达到「聚焦、深化、持续」学校整体课程发展。
 
1. 学生身心的均衡发展
*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学生成长-学校普遍积极支持「健康校园」政策,可加强有关学习经历,致力协助学生养成健康和均衡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有序、适量运动、均衡饮食、学会自理、保持个人卫生及心理健康等等。
* 提供适当的空间以助发展学生潜能-学生在课余参与不同的课程和活动,可发展多元潜能。不过,过量课程和活动会减少学生的休息和游戏时间,并窒碍他们发展个人兴趣及潜能。此外,如果学生从小就习惯被动地听命于别人的安排,他们的个性与潜能的发展也可能会受到局限。因此,学校应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空间游戏、休息和发展兴趣。
 
2. 切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学、教、评
* 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应三者并重-学生除了要求取知识、发展学习技能外,培养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也非常重要。学校应避免课程倾向知识主导,而应加大力度发展学生共通能力及培养其价值观和态度方面,协助学生达到均衡发展。
* 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固然重要,但同时可提供机会与空间让学生自行探究,并与同侪共同建构知识,从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发展独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 学与教策略要切合学习目的-教师对于运用多元化的学与教策略并不陌生,惟应拟订明确、清晰的学习目的,而运用的学与教策略则须以达成学习目的为依归,使「学、教、评」整个过程更聚焦。
* 运用多元评估策略以提供适时及适切的回馈-学校运用测验及考试来展示学生在某阶段的学习成果基本上已驾轻就熟,惟须注意过多或过深的测考会增加学生的压力,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除了总结性及进展性评估,学校应加强发展其他评估策略及善用评估资料,为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提供适时及适切的回馈。
 
3. 照顾学生的多样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与独特的个体,在不同范畴如个性、兴趣、学习动机、能力、学习风格及社经背景等,均各具特性。虽则这样为课程规划和学与教方面带来不少挑战,但其实也可视作促进协作能力及学习资源的有利条件。如教师可善用学生的多样性,鼓励他们协作互动、彼此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多样性也可以让学习经历更多元化及更丰富。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以下描述的观点,你是否认同?
有教无类
有些教师孜孜不倦地教导被标签为无心向学的学生。在他们的信念里,没有一位学生可以被放弃。他们认为学生还小,太早对他们的成败好坏下定论是不公平的,把学生放弃更是形同糟蹋学生的未来。
 
他们深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充满潜能的,并认为让学生得到适切的发展是教师的责任。他们对学生永远怀着希望,耐心地等待学生醒觉、成长,纵然只有少数学生能不负期望,学有所成。
 
这些教师常常是学生一生中最感激和最难忘的人,他们不一定能改变学生的命运,但却让这些学生感到在校园里甚至人世间仍有温暖。他们坚守「不放弃每位学生」的信念,值得每一位教师借镜。
 
4. 理顺各学习阶段的衔接
现时大部分学校已十分重视各学习阶段的衔接问题,并致力推行校本适应措施。要理顺各学习阶段的衔接,学校仍要因应学生的学习及成长需要,进一步检视和调适在不同层面,如:课程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常规,以至发展自我管理能力等衔接策略。
 
5. 强化教师专业能力及建立学习社群
面对社会急速转变,教师可继续透过同侪协作交流、实践及反思,强化个人专业知识和能力,并积极参与校内,以至跨校性的学习社群,共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可运用表1.3,针对学校可以进一步提升或完善的地方,检讨自己的信念及学校现行做法。
 
表1.3 学校可以进一步提升或完善地方的检讨表
可以进一步提升或完善的地方 我的信念 现时的做法
1. 学生身心的均衡发展
*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以促进学生成长
* 提供适当的空间以助发展学生潜能

例子:我同意德、智、体、群、美是重要的。
例子:我的学校响应了卫生署的呼吁,在上课时间表多加了体育与活动的时间。
2. 切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学、教、评
* 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应三者并重
* 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 学与教策略要切合学习目的
* 运用多元评估策略以提供适时及适切的回馈
   
3. 照顾学生的多样性



   
4. 理顺各学习阶段的衔接



   
5. 强化教师专业能力及建立学习社群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你的学校和你在这十年间取得了什么成就?实践过程中曾面对什么挑战?
* 你的学校应怎样进一步完善以回应上述挑战?
 
 
1.6 学校课程的定位
 
1. 教育原则
* 延续不变的教育信念,例如:
  * 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
  * 所有学生都有获得广泛学习经历的权利,以符合个人的不同兴趣与能力,达至全人发展;
  * 终身学习以推动个人持续发展。
     
* 仔细考虑影响课程发展的四个教育观念-学校发展课程时,通常会受到以下四个教育观念影响15
  * 社会及经济效率16
  * 以儿童为中心17
  * 学术理性主义18
  * 社会重建主义19
这四个观念各自有其假设、取向、观点及价值观,学校应仔细考虑这四个观念在课程发展的位置及值得采纳的地方,避免局限于某一个教育观念中。
 
2. 建基于香港的特色与优势
* 香港的独特情境
  * 香港社会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影响,同时受惠于历史发展,与西方文化亦得以交流。此外,香港既是一个国际化城市,同时与内地关系密切。
  * 学校课程应建基于这个独特的情境,融合中西文化之长,即既要具备以人为本、以品德教育为优先、重视求知求学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也要接纳西方开放的思维、勇于开拓的精神及放眼世界的视野,让学生中西兼擅,承传香港独有传统,发挥文化共融带来的力量。
     
* 社会的多元化与学生的多样性
  * 香港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这里居住、工作和读书,这为香港带来不同的文化特色、观点和国际视野。香港社会男女平等的情况比一些亚洲国家好,社会风气也相对较自由、开放,这些都使香港社会愈趋多元化。多元化是提升创造力的有利条件20,因此教师可就地取材,培育学生创造力的特质和正面的态度,如宽广的视野、与别人达至和而不同及求同存异的胸襟和能力、开放及包容的气度,以及欣赏、尊重和接纳别人的态度。
  * 香港大部分学校拥有多元的学生群体,学生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背景。他们的不同个性、兴趣、能力、学习风格、社经背景及文化等,为学习带来多样化的知识、观点和经验,是宝贵的学与教资源,也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沃土。
  * 如果社会的多元化与学生的多样性能够善加运用,则学习会更丰富,对学生将来立足及生活在一个更多元和更流动的社会有很大的好处。
 
3. 「前瞻五十年」
学校课程一方面要满足学生当下的种种需要,另一面也要为学生未来在学习、工作、生活上的需要奠下良好的基础。不过,社会急剧变化,没有人能预知未来社会的模样,要预示未来社会对现在学生的要求更几乎不可能。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能应付自如,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定位。
 
 
1.7 七个学习宗旨
 
基于社会的转变,以及过去十年在学校和学习领域层面取得的课程改革经验,小学学习宗旨的重点应聚焦在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人发展上,包括提升学生两文三语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多元潜能,以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下为新修订的学习宗旨,期望学生完成小学教育后,能够:
 
1. 懂得分辨是非善恶,能适切地履行自己在家庭、社会和国家所担当的责任,并对多元的价值观,展现接纳与宽容;
2. 认识自己的国民身份,并懂得关心社会、国家和世界,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3. 养成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主动阅读的习惯;
4. 积极主动地以两文三语与人沟通;
5. 发展独立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自我管理能力及协作能力;
6. 透过八个学习领域的课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升读中学作好准备;
7.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对体艺活动的兴趣和基本鉴赏能力。
 
图1.1 七个学习宗旨
图1.1 七个学习宗旨
 
 
1.8 主导原则
 
中央课程及校本课程调适,应建基于以下八项主导原则:
主导原则 我的学校实施情况的反思
1. 课程发展的大前提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2. 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应享有基要的学习经历,以达至全人发展
例子:我同意「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比较重视学生在智能方面的发展,以及德育及公民教育方面的培养,但对体艺方面比较忽略。
3. 课程发展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成长和学习的最大效益作考虑;并须在学习、教学及评估三方面,采取多样化的策略,以切合学生的不同个性、需要和兴趣
 
4. 课程发展的策略,须建基于学生、教师、学校和整体环境的优势上



5. 校本课程须兼顾与平衡不同的观点和关注,并配合适切的学与教及评估策略



6. 只要符合中央课程的要求,学校可有弹性地制订校本课程,以切合学生的需要



7. 课程发展是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学得更好



8. 思想积极、坚毅不拔、珍视小成、包容殊异,都是确保课程持续发展和改进的重要因素



 
 
1.9 学校课程
 
1.9.1 五种基要的学习经历
 
课程是学生从学校获得的整体学习经历。所有学生均应享有以下五种基要的学习经历,以促进全人发展:
* 德育及公民教育
* 智能发展
* 社会服务
* 体艺发展
* 与工作有关的经验21
 
1.9.2  课程架构
 
课程架构由三个互有关连的部分组成:1.学习领域;2.共通能力;3.价值观和态度。这个开放的课程架构,可让学校以不同进程组织学习经历、调节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灵活地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方式,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图1.2 组成课程架构的三大部分
图1.2 组成课程架构的三大部分
 
1. 八个学习领域
* 中国语文教育
* 英国语文教育
* 数学教育
* 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 } 小学常识科
* 科学教育
* 科技教育
* 艺术教育
* 体育
 
2. 九种共通能力
共通能力是学习的基础,能帮助学生学得更好。通过不同学习领域/科目的学与教,可以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这些能力还可以迁移到其他学习情境中使用。九种共通能力是:
* 协作能力
* 沟通能力
* 创造力
* 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
* 运用资讯科技能力
* 运算能力
* 解决问题能力
* 自我管理能力
* 研习能力
 
3. 价值观和态度
价值观是学生应发展的外显或内在的信念,是行为和决策的准则,而态度则是把工作做好所需的个人特质。有关「建议纳入学校课程内的价值观和态度」,参阅附录一。
学校利用上述的课程架构来规划和组织学校课程时,应确保已包括中国历史及文化作为主要的学习元素,并以中文作为学习中国历史及文化的教学语言。
 
图1.3 香港学校课程总览
图1.3 香港学校课程总览
 
 
1.10 学校课程发展方向建议
 
过去十年,各学校会因应校本情况,规划不一样的课程发展焦点和步伐,也取得不同的进展。在部署下一阶段的整体课程发展之前,学校应全面检视课程实施的成效,以助重新规划校本发展方向与策略-就已取得显著成效的地方,可持续深化;至于进展尚未理想的地方,则要聚焦完善。学校在订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时,可参考以下建议:
 
1. 为学生创造空间,以达身心均衡发展的教育目标
* 小学阶段是开发孩子潜能的重要时期。学校在提升学生智能表现的同时,亦应适当地兼顾他们在德、体、群、美等不同方面的发展,使身心得到均衡发展,以贯彻教育目标。
* 透过学校整体课程加强价值教育,有助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使他们日后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中,当遇上个人或社会层面的价值冲突时,仍能抱持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作出合情合理的判断,明辨是非。
* 因应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拥有强健体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样重要。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便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去建立均衡而健康的生活习惯。
 
2. 培育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
* 独立学习的能力包括九种共通能力及反思能力等。课程改革推展至今,学校已优先发展学生三种共通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及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成效渐见。
* 要作好准备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和成长,宜在小学阶段着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协作能力,同时继续推动沟通能力、创造力及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的发展。
 
自我管理能力与协作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与协作能力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元素。加强学生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能提升他们的自尊感、自信心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愿意接受挑战及追求卓越,为成长发展和学习带来正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应着意培养学生自律和自我管理的习惯,例如,计划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优先次序,懂得管理自己的时间,专注地完成重要的事情,以及因应实际情况而适当调节进度或时间分配。学生也应学会自我检讨和反思,为自己的学习及言行负责任。

有学者指出,与人协作是提升创造力、领导力及企业家精神的关键22。因此,学校课程应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透过同侪交流及互动协作,学习积极参与、沟通、分享及贡献。在学习过程中,可提示学生抱持开放的态度,接纳多样化的观点,学习尊重和欣赏别人,支持及关怀同侪。
 
3. 进一步加强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以更好照顾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学校在订立课程目标、设计校本课程、制定实施策略及进行课程评鉴等方面,已能作出全盘考虑并具体掌握。学校可就以下方面深化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以照顾学生的多样性:
* 规划课程时,注意课程内容在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方面的均衡发展。
* 深化课程监察及评估策略,以更好地为课程规划及实施提供回馈,这亦有助理顺及协调不同学习阶段的衔接。
* 因应社会环境转变为学生带来新的成长和学习需要作好部署,从而为不同背景、能力和需要的学生提供与时并进及适切的课程内容、学与教及评估策略。
 

e-规划

随着科技与学生生活的连系愈来愈紧密,在学校推行资讯科技互动学习,如电子教科书,可以更好地提升学习的互动性、互联性、灵活性、协作性及延伸性。不过,资讯科技互动学习只能辅助学生学习,不能取代教师和同侪在学生学习上所扮演角色。

如果学校要推行资讯科技互动学习,在规划学校整体课程时,就需要因应以下方面作出部署-配合资讯科技互动学习的教学法、持续的相关教师专业发展、电子学习资源的发展,以及硬件及技术支援等。
 
4. 提升评估素养,以促进学与教的成效
评估是学习重要的一环,也是完善学与教不可缺少的部分。学校在发展多元化评估方面付出不少努力,下列为学校可加强评估发展的地方:
* 学校应善用「对学习的评估」与「促进学习的评估」,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分析及反思评估资料,为学与教提供适时及适切的回馈。
* 学校可进一步发展「作为学习的评估」,协助学生培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态度,并能恒常地监察学习进度,反思学习表现。
* 学校应避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或教师努力成果的唯一指标,而造成分数至上的观念。
 
5. 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中层课程领导,建立学习社群
教师在课程、学与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已取得很大的进展。学校可透过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强化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
* 推动教师成为反思型实践者。
* 强化校内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 加强教师专业团队文化。
* 推动学校中层教师课程领导的发展。
* 建立校内学习社群。
* 更广泛地与其他学校的教师交流课程及学与教经验。
 
6. 强化四个关键项目之间的连系,提升跨学科的学与教效能
* 过去十年,学校积极以四个关键项目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推动学生的学习。最常见的是以个别关键项目与学科或项目扣连。
* 学校可进一步加强四个关键项目之间的连系,以加强学与教的成效。
 
可参照表1.4,针对上述六项建议拟订「聚焦发展」、「深化发展」、及「持续发展」项目,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作出部署。
表1.4 学校发展方向部署参照表格
我将会就以上各项,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作出以下部署:
(可加上校本项目)
聚焦发展



 
深化发展



 
持续发展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 你对于上述学校课程的发展方向,认同的程度有多大?
* 你的学校课程发展会如何逐步落实上述课程发展方向?
 
 
1.11 订定学校课程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1.11.1 达致七个学习宗旨
 
1. 参考1.10所列六个项目,配合校情,选取部分作为聚焦、深化、持续的发展项目(表1.4),例如,以持续推行四个关键项目为切入点或策略,达致学习宗旨和八个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
2. 发展学生的共通能力及培养价值观和态度
  * 把要优先培养的学生的共通能力,融入现行学习领域/科目的学与教中,以提高学生获取和建构知识的独立学习能力。此外,为配合小学生成长阶段的需要,学校可先集中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协作能力。
  * 建基于优势,学校可依据以往的发展经验,继续以「坚毅」、「尊重他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及「承担精神」作为首要培育学生价值观之余,并加入「诚信」和「关爱」来配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及社会转变,进一步丰富此范畴的内涵。学校可透过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四个关键项目之一)、跨学科或专题研习活动、以及适切的学与教策略,让学生面对不同生活事件和议题时,能够辨识当中所蕴涵的价值观,懂得如何作出判断和持守,并透过实践体现出来。有关「纳入学校课程内的价值观和态度」的建议,可参阅附录一。
3. 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并确保学生在成长及学习方面皆得到均衡发展。
4. 因应上述三项建议,学校可根据本指引、各学习领域及小学常识科课程指引,制定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如学校三年计划。
 
1.11.2 进一步聚焦、深化课程发展
 
1. 透过从不同方面取得的数据资料和回馈,如学生的学习表现显证及课程评鉴,持续检视学校课程发展的成效,提出针对性的提升或改善方案。
2. 继续采用开放的课程架构,并按课程指引的建议,发展既可配合学校办学宗旨和文化,又能切合学生成长及学习需要的校本课程。
3. 持续优化学与教,并进一步强化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的独立学习能力。
 
 
1.12 支援学校课程发展的策略
 
教育局将继续采用以下不同模式支援学校整体课程发展,并与各界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凝聚力量,共同努力达到「聚焦、深化、持续」的发展目标。
* 为学校提供课程架构和支援,包括课程指引、校长及教师培训课程、校本支援服务及其他支援措施。
* 透过视学或访校,为学校提供专业回馈,以继续完善课程规划、实施和评鉴。
* 通过协作计划与学校试行不同的学与教资源及策略,检视成效,并推广成功例子和经验。
* 鼓励学校组织和参与专业交流网路,分享实践课改经验,推广良好的课程措施或教学策略。
 
反思与行动 反思与行动
对新任教师的批评
一位新任常识科教师满腔热诚地在小三展开他的教学计划。由于他任教小三全级常识科,因此也负责拟订和评改试卷。上课时,学生都很投入学习,对各种知识也都感到很有兴趣,更阅读很多相关图书。不过,学生在该科目考试的表现,却让教师受到了很多批评。以学生在是次考试的分数和及格率跟其他科目及往年的常识科考试比较,学生的分数和及格率明显偏低。校长和同侪都认为是那位教师的教学不济,以致不能帮助学生取得高分。该教师承受了很大压力,也疑惑他在哪方面出错。
你认为上述问题主要由下列哪个原因导致?
 
1. 该教师在教学上只有热诚,没有能力,学生的考试表现因而欠佳。
2. 教师同侪对考试分数与学习的理解有误,评估素养有待提升。
3. 该教师在拟题与评分方面力有不逮,需要改善。
4. 学生对常识科只有表面的兴趣,在考试前并没有积极温习。
 
只选一项。你的答案是……
提示:将该次常识科考试的分数,与其他科目及往年同科考试的分数作出比较,当中作出了什么假设?考试的分数高低,到底代表什么?
 
 
附注
 
1 根据2010/11学年进行的一项研究,4.1%小学生(男女相若)呈高血压征状。卫生署也指出,2001/02学年至2010/11学年间,过重的小学生从17.6% (男:20.9%;女:14.1%)增加至21.4%(男:26%;女:16.4%)。小学生超重问题,大大增加了他们患上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情况不容忽视。
   
2 学生的背景趋向多元,由以往以土生土长的香港学生为主,渐渐包括更多的非华语学生(包括南亚裔子女、回流港人子女等)、跨境学童(日常在内地居住的学生),以及父或母、两者均不是香港居民的学生(他们并有可能不与父母同住)。
   
3 统计数字显示,小学跨境学童人数在过去五年持续上升。2012/13学年,小学跨境学童有6,749人,比2011/12学年的5,276人,增加约27.9%。大部分跨境学童集中在新界区就学。
   
4 根据统计数字,2011年父母两者均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在港出生婴儿约超过35,700名,比2001的620名,急增57倍。
   
5 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期间,首次入读普通本地小学的内地来港学童,接近一半居住在新界区,超过三成在九龙区,而居住在港岛区的则约一成。绝大部分小学内地来港学童在住所地方附近入学。
   
6 Saavedra, A. R. & Opfer, V. D. (2012). Teaching and Learning 21st Century Skills: Lessons from the Learning Scienc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opsba.org/index.php?q=system/files/RANDPaper.pdf
   
7 文化及创意产业泛指一个行业群组,主要运用创意、技能、人才和智力资本为基本要素,结合艺术、文化、创意、科技和商业,应用于日益透过图像、声音、文字和符号为主导的现今世界。文化及创意产业的组成界别包括:广告;娱乐服务;建筑;艺术品、古董及工艺品;文化教育及图书馆、档案保存和博物馆服务;设计;电影、录像和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脑游戏及互动媒体;电视及电台。
   
8 西九文化区(西九)是2007年度施政报告所提出的政府重大基建项目,其中包括15个表演艺术场地、最少3公顷的广场、聚焦于二十至二十一世纪视觉文化的「M+」博物馆,以及专门推广文化艺术与创意产业的展览中心。西九会带来许多与文化艺术、设计及出版、广告及市场推广,以及与创意工业相关的就业机会。政府估计第一期设施启用后约可创造9,980个职位,并在第三十年可增加至超过21,500个职位。西九的各项设施将于2015年分阶段落成。
   
9 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 2012)的评估报告指出比较上届报告,校间差异大幅减少,由原来的数字4806减至3924(相差882),意味学校包容度更大。
   
10 其余三个地区为加拿大安大略省、新加坡及南韩(McKinsey & Company, 2010)。
   
11 四个关键项目是:德育及公民教育、从阅读中学习、专题研习及运用资讯科技进行互动学习。
   
12 三个优先发展的共通能力是:沟通能力、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及创造力。
   
13 PISA 2009把取得两个最高级别成绩(即第五及第六级)的学生称为最优秀表现者,亦可理解为「尖子」。
   
14 PISA 2009阅读素养研究中,四个位于前列的地区的「尖子」数目占该地区全部参与学生数目的百分比为:上海19.4%、芬兰14.5%、南韩12.9%、香港12.4%。(数据来源:
http://www.fed.cuhk.edu.hk/~hkpisa/events/2009/outputs2009_c.htm
   
15 陈嘉琪、温霈国(译)(1996)。香港学校课程的探讨(原作者:莫礼时)。
   
16 社会及经济效率观点,强调学校要塑造有能力在社会就业和生活的学生。受这种观点影响,课程会着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17 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着重儿童个人的需要和成长。受这种观点影响,课程会以照顾儿童个人的需要为首要关注。
   
18 学术理性主义强调以学科知识来启发学生,或以学科作为促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工具。受这种观点影响,课程会着重学生智力和理性的发展,以及世代相传的知识传递。
   
19 社会重建主义期望学校能改善未来的社会,而学生则肩负再创造和更新社会的责任。受这种观点影响,课程会强调培养某些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创造一个人人关心他人、环境和财富分配的新世界。
   
20 Barber, M., Donnelly, K. & Rizvi, S. (2012). Oceans of Innovation: The Atlantic, the Pacific, Global Leadership and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London: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Retrieved from
http://www.ippr.org/publication/55/9543/oceans-of- innovation-the-atlantic-the-pacific-global-leadership-and-the-future-of-education
   
21 与工作有关的经验的内容,参阅本指引第六章。
   
22 Barber, M., Donnelly, K. & Rizvi, S. (2012). Oceans of Innovation: The Atlantic, the Pacific, Global Leadership and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London: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Retrieved from
http://www.ippr.org/publication/55/9543/oceans-of- innovation-the-atlantic-the-pacific-global-leadership-and-the-future-of-education
 
 
附录一
 
建议纳入学校课程内的价值观和态度
核心价值:个人 辅助价值:个人 核心价值:社会 辅助价值:社会 态度
* 生命神圣
* 真理
* 美的诉求
* 真诚
* 人性尊严
* 理性
* 创作力
* 勇气
* 自由
* 情感
* 个人独特性
* 自尊
* 自省
* 自律
* 修身
* 道德规范
* 自决
* 思想开阔
* 独立
* 进取
* 正直
* 简朴
* 敏感
* 谦逊
* 坚毅
* 平等
* 善良
* 仁慈
* 爱心
* 自由
* 共同福祉
* 守望相助
* 正义
* 信任
* 互相依赖
* 持续性(环境)
* 人类整体福祉
* 国民身份认同
* 多元化
* 正当的法律程序
* 民主
* 自由
* 共同意志
* 爱国心
* 宽容
* 平等机会
* 文化及文明承传
* 人权与责任
* 理性
* 归属感
* 团结一致
* 乐观
* 乐于参与
* 批判性
* 具创意
* 欣赏
* 移情
* 关怀
* 积极
* 有信心
* 合作
* 负责任
* 善于应变
* 开放
* 尊重:
  * 自己
  * 别人
  * 生命
  * 素质及卓越
  * 证据
  * 公平
  * 法治
  * 不同的生活方式、信仰及见解
  * 环境
* 乐于学习
* 勤奋
* 对核心及辅助价值有承担
「核心价值」是指所有人类社会都会一致地强调的某些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说明:人类会有共同关心的事物,人类生存有基本的要求,人类文明有共同要素;人性也有共同的特质。
 
「辅助价值」是指那些在运作层面上十分重要的品质,有助于维持核心价值。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PISA 2009研究报告指出,香港学生的学习策略偏重于记忆,其他策略如调控策略及后设认知策略仍有待改善。这结果值得校长和教师反思。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PISA 2009研究报告指出,香港校内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仍然大,显示教师需要提供更多支援和资源来照顾学生的多样性。另一方面,PISA 2009有关阅读素养的研究也发现,香港「尖子」学生数目的百分比13比同时位列前四位的上海、芬兰及南韩14少。有关香港「尖子不足」的研究结果,虽然2012年报告显示,香港的数学尖子已有所增加〔学生数学能力水平达第5级或以上由30.7%(2003)增加至33.7%(2012)〕,在其他国际调查研究如PIRLS 2011及TIMSS 2011也有相同的发现,这反映学校在落实照顾学生的多样性时,除了照顾能力稍逊学生的「补底」需要,也要努力「拔尖」,以保持香港学生的优势。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过去十年,教师在提升学与教成效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他们不单改变了教学的范式,也透过课程更适切地照顾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需要。这些从反思性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既可提升学与教成效,亦有助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五育并重
* 学校应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群、美五方面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 学校培养学生五育时,应按照不同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避免他们某一方面的潜能因缺乏充足的发展与培育而被压抑。
* 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应保持适中,配合一个充满关爱及具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学生会更乐于学习、愉快成长。
 
 
参考文献
所列参考资料非遍举无遗,以下只列出部分,供读者参考。
书刊
香港大学(2008)。2007年国际数学及科学趋势研究(TIMSS)。取自
http://web.edu.hku.hk/outreach/media/docs/media/081210_TIMSS_R_C.pdf
 
香港大学(2012)。2011年国际数学及科学趋势研究(TIMSS)。取自
http://www.hku.hk/press/c_news_detail_8976.html
 
香港大学(2012)。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PIRLS)2011国际报告(香港地区)发布会。取自
http://www.hku.hk/press/c_news_detail_8975.html
 
香港中文大学(2013)。中大公布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 2012)研究结果:分析香港学生的成就与挑战。取自
http://www.fed.cuhk.edu.hk/~hkpisa/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10)。香港学生公民教育与素养的知识再次在国际性调查中名列前茅。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公告。取自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2007)。香港学生阅读能力居全球前列。取自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教育质素保证分部视学周年报告2009/10。取自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1981年至2011年香港生育趋势。香港统计月刊。取自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71211FB2012XXXXB0 100.pdf
 
教育局学校教育统计组(2012)。二零一零年十月至二零一一年九月内地来港儿童首次入读学校统计调查。香港:教育局。
 
陈嘉琪、温霈国(译)(1996)。香港学校课程的探讨(原作者:莫礼时)。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原着出版年:1996)。
 
Barber, M., Donnelly, K. & Rizvi, S. (2012). Oceans of Innovation: The Atlantic, the Pacific, Global Leadership and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London: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Retrieved from
http://www.ippr.org/publication/55/9543/oceans-of- innovation-the-atlantic-the-pacific-global-leadership-and-the-future-of-education
 
Hayhoe, R. (2011). Education Reform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 Perspective on Hong Kong. Keynote Address for the Ministerial Roundtabl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fe.hku.hk/cerc/Seminar s/Edn-Reform-HR-Hayhoe.pdf
 
Ina V.S. Mullis, Michael O. Martin, Pierre Foy, & Kathleen T. Drucker (2012). PIRLS 2011 International Results in Reading.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ege. Retrieved from
http://timssandpirls.bc.edu/pirls2011/international-results-pirls.html
 
Mourshed, M., Chijioke, C. & Barber, M. (2010). How the World’s Most Improved School Systems Keep Getting Bett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mckinsey.com/Client_Service/Social_Sector/ Latest_thinking/Worlds_most_improved_schools
 
OECD (2010). PISA 2009 Results: 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Student Performance in Read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Vol 1). Paris: OECD.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pisa/ pisaproducts/48852548.pdf
 
Saavedra, A. R. & Opfer, V. D. (2012). Teaching and Learning 21st Century Skills: Lessons from the Learning Scienc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opsba.org/index.php?q=system/files/RANDPaper.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