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列印此頁
目錄
 
9 各教育階段的銜接
 
本章是《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的其中一章,內容如下:
9.1 背景
9.2 本章目的
9.3 銜接的重要性
9.4 全面協作模式
9.5 協助學生適應不同階段銜接的行動建議
  9.5.1 從幼稚園升讀小一的行動方案
  9.5.2 小學採取的行動方案
  9.5.3 小六生升讀中一的行動方案
9.6 加強家校合作
參考文獻
 
 
9.1 背景
 
「幼小」及「中小」銜接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最為關注的課題之一。幼稚園、小學與中學是不同的教育階段,三者的學習模式和學習環境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所以,在進入新的學習環境初期,學生可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適應困難。綜合十年課改所見,大部分學校都參考教育局的指引,推行不同類型的銜接活動,包括互訪、觀課、舉辦新生適應課程等,並調適課程及教學策略,以加強不同教育階段的銜接,務求協助學生更順利地由幼稚園過渡到小學,以及由小學過渡到中學。
 
 
9.2 本章目的
 
* 向學校建議如何強化校本的全面協作模式,以助學生適應不同階段的銜接
* 提出可進一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從幼稚園升讀小學及小六升讀中一兩個教育階段的方法
* 向學校建議如何借助家長的角色以助學生盡快融入新的學習環境
 
 
9.3 銜接的重要性
 
* 學生由幼稚園升讀小一及由小六升讀中一時,都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小心處理這段過渡期,有助背景各異、學習和成長需要不同的學生,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幫助他們在新的階段、新的環境中,更加自信而積極地學習。
* 有效的「銜接」工作有助培養學生正面的學習態度和習慣,並為他們在新階段的學習打穩基礎,提升獨立學習的能力,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9.4 全面協作模式
 
* 一個在小學課程領導統籌策畫下,並由全體教職員(包括任教初小年級的教師和學生輔導主任)及學生(包括「大姊姊和大哥哥計畫」中的高年級學生)共同參與的全面協作模式,比單靠班主任進行更有效,更能全面而聚焦地支援學生。
* 學校必須聆聽學生的心聲,並幫助家長了解學生在情緒及心理上的反應,安排措施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成長發展和學習需要,以及家長擔當的角色。
* 制定學校政策,透過整體規畫,讓小一新生及六年級學生都可以順利適應新的教育階段。重點包括:
  * 藉着小學課程領導的帶領,成立工作小組,持續地規畫不同學習階段課程的縱向發展,以照顧學生在各階段的成長發展和適應新環境的需要,更有效地理順及協調銜接的工作。
  * 規畫階段性的教學策略,以能更適切地照顧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成長發展和學習需要,保持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發展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特別是自我管理能力及協作能力;同時規畫相應的評估政策,以全面配合學生不同的學習經驗,回饋學與教。
  * 培訓一群高年級學生,協助新生適應新的校園生活。
  * 鼓勵家校合作,建立夥伴關係和有效的溝通渠道,例如,邀請家長分享他們的心得或表達意見,使學生無論在學校或家中,都有安全、愉快和被接納的成長環境。
  * 邀請經驗豐富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學生輔導主任或學生輔導教師籌辦活動,深化教師對學生發展的認識,加強他們的專業能量,以進一步掌握有效的銜接策略。
 
反思與行動反思與行動
* 有些學校透過艱深的升小或升中面試題目考核學生,以便篩選,引致過分緊張的家長,催谷子女,造成惡性循環,對各持分者構成不必要的壓力。你的學校有何想法?
* 你的學校怎樣推舉合適的同事或家長人選,參與各種銜接計畫和措施的推行?
* 你認為在制定政策時,可怎樣吸納學生及家長的意見?
* 你認為怎樣才可避免「幼稚園小學化」、「小學中學化」的提早施教現象?
* 你的學校如何了解學生在銜接上的學習難點?如何找到有效銜接學習的切入點?
 
 
9.5 協助學生適應不同階段銜接的行動建議
 
* 各小學應與學前機構及中學保持緊密溝通,例如,透過互訪、觀課、開放日、研討會等專業交流活動,加深了解對方的課程和教學方法,以能更好地處理學生延續學習的需要,幫助他們逐漸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接受新的挑戰。
* 學校可從下列兩方面進一步幫助學生適應新的教育階段:
  * 社交、情緒及心理的照顧
  * 已有學習經歷的理解及認知能力的銜接
 
9.5.1 從幼稚園升讀小一的行動方案
 
* 學前機構可通過以下方式,讓高班的學生在學期末段逐步認識新的學習環境和要求,為升讀小一作好準備:
  * 模擬小一的課室佈置。
  * 增加少量書寫習作,並採用不同形式的家課,例如,閱讀、資料收集及親子合作的課業。
  * 開始培養學生在手冊上記錄家課的習慣。
  * 模擬小一的常規和作息時間。
  * 安排高班學生參觀小學。
  * 為家長安排小學選校分享會,派發有關參考資料,例如,《小學概覽》(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編印)、《升學了》親子伴讀故事冊。
  * 透過遊戲或親子活動,與家長一起幫助學生學習主動認識新朋友,發展他們的社交能力。
* 學前機構與小學應保持緊密的溝通及聯繫,通過互訪、參觀、開放日、研討會等活動,促使幼稚園和小學了解對方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模式,並交流及商討其他銜接要項。
 
     
 
幼稚園與小學銜接的實例,可從教育局網站下載《幼稚園與小學的銜接》參考,網址為:
有關幼小銜接,可參見《學前教育課程指引》(2006)第6章「入學適應與幼小銜接」,網址為:
 
     
 
9.5.2 小學採取的行動方案
 
* 組織各種迎新活動,讓小一新生及家長認識學校環境,也讓學校初步了解新生,並讓新生與學校教職員建立和諧的關係。活動重點可包括:
  * 給小一新生介紹學校的抱負、辦學宗旨、校訓和歷史(例如,派發單張和資料冊)。
  * 利用遊戲等方式,讓學生認識班主任、各科教師、學生輔導主任、學生輔導教師等。
  * 由高年級同學分享經驗,幫助新生了解小學的校園生活。
  * 向新生介紹課程、學習與教學方式(例如,播放課堂學習的光碟)。
  * 介紹學校為新生提供的活動和支援(例如,帶領新生參觀學校圖書館和特別室等)。
  * 讓學生認識學校作息的常規和校規(例如,透過提問和討論)。
* 持續的關懷照顧,讓小一新生在社交、情緒及心理上,都能更好地適應。要點包括:
  * 增強教師對兒童,特別是幼稚園階段的成長發展和學習方式的認識。
  * 營造溫馨和富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以滿足學生情感上的需要,加強他們的歸屬感,例如,舉辦「校園123」活動、生日會、慶祝會等。
  * 每天安排一節班主任課或一段會面時間,例如,設立「說心聲」時段,讓小一的班主任可撥出較多時間與本班學生相處,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情緒和其他方面的需要,適時提供協助,從而增強學生的安全感。
  * 善用朋輩資源,協助小一學生盡快融入學校生活,減少他們因環境改變而引起的困惑和不安情緒,例如,推行「小老師」同學互助計畫及大哥哥大姐姐「關愛服務」輔導計畫。
* 教學上採取各項措施,進行適切的課程規畫及調適,以配合小一新生在幼稚園階段的學習模式、已有經歷及認知能力,有效照顧他們在學習上的適應需要,從而讓學與教方面的銜接順暢漸進。重點包括:
  * 幼稚園課程並沒有清晰的學科界限,學生習慣以綜合課程模式設計的學習活動,因此,小一宜靈活編排時間表,以便進行單元或主題式的探究學習活動,延續學生在幼稚園階段已引發的好奇心。
  * 通過課程的整體規畫,着重協助小一學生培養自我管理能力、自律能力及協作能力,以便逐漸適應較主動及獨立的小學階段學習模式。
  * 耐心指導小一學生寫字,給予清晰的指示和具體的要求,學生的坐姿和執筆姿勢要端正;因應學生的不同需要,教師應給予足夠時間書寫,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信心。
 
示例示例
每天抄寫家課冊,是小一新生升讀小學後要適應的學習常規。妥善抄寫家課冊,除了能讓幫助學生處理家課外,還可以培養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建立自信。
某小學制定了以下措施,以幫助小一新生自行負起責任,妥善抄寫家課冊:
* 在開學首兩個月,為小一學生設計一本「大家課冊」,在版面設計上增加行距及書寫空間,讓書寫能力仍在發展階段的小一學生易於完成抄寫,在建立自信之餘,也能逐步適應。
* 於班主任課教導學生自行抄寫家課冊的方法,例如,指導學生於老師在黑板上填寫家課項目時,要隨即抄寫;或在放學前點算是否已寫上所有項目。這樣,除了可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也可提升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
 
  * 配合學生的多樣性,課程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材料要多樣化,並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以保持學生的專注力及興趣,提高學習成效。
  * 大部分學生在幼稚園階段已接觸或學習英語,學校宜策畫及推行一個適切及多元化的小學英國語文課程,例如,創造輕鬆和豐富的語言環境,誘發小一新生的學習動機,並考慮他們的已有知識,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由不同的切入點起步,有系統地學習英語,打好基礎。
  * 語文學習方面,包括中國語文、普通話及英國語文,宜多利用遊戲、唱遊、童謠、故事及角色扮演,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盡量少用默書、測驗和考試等紙筆評估的模式。
  * 評估的目的是促進學習,不是為學生排名列次或作比較。評估的方式應多元化,以展示學生的學習進度,並提供適切和正面的回饋,讓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態度等方面都能取得進步。成年人的讚賞,有助幼兒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因此,應提供適當的回饋、表揚、獎勵,或展示學生習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有關幼稚園與小學各項銜接措施建議,可從教育局網站下載《幼小銜接多面睇》小冊子參考,網址為:
 
     
 
示例示例
某小學制定一系列措施,就幼小銜接作全面規畫,以照顧小一新生多方面的需要。
 
開學初期,學校舉行小一適應活動,例子如下:
目的 活動/措施 內容
認識校園環境 學校123 由高年級學生擔任服務大使,帶領小一同學遊覽校園,當中包括參觀圖書館及特別室等,讓新生進一步認識校園。
認識學校生活 我的學校 透過派發單張、播放課堂學習光碟、小組討論及問答遊戲,讓小一學生認識小學的校園生活、學習模式、新老師和新同學。
了解新生的需要 談心時段及午後小聚 安排時間讓班主任及科任老師與小一學生輕鬆傾談;並安排高年級學生擔任關懷大使,於午膳後與小一同學交談,以了解他們的需要及提供協助。
照顧情感上的需要 小一慶祝會 為小一新生安排慶祝活動,與他們總結開學首月的經驗,表揚他們的努力,提升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日常教學方面,學校採取適當的措施協助小一新生適應不同的學習模式,例子如下:
目的 活動/措施 內容
誘發學習動機及興趣,讓學生在獲取學科知識的同時,也能照顧適應上的需要 主題教學「認識新朋友」 綜合不同科目的學習內容,設計富趣味性及生活化的主題式學習活動,例如,於中文科的單元「快樂校園」,學生透過閱讀及語文學習,領略結識新朋友的樂趣;於英文及普通話科,透過唱遊、故事及角色扮演等,學習如何與新朋友互相介紹及問好;於常識科,學習與人相處的禮儀。
照顧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 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及課業 教師在共同備課時,着意為小一學生安排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如小組遊戲、探究活動、填色拼貼、唱遊律動等;在設計課業時,也為不同能力的學生作調適,以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讓學生逐步適應評估模式 趣味默寫遊戲 因應大部分小一新生都沒有默書的經驗,學校在小一學年初段不設默書,在適應期後設計趣味默寫工作紙,透過文字遊戲及填充,代替整篇默寫。
 
另外,學校持續照顧小一新生在適應上的需要,恆常推行的活動例子如下:
目的 活動/措施 內容
了解新生需要,提升師生關係 「說心聲」時段 安排班主任課,讓班主任與小一學生輕鬆地溝通,了解學生的適應情況。
培養自我管理能力 午間關愛服務 高年級學生於午膳時段教導小一新生自行整理餐具,並於午膳後指導他們自行抄寫家課冊,以幫助小一同學建立自我管理能力。
促進家校溝通 家長通訊及家長會 學校利用網頁、通告、家長小冊子及家長會等,定期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子女在學校的學習及適應情況。
 
反思與行動反思與行動
* 因應小一新生社交、情緒及心理需要,你的學校採取什麼的措施?
* 你認為怎樣才能進一步關顧小一學生的安全感、歸屬感及自信心?
* 你的學校如何因應小一學生的能力、需要及特性,調適學與教及評估的策略?
 
9.5.3 小六生升讀中一的行動方案
 
針對小六學生對升讀中學的各種顧慮,以及兩個教育階段的縱向課程發展,學校宜在下列兩方面加以規畫:
 
社交、情緒及心理的照顧
因應中一學生會遇到的問題及需要,及早為小六學生安排適切的銜接措施,協助他們積極適應中學生活,使能以正確的方式及態度盡快投入新生活,為以後的愉快學習和校園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重點包括:
* 與中學保持緊密的聯繫及溝通,通過參觀、開放日、體驗日等活動,讓小六學生多了解中學的學習生活情況,減輕對升讀中學的憂慮。
* 善用校友會的資源和網絡,通過邀請校友與高年級學生分享中學生活經驗,讓學生提早了解中學的校園生活情況;同時又可以聯繫畢業校友,為升讀同一中學的學弟學妹就學習及適應校園生活方面提供個別協助。
* 鼓勵小六學生積極參與將就讀中學的迎新活動,盡快投入新生活。一些研究顯示,若在新學期開始前舉辦迎新活動,學生的紀律問題會較少,師生間的關係也會較為融洽。
* 鼓勵家長留意子女的轉變與需要,主動與學校溝通,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並在有需要時提供協助,讓子女順利過渡適應期。
 
示例示例
某小學舉辦了小六升中適應活動,為小六學生作升中準備,以照顧學生適應上的需要:
目的 活動 內容
讓小六學生認識及體會中學學習生活 中學生活體驗日 安排小六學生到中學探訪,透過與中學生交談,了解中學生活的情況;並安排學生參與由中學生帶領的交流活動,如新聞分析及閱讀分享等。
減輕小六學生對升中的顧慮 校友分享會 邀請校友回校與小六學生分享中學生活經驗,包括各中學的特色、中學與小學學習方式的異同、所遇到的挑戰及體會等。分享會設答問時間,除了讓小六學生就他們感興趣的問題提問外,也讓老師了解學生的關注點或顧慮,以適時跟進及提供協助。
促進家校合作,幫助家長協助子女適應升中生活 小六家長會 學校於學年初為小六學生家長辦家長會,除了向家長講解選校程序,更重要是透過講座及邀請舊生家長分享經驗,提升家長對子女升中適應的關注。
 
* 與其他專業人士,例如教育心理學家協作,共同舉辦生活教育活動,加強小六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培養責任感,並促進他們的群性發展,以提升學生自信心及自尊感。
 
反思與行動反思與行動
你的學校的升中輔導,怎樣兼顧六年級學生在升讀中學會面對的社交、情緒與心理方面的需要?
 
課程銜接方面
中學課程建基於小學的學習成果,課程內容與小學一脈相承,向深度與廣度延展。在小學階段,學校需提供均衡的課程,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打穩根基,以順利進入中學階段。中小課程銜接重點包括:
* 小學各科目可因應學生需要及其本科特色,制定適當的銜接策略。就常識科而言,它結合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與科技教育三個學習領域所涉及的知識、能力、價值觀和態度,在初中,學校會以不同的科目組合編排這些學習領域的課程,小學教師可以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作銜接點,為學生適應初中課程、高中通識教育科、以及高中一些選修科目的學習作好準備,例如,因應學生的能力,訂定各年級的共通能力學習目標,並透過常識科的學習活動,循序漸進地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
 
     
 
有關常識科與中學課程的關係,可從教育局網站下載《小學常識科家長指南》參考,網址為:
 
     
* 為學生提供廣闊而均衡的課程,打穩學習根基,以便更好地適應中學生活,例如,發展學生兩文三語及數理能力基礎;加強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及探究精神;着重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等
 
示例常識科示例
高小教師可透過常識科或跨科組協作,在課程內加強處理資訊的學習元素,要求學生在選取合適的資料時能提出充分的理據,以加強培養學生篩選資料、處理資料及歸納重點的技巧和能力,從中發展獨立學習的能力。
以高小常識科跨科組協作「民生多艱!何以救之?」的學習計畫為例,要求學生選擇一個目前或曾經陷於天災危機的國家,從圖書、地圖集找出這國的氣候、地理資料,又從報章、電視及互聯網等途徑,搜集與此國災難相關的報道,探討其危困的成因是否純屬天災。然後,運用角色代入,以該國的一位政府專員角度,考慮其他地區在處理相近天災危機的有效做法後,以書面向國家當局提出防災計畫建議。
上述學習旨在引導學生從多方面認識當前的天災危機問題,除了培養學生關愛、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亦可提升學生的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
具體的學習活動包括:閱讀、資料搜集、數據分析、重點歸納、成果發布、反思所學等。透過常識科與圖書館、中國語文、數學等科組協作,既能建立科組間的學習關聯,亦可延伸學生的學習空間,達至打穩學生學習根基,加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 小學課程領導可在整體課程規畫的平台上,加強中、小學各科課程的縱向聯繫,在學校政策和課程設計上作出適當的配合,為學生提供連貫的學習經歷。因應各科學習重點及縱向發展目標,學校可參考教育局種籽計畫的經驗,制定校本的課程銜接措施,讓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及常識科教師一同關注,有系統地幫助學生適應中學各學習領域的學習。
 
     
 
「種籽」計畫中八所中、小學在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及常識四科所取得的經驗及所制定的校本課程銜接措施,可從教育局網站下載《中小學課程銜接》單張參考,網址為:
 
     
* 學生升中後會有更多機會以英語作為學習語言,學校需營造有利英語學習的環境,例如,設立英語日、英語好書推介週,鞏固學生的英語基礎能力,為升中打下穩固的基礎。
* 加強與中學教師的溝通,透過面談、互相觀課、評課、共同備課等方式,就學生的學習生活交換心得,共同策畫有效的學與教策略,例如,加強自學策略的訓練、鼓勵學生預習和寫筆記等。
 
反思與行動反思與行動
* 你的學校怎樣規畫「中小」課程銜接?
* 教育局「種籽」計畫參與學校在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及常識四個學科中取得的經驗,哪些對你的學校最有啟發性?
 
 
9.6 加強家校合作
 
在兒童接受教育及群性化的過程中,家庭和學校共同擔當着培育兒童的重要角色。家校建立夥伴的關係,保持緊密的溝通和協作,有助學生適應新的教育階段。學校應鼓勵家長與子女一起面對未來的挑戰,特別是在心理和情緒上作適切的支援,更能有效地照顧子女的學習和成長需要。
 
活動建議
* 舉辦小一新生家長座談會、聚會、講座或交流活動等,讓家長進一步了解學校,從而協助子女適應新環境。
* 鼓勵小一新生家長參與家長支援小組。
* 成立家長教師會協作小組。
* 邀請專業人士,如幼兒教育工作者、輔導主任或老師,向家長講解學生在不同教育階段的心理及生理發展。
* 協助家長解決子女面對升讀小學或準備升讀中一的壓力和憂慮,並鼓勵他們在有需要時向專業人士尋求適切的支援服務,例如學校的輔導主任或老師、社工或專職醫療人員。
* 家校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為學生順利升讀小一或準備升讀中一共同努力。
 
給家長的提示
* 建議家長讓子女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和獨立自主,使他們能夠透過探索新環境,從經驗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有助他們建立面對環境改變的信心,為未來發展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並為終身學習作好準備。
* 家長對子女的要求和實際的期望必須合理、實際,要給予他們適當和足夠的發展空間。
* 家長要關注和認識兒童的成長發展特徵,幫助他們在新的教育階段按部就班地適應轉變,不必把子女的成就和別人比較或過分催谷,以防揠苗助長。
* 家長要幫助子女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學習策略,例如,預習和做筆記。
* 鼓勵家長與子女互相分享感受,加強溝通。
* 引導家長關注子女在共通能力的培養,特別是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以面對新的教育階段的挑戰。
 
以下資料能讓家長更了解自己在協助子女適應新的教育階段上所擔當的角色。
* 《學前教育課程指引-家長版》小冊子-幫助家長認識幼兒教育的重點,以配合學校培育子女及適應小一。可從以下網址下載:
* 親子伴讀故事-《升學了》-幫助家長透過親子閱讀的方式,為子女在心理和情緒方面作適切的支援,加強溝通,一起面對未來的挑戰。可從以下網址下載:
* 《升中有妙法-如何提升子女的學習表現?》-為家長提供幫助子女適應中學課程的建議。可從以下網址下載:
* 《小學常識科家長指南》-讓家長了解常識科和中學課程的關係。可從以下網址下載:
 
銜接的迷思 銜接的迷思
* 在升小一及升中一前提早教授艱深的課程內容,為學生超前準備是否能確保他們「贏在起跑線上」?
  bullet_style5_2 有效的銜接措施能在學習以外,強調多方面的關顧,包括學生社交、情緒及身心的健康成長,以協助學生適應新階段的學習及新環境的挑戰。
  bullet_style5_2 學校為學生在課程內容方面超前準備,有違循序漸進和全面均衡的課程發展方向。再者,過早令學生感到學習的太大壓力,只會扼殺他們對學習的興趣,造成揠苗助長的傾向,得不償失。
  bullet_style5_2 各小學應與學前機構及中學保持緊密溝通,加深了解對方的課程和教學方法,以能更好地處理學生延續學習的需要,幫助他們培養求知慾,發揮潛能,建立自尊和自信,為終身學習奠立良好的基礎。
* 為幫助學生/子女提升競爭力,學校及家長有系統地規畫學生/子女的學習活動,務求學生/子女能充分善用時間。這種做法是否能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有效銜接中一的學習生活?
  bullet_style5_2 要幫助學生/子女適應中學課程,除了加強學生/子女學會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積極及自發自主的學習態度和生活習慣。
  bullet_style5_2 要培育學生正面的態度及習慣,並持續發展獨立學習能力,學校及家長需要互相配合,逐步減少給予學生/子女的指示,對堂課/家課作出適時回饋,盡量讓他們嘗試獨力探索、求真、解難,自行找出答案並學會反思自己的學習成果,以發展他們的獨立學習和思考能力。
  bullet_style5_2 我們鼓勵學校和家長適度地讓學生/子女具備生活中「留白」的空間,讓他們作自主的安排,以助發展多元潛能;相反,若過量地規畫學生/子女的學習活動,甚至「為學生/子女填塞所有時間以作學習」的取態,正窒礙他們的獨立自主能力的發展;而過多的學習和活動亦會減少學生/子女的休息和遊戲時間,不利於他們培養個人興趣及發揮無限潛能。
* 在小學常識科操練艱深的時事課題是否能増強學生升中時學習通識教育科的能力?
  bullet_style5_2 小學常識科是為六至十二歲兒童而設的基礎課程,涉及三個學習領域,包括「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學教育」及「科技教育」。我們建議學校以多元化的教學取向,幫助學生建構相關的知識、發展共通能力及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教師可利用不同資料,包括傳播媒體材料,連繫課程的學習目標和重點,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逐步認識自我、群體、社會和世界,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因此,時事課題的引入,重點並非在資料的灌輸;而是透過相關材料,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參與,激發思考及培養關注時事的習慣等。就活動設計、推行、評估,以至遣詞用字,學校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和生活體驗,並配合相關學習目標和內容,選取適切的教學材料;反之,過分艱深的取材容易造成反效果,扼殺學習興趣之餘,亦加重了學生和家長不必要的壓力。
  bullet_style5_2 再者,我們認為教師在常識科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就一些爭議性的時事議題進行多角度討論,有助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如溝通、協作、分析等,銜接他們在初中和高中時不同學科的學習需要;惟學校不宜過分強調時事課題的運用,能達致大大增強學生將來學習通識教育科的能力。概括來說,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和過程,必須配合學生的能力和程度,以循序漸進方式為學生建立基礎。
 
 
參考文獻
所列參考資料非遍舉無遺,以下只列出部分,供讀者參考。
書刊
教育局(1999)。教育局通告第4/1999號《幼稚園應做和不應做的事項提要》。 取自
 
教育署(2001)。幫助小一學生適應新的學校生活。 取自
 
趙李婉儀、黎慧怡(2002)。優質學校改進系列:我們可為中一同學做甚麼?-中一適應課程設計理念。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
 
課程發展處(2007)。學前教育課程指引-家長版。香港:教育局。取自
 
課程發展處(2009)。小學常識科家長指南。香港:教育局。取自
 
課程發展處(2010)。中小學課程銜接。香港:教育局。取自
 
課程發展處(2010)。幼小銜接多面睇。香港:教育局。 取自
 
課程發展處(2011)。升學了。香港:教育局。取自
 
課程發展處(2013)。升中有妙法-如何提升子女的學習表現?。香港:教育局。取自
 
課程發展議會(2001)。學校課程發展示例。香港:教育局。取自
 
課程發展議會(2001)。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香港:教育局。取自
 
課程發展議會(2006)。學前教育課程指引。香港:教育局。取自
 
Boekaerts, M. (2002). Educational Practices Series 10: Motivation to Learn. Brussels, Belgium: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ibe.unesco.org/fileadmin/user_upload/archive/publications/EducationalPracticesSeriesPdf/prac10e.pdf
 
Chan, W.L. (2010).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as Experienced by Teachers,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Hong Kong.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Vol. 180, No.7, 973-993.
 
Ebbeck, M., Yim, Bonnie H.Y., & Lee, Maria L.W. (2010). Belonging, Bbeing, and Becoming: Challenges for Children in Transition. Diaspora, Indigenous, and Minority Education, Vol. 4,103-117.
 
Elias, M. J. (2003). Educational Practices Series 11: Academic and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Brussels, Belgium: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ibe.unesco.org/fileadmin/user_upload/archive/publications/EducationalPracticesSeriesPdf/prac11e.pdf
 
Galton, M.,Gary, J. and Rudduck, J. (1999). Research Report on the Impact of School Transitions and Transfers on Pupil Progress and Attainment. Norwich: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Redding, S. (2000). Educational Practices Series 2:Parents and Learning. Brussels, Belgium: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ibe.unesco.org/fileadmin/user_upload/archive/publications/EducationalPracticesSeriesPdf/prac02e.pdf
 
Topping, K. (2000). Educational Practices Series 5: Tutoring. Brussels, Belgium: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ibe.unesco.org/fileadmin/user_upload/archive/publications/EducationalPracticesSeriesPdf/prac05e.pdf
 
Vosniadou, S. (2001). Educational Practices Series 7: How Children Learn. Brussels, Belgium: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ibe.unesco.org/fileadmin/user_upload/archive/publications/EducationalPracticesSeriesPdf/prac07e.pdf
 
Wong, N.C. (2003). A Study of Children’s Difficulties in Transition to School in Hong Kong.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Vol.173(1), 83-96.
 
網址
幼稚園與小學的銜接
 
學前教育課程指引(2006)
 
幼小銜接多面睇
 
小學常識科家長指南
 
中小學課程銜接
 
學前教育課程指引-家長小冊子
 
親子伴讀故事-《升學了》
 
升中有妙法-如何提升子女的學習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