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列印此頁
目錄
 
10 持續專業發展
 
本章是《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的其中一章,內容如下:
10.1 背景
10.2 本章目的
10.3 回顧與反思
10.4 教師專業發展與校本課程發展
10.5 規畫與實踐
10.6 建立學校實踐社群
附註
參考文獻
 
 
10.1 背景
 
學生的學習成果與教師的教學效能有着密切的關係1。隨着課程改革的推行,學校對教師的要求已由以往的較着重個人效能,逐漸演化為以科組為本的團隊協作,期望教師能致力推展校本課程和整校的學與教策略,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照顧學習的多樣性。
如今,教師的角色不單是授業,更是學習的促導者-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達至全人發展。現時,不論是公、私營機構,皆強調建立學習文化和知識管理系統,以提升機構效能,並投放資源,為其僱員提供培訓機會。所以,教師的專業發展也需因應時代變化作出調整,以能應對未來的挑戰。
 
 
10.2 本章目的
 
* 概述過去十年教師專業發展的情況
* 檢視不同的教師專業發展機會
* 闡釋教師專業發展如何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果
 
 
10.3 回顧與反思
 
教育是專業的工作,而專業是指「一群有特定知識、技能和實務經驗的人從事的工作,他們必須和同儕不斷測試、修正自己的專業素養」2。正因如此,終身學習既適用於學生,也在教師身上充分體現。
教師的持續專業發展有多個向度,包括:協助推行新的教育政策、應對校內新的任務、回應學校的關注項目,以及促成個人專業成長3。教師的專業發展既有個人層面,亦包括學校和社會層面,並以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為要務(見圖10.1)。
 
圖10.1 不同層面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
圖10.1:不同層面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
 
過去十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出現不少變化。「師訓與師資諮詢委員會」(已於2013年6月1日重新命名為「教師及校長專業發展委員會」)4於2003年訂定了「教師專業能力理念架構」,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四個範疇的參照,包括「教與學」、「學生發展範疇」、「學校發展範疇」及「專業群體關係及服務範疇」,以計畫及評估專業發展的方向和內容。該會並為教師制定一個三年內參加150小時持續專業發展活動的「軟指標」,以鼓勵教師在不同的專業範疇內參與有系統或其他模式的持續專業發展活動,提升專業水平。而於2003/04學年起設立的「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更以表揚有效的教學實踐,強調追求卓越及培養協作的文化為目標。誠如歷年的《視學周年報告》中指出,現時學校皆透過多樣化的專業發展活動,提升教師的教學質素和效能,例如,引入不同的校外專業支援,及/或利用共同備課和同儕觀課,促進教師間的專業互動與交流。
     
 
有關上述資料,可從教育局網站查閱:
「教師及校長專業發展委員會」的網址為:
http://www.cotap.hk
「教師專業能力理念架構」可從以下網址下載:
http://www.cotap.hk/cms/images/download/TCF-Chi.doc
「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的網址為:
http://www.ate.gov.hk
「教育局:視學周年報告」的網址為:
 
     
 
總結不同學校所推行的專業發展活動經驗,當中有值得參考的良好實踐經驗,也有尚需反思的地方,簡述如下:
值得參考的措施
* 學校在訂定教師專業發展活動與政策時,鼓勵教師參與,並取得共識。
* 學校根據其發展需要,訂定相關的校本持續專業發展政策。
* 將教師專業發展視為長遠的人力資源策略。
* 透過教師專業活動,推動校本課程發展。
* 整校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呼應學校的關注項目,例如,教授非華語學生以中文作為他們的第二語言,並適時檢視成效。
* 學校訂立機制,鼓勵教師於完成校外專業發展活動後,在校內與同儕分享。
* 於時間表中,設立特定時段,安排同級同科教師共同備課,包括商議教學策略、討論教學難點等。
* 利用資訊科技,如內聯網等,上載教學筆記、簡報等,鼓勵知識共享。
* 營造團隊學習氣氛,鼓勵教師透過自評、他評等,促進專業成長。
* 善用教師及校長專業發展委員會發表的《新任教師專業發展-入職啟導工具》,建立或優化校本教師入職啟導計畫,以幫助新入職教師融入學校。
 
     
 
《新任教師專業發展-入職啟導工具》可從以下網址下載:
http://www.cotap.hk/cms/images/download/TIS_Induction_Tool_Kit-Chi.doc
 
     
* 把共同備課和同儕觀課結合,訂定清晰的觀課焦點,加強觀課後的評課和討論,提升教學效能。
* 在引入校外專業支援的同時,亦擬訂了提升教師能量的方案,以達至可持續發展。
* 與其他學校合辦交流活動,令教師有機會認識他校在學與教方面的成功經驗,觸類旁通,引發思考。
 
尚需反思的地方:
* 推行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的目標和方向是否清晰?
* 參與校外不同的協作與發展計畫前,有否認清需要和優次?
* 推行教師專業發展活動時,有否監察成效?
* 科組間有否就專業發展活動作出協調,避免活動重疊?
* 教師專業發展活動是否能緊扣學生學習或其他範疇?
* 如何避免教師專業發展活動逐漸流於常規化,未能對應學校關注項目?
* 引入校外專業支援前,教師間有否建立共識?
* 當校外專業支援服務完結後,如何將良好實踐經驗持續深化?
* 學校如何善用「教師專業能力理念架構」,以了解整體員工於各個範疇的專業能力,並訂定全面的教師專業發展計畫?
 
示例示例 聯校教師專業發展日
甲校和乙校聯合舉辦一整天的教師專業發展日。
活動前
* 兩校向全體教師派發問卷,以了解他們較關注或希望加深認識的議題。
* 經統計、分析和商議後,議定了以「學生學習風格」作為是次發展日的主題,並加入「團隊建設」環節,以提升教師間的協作默契。
* 事前,兩校先安排負責教師專業發展的小組進行會議,商討預期成果、內容、擬邀請的嘉賓講者、日程安排、舉行地點、延伸活動等。
活動當日
* 兩校先簡短介紹近年教師專業發展的情況、關注項目等,並以遊戲方式讓兩校教師彼此認識、分享體驗,建立默契。
* 熟悉兒童心理的嘉賓講者,向教師概述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特性和須注意事項。
* 其後,兩校教師以「合作學習」方式分組,平均分成「視覺型」、「聽覺型」和「動覺型」學習風格的專家組,列舉不同學習風格學生的獨特學習需要、關注事項等。
* 完成討論後,各專家組成員返回由兩所學校組成的科目小組,嘗試因應學生的學習風格、課程目標、科目特性等,擬訂合適的學與教策略,並選派組長匯報。
* 午膳後,由特邀歷奇活動人士,於甲校內為兩校教師安排「團隊建設」活動,透過一連串隊際活動、比賽等,加強教師間的默契和團隊協作氣氛。
* 最後由兩校校長作總結,並收集教師活動後的問卷,以作分析和檢討。
活動後
* 甲、乙校教師繼續保持聯繫,分享照顧不同學習風格學生的心得,並交換教學筆記、簡報等。
 
反思與行動反思與行動
* 教師應如何自我裝備?
* 學校管理人員應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 現時的專業發展活動如何為學生學習帶來正面的影響?
 
 
10.4 教師專業發展與校本課程發展
 
學校須按其發展需要,規畫具特色的校本課程,例如:
* 以學科為發展核心,如語文科、常識科等。
* 以主題為發展重點,如四個關鍵項目、共通能力等。
* 配合學校發展計畫及關注事項,如照顧學習的多樣性、小班教學等。
 
教師專業發展正好為推動校本課程發展提供助力,因為後者需要由學校和教師共同「負起決定課程內容、學習資源,以及『施教-學習-評估』程序主要責任」5。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十分多元化,包括有系統的學習和其他學習模式,並涵蓋個人、學校和社區層面(詳見表10.1)。就個人層面而言,因應年資、特定的要求、個人學習需要等,教師可作適當規畫,以促進個人成長,並提升學科教學知識,為建立校內「分散式領導」團隊作好預備。
 
表10.1 教師專業發展模式舉隅
層面
模式
教師 學校 社區
個人成長 學科教學
知識
整校 學習領域/
科目
教育局 其他*
有系統學習 參與課程;出席會議、 研討會、講座、工作坊 教師發展日 科務會議 (例如共擬課程) 「培訓行事曆」:課程、研討會、講座 參與課程;出席會議、研討會、講座
參與網上課程 退修日
大專課程、與資格相關課程 聯校活動
其他學習 網絡、社交媒體 成為學科團體會員 計畫、先導計畫(例如優質教育基金等) 種籽計畫 探訪他校
入職啟導或師友計畫 擔任他校嘉賓講者 離岸或海外學習訪問 共同備課 校本支援服務 學校或區域網絡
閱讀 閱讀專業文章、期刊等 探訪他校 、互訪 同儕觀課 教師借調計畫、自願調任學校計畫、跨職系員工調配計畫 校本支援
發表文章、報告、書冊等 專業話語 學習小組 共同分析學生課業及學生數據 課程發展探訪 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
反思日誌 同儕學習   行動學習及研究 同儕參與校外評核 商校合作
休假進修     學習圈、
實踐社群
內地與香港教師交流及協作計畫  
服務教育界或社區(例如擔任嘉賓講者、工作小組成員等)   個別指導    
* 包括辦學團體或大學、非政府組織、他校、其他人士等。
 
此外,為配合教育局在不同範疇提供的教師專業發展架構,學校應為教師制定清晰的校本培訓計畫,以輔助校本課程的推展,照顧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教師專業發展架構包括:
* 融合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架構:為提高教師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專業能力,教育局為現職教師提供三層有系統的培訓課程,即基礎、高級及專題課程(「三層課程」)。
 
     
 
有關「三層課程」的詳細資料,可從教育局網站查閱,網址為: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7349&langno=2
 
     
* 資優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新架構:為配合學校各持份者的需要,教育局為現職教師提供適切的資優教育培訓,以促進校本資優教育的持續發展。
 
     
 
「資優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新架構」網頁的網址為: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7349&langno=2
 
     
 
過去十年,教育局亦為學校和教師提供了不同的支援措施,以鼓勵和促進校本課程發展,包括:
* 小學教育 - 協作研究及發展(「種籽」)計畫
*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
* 校本專業支援
 
     
 
「小學教育 - 協作研究及發展(「種籽」)計畫」網頁的網址為: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3051&langno=2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網頁的網址為: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2864&langno=2
「校本專業支援」網頁的網址為: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4058&langno=2
 
     
 
示例示例一:協作研究及發展(「種籽」)計畫-常識科
目的:透過常識科的探究學習,發展學生的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及創造力。
這計畫包括「發展」和「研究」兩個部分,既為發展「學生的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及創造力」的學習資源及教學策略,亦為探索影響常識科課程施行的因素,從而優化學與教策略,完善課程發展。
參與計畫的借調教師和種籽學校,就培養學生的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和培養學生創造力兩項目標,一起開發資源,共同策畫和試行不同的學與教策略,並將成功的經驗總結,把有用的教學資源整合,以至發展成示例,供其他學校參考和使用。
該計畫發展的示例包括:
- 小小時裝設計師
- 太陽王國歷險記
縱觀來說,是項計畫除了能向其他學校推展成功的經驗外,更為借調教師帶來嶄新的工作體驗,透過與友校教師的討論、協作和互動,不單幫助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及成長,也為教師工作的學校帶來裨益。
 
反思與行動反思與行動
* 你的學校現時的專業發展活動安排如何?能滿足你的需要嗎?
* 你認為自己在哪方面尚有改進空間?怎樣的專業發展活動對你較適合?
 
 
10.5 規畫與實踐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勾畫出香港未來十年的小學課程的發展方向。為使校本課程能更聚焦、深化,並持續地發展,規畫具成效的教師專業發展方案至為重要。以下圖表是部分教師專業發展規畫工具,學校可按需要列印參照:
 
圖10.2 策畫-實施-檢討
fig10-2
 
表10.2 專業發展需要分析
需要程度
項目
(例子*)
重要性
(高、中、低)
迫切性
(高、中、低)
需要層面
(個人、科組、整校)
優次
(1,2,3…)
小班教學        
電子學習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四個關鍵項目        
共通能力        
* 上述例子只涵蓋「教師專業能力理念架構」的「教與學範疇」。
 
圖10.3 「重要性與迫切性」分析
圖10.3:「重要性與迫切性」分析
註:按重要性與迫切性的高低,決定專業發展計畫的推行優次(1, 2, 3, 4)。
 
圖10.4 「保改開停」分析
圖10.4:「保改開停」分析
 
此外,學校可參照《新任教師專業發展—入職啟導工具》擬定一套包含校本指標的「完成入職啟導備考」,以優化校本教師入職啟導計畫,為新任教師提供適切的啟導和支援,表10.3節錄了該備考「教與學範疇」的部分內容。除「教與學範疇」外,學校尚需關注「學生發展」、「學校發展」及「專業群體關係及服務」範疇,為新教師提供全面的學習經歷。
     
 
有關詳情可瀏覽《新任教師專業發展—入職啟導工具》,網址為:
http://www.cotap.hk/cms/images/download/TIS_Induction_Tool_Kit-Chi.doc
 
     
 
表10.3 新任教師「完成入職啟導備考」-中期及總結檢討(「教與學範疇」節錄)
分項 描述
(入職教師是否已達到下列要求)






中期檢討 總結檢討
入職教師反思 啟導教師備註 入職教師反思 啟導教師備註
領域:學科內容知識
對任教科目的內容有基本認識,但開始察覺本身對基本學科內容認識不足及存在誤解;偶爾會更新學科知識。
掌握學科內容知識
* 在備課、授課及與同儕交流時,顯示已掌握基本學科內容知識
tick   checkbox
有待發展的地方:

 

 

checkbox
有待發展的地方:
checkbox
有待發展的地方:
checkbox
有待發展的地方:
更新學科內容知識及探求新的學科知識
* 認識到更新學科內容知識、趨向及發展的重要性
* 嘗試更新學科內容知識
tick   checkbox
有待發展的地方:

 

 

checkbox
有待發展的地方:
checkbox
有待發展的地方:
checkbox
有待發展的地方:
分享有關科目的教學方法
* 應邀出席校內有關科目的教學法分享及交流會
tick   checkbox
有待發展的地方:

 

 

checkbox
有待發展的地方:
checkbox
有待發展的地方:
checkbox
有待發展的地方:
註: 學校可採用或調適《新任教師專業發展—入職啟導工具》,以切合校本需要。例如,於「描述」一欄加入合適的校本指標;除指出有待發展的地方外,亦可列出優點。  
 
 
10.6 建立學校實踐社群
 
「實踐社群」是指一群具共同信念的人,關注並熱情投入某個領域的工作。他們透過經常的互動協作,直接參與和學習如何將其領域做得更好6。實踐社群有三個基本元素,包括領域、社群和實踐,套用於學校,則形成一個以促進學生學習成果為中心的「學校實踐社群」(見圖10.5)。
 
圖10.5 學校實踐社群
圖10.5:學校實踐社群
 
學校可參考以下措施建構學校實踐社群:
* 教師與管理層分擔專業發展的責任,共同建構學校實踐社群(見表10.4)。
* 教師與管理層共同營造學習文化、建構共同願景。
* 建立「分散式領導」團隊,於各領域培養領導人才。
* 從點、線或面開始,按需要鼓勵不同模式的學習社群。
* 為教師創造空間,鼓勵平等、分享和協作文化。
* 提供機會或空間,讓教師分享在專業發展課程中獲得的知識,並在學習領域或科組中試行計畫或進行行動學習和研究。
* 以學生學習成果作為實踐社群的共同信念。
* 按需要,於校內建立多於一個實踐社群。
 
表10.4 學校不同人員建構學校實踐社群的責任
學校人員
責任
教師 學習領域/
科目統籌人
小學課程統籌主任 校長/副校長
角色 成員 促導員 變革推動者 支持者
任務 分擔責任 促進學習領域/科目協作與發展 協調或催化互動 賦權
目標設置 積極參與或貢獻 界定範圍、釐清優次、訂定預期成果 串連科組工作 訂定目標或關注事項
資源 善用或分享資源 擬訂計畫預算和採購合適資源 分配資源 核准預算、尋求資源
協作 共同建構學科教學知識 促進科組層面協作 提供合適架構(例如,共同備課時段) 創造協作空間 (包括資源、人力、時間)
評估 回饋 分析 監察 檢討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 你認同學校實踐社群的理念嗎?為甚麼?
* 你認為學校是否具備營造學校實踐社群的條件?若是,效果如何?若否,尚欠甚麼?
 
 
附註
 
1 Mourshed, M., Chijioke, C., and Barber, M. (2010). How the World's Most Improved School Systems Keep Getting Better. London: McKinsey & Co. Retrieved from
http://mckinseyonsociety.com/how-the-worlds-most-improved-school-systems-keep-getting-better/
2 陳佩正(譯)(2002)。教學視導-做老師的最佳學習拍檔(頁25)(原作者:Glickman, C.D. )。台灣:遠流。(原著:Leadership for Learning: How to Help Teachers Succeed (2002)
3 OECD (2005). Teachers Matter: Attracting, Developing and Retaining Effective Teachers. France: OECD.
4 「師訓與師資諮詢委員會(師訓會)」於2013年6月1日起易名為「教師及校長專業發展委員會」。
5 課程發展處、香港公開大學(2002)。課程變革:領導與管理〈單元二:教師是課程發展的參與者〉。香港:課程發展處、香港公開大學。
6 Wenger, 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參考文獻
所列參考資料非遍舉無遺,以下只列出部分,供讀者參考。
書刊
高彥鳴,梁永基(2008)。培訓:由零開始。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師訓與師資諮詢委員會(2003)。學習的專業 專業的學習。香港:師訓與師資諮詢委員會。
 
陳佩正(譯)(2002)。教學視導-做老師的最佳學習拍檔(25頁)_(原作者:Glickman, C.D. )。台灣:遠流。(原著出版年:2002)
 
Darling-Hammond, L., & Richardson, N. (2009). Teacher learning: What matter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6(5), 46-52.
 
Darling-Hammond, L., & Rothman, R. (Eds.). (2011). Teacher and Leader Effectiveness in High-performing Education Systems. Washington, DC: Alliance for Education & CA: Stanford Center for Opportunity Policy in Education.
 
Education Bureau (2011). School Administration Guide. Hong Kong: Education Bureau.
 
Mourshed, M., Chijioke, C., & Barber, M. (2010). How the World’s Most Improved School Systems Keep Getting Better. London: McKinsey & Co. Retrieved from
http://mckinseyonsociety.com/how-the-worlds-most-improved-school-systems-keep-getting-better/
 
OECD (2005). Teachers Matter: Attracting, Developing and Retaining Effective Teachers. Paris: OECD Publishing.
 
Schleicher, A. (Ed.) (2012). Preparing Teachers and Developing School Lead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Lessons from Around the World. Paris: OECD Publishing.
 
Schwille, J., & Dembele. M. (2007). Global Perspectives on Teacher Learning: Improving Policy and Practice. UNESC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Timperley, H. (2008).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Geneva: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 UNESCO: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Villegas-Reimers, E. (2003).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UNESC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Wenger, E. (2006).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 Brief Introduc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ewenger.com/theory/
 
Wenger, 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nger, E., McDermott, R., & Snyder, W.M. (2002). A Guide to Managing Knowledge: 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網址
教師及校長專業發展委員會(舊稱「師訓與師資諮詢委員會」)
 
教師專業能力理念架構
 
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
http://www.ate.gov.hk
 
教育局:視學周年報告
 
新任教師專業發展-入職啟導工具
 
教育局:教師培訓
 
資優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新架構
http://resources.edb.gov.hk/gifted/PD/index_c.html
 
教育局:小學教育 - 協作研究發展(種籽)計畫
 
教育局:小學校本課程發展
 
教育局:校本專業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