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列印此頁
目錄
 
6 全方位學習
 
本章是《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的其中一章,內容如下:
6.1 背景
6.2 本章目的
6.3 全方位學習目的和意義︰與課程的關係
6.4 從全方位學習到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6.5 學校整體課程的全方位學習行動方案
  6.5.1 全方位學習在學校課程不同學習階段的重點
  6.5.2 全方位學習與各學習領域的課堂學習以及五種基要學習經歷相輔相成
  6.5.3 優質的反思︰轉化經歷為學習的關鍵
  6.5.4 全方位學習機會的主要問題和考慮因素
6.6 全方位學習的注意事項
參考文獻
 
 
6.1 背景
 
全方位學習是把學習空間從課室拓展到其他環境的策略。透過教師靈活地利用多樣化的環境和社區資源,配合時、地、人各方面所組成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獲得一般在課堂上難以體會的經驗。過去十年,學校已依據2002年推出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推行全方位學習,並將全方位學習策略融入各學習領域的學與教中,以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6.2 本章目的
 
* 釐定全方位學習與課程的關係
* 指出如何在學校課程中推行全方位學習,從而協助學生達至全人發展
* 指出學校在策畫全方位學習行動方案時,應採用的反思策略、原則和注意事項
 
 
6.3 全方位學習目的和意義︰與課程的關係
 
全方位學習強調要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這些切身體驗能令學生更有效地掌握一些單靠課堂學習難以達到的學習目標,例如,培養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培育為社會及人類謀福祉的正面態度,這些都需要學生經常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和情境。全方位學習並能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從實際體驗中反思學習,這有助學生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實現全人發展的目標和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
 
此外,全方位學習強調課程本身需要由以往只重視傳授知識,推展到豐富學生的經歷,它緊連課程,並且貫穿各學習領域,在課程發展上扮演着「延伸」、「擴闊」及「促進」的功能:
* 延伸功能:一些連繫着各學習領域的學習機會,例如參觀博物館及地理考察等,能深化學生對某些領域在知識、技能和態度上的認知。
* 擴闊功能:在學習領域以外所連繫的其他知識和生活經驗,例如學校舉行的聯課活動、興趣班、社會服務等,除了有助發掘學生的多元潛能,亦擴闊學生的視野。
* 促進功能:大多數全方位學習活動都能培育學生的生活及學習技能,促進學生的課堂學習。此外,更有專為訓練學生共通能力而設的全方位學習活動,例如領袖訓練營、團隊精神課程等,其目的也在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 會否與學校或科組的成員討論,看看他們是否同意全方位學習的重要性?
* 你的學校會定期檢視有關全方位學習的學校政策,包括帶領學生反思的策略嗎?例如,會檢視它在學校課程中的角色嗎?
* 你的學校具備甚麼有利條件,為學生創造全方位學習的機會,從而延伸、擴闊和促進學生的學習?
 
 
6.4 從全方位學習到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透過全方位的學習機會,學生應可獲取下列五種基要的學習經歷,以促進全人發展:
* 德育及公民教育
* 智能發展(多是通過各學習領域的課堂學習)
* 社會服務
* 體藝發展
* 與工作有關的經驗
 
圖6.1顯示學校可利用校外的不同情境推行全方位學習,以豐富學生五種基要的學習經歷,而各機構亦可提供相關的學習機會。
 
圖6.1 全方位學習的不同情境
圖6.1 全方位學習的不同情境
 
 
 
6.5 學校整體課程的全方位學習行動方案
 
學校在整體課程中設計全方位學習時,最重要是衡量各學習領域或跨學習領域中,有哪些學習目標、目的及重點,通過配合客觀條件的課外學習活動,讓學生學得更好。學校應制定策略,確保學生能夠參與饒富意義而又配合學校教育目標的學習經歷。
 
學校可透過不同模式,把全方位學習滲入學生的學習經歷中。推行模式可歸納為以下六種︰
* 課程整合模式
* 事件為本模式
* 課節為本模式
* 全校主題式模式
* 專題項目為本模式
* 聯課活動為本模式
 
示例示例
示例一︰課程整合模式
某小學每年都會利用課程整合模式,安排為期兩星期的「跨學科雙週」,以推動全方位學習。學校以課程內容作為「跨學科雙週」的主題來連繫各科,例如,某次的「跨學科雙週」學習主題為「全心全意,各盡所能」,以常識科為骨幹,延伸至其他科目。學生透過跨學科學習進行參觀、搜集資料、小組討論、反思活動和匯報,不單拓闊了學習空間,增強學習動機和興趣,還深化了終身學習的能力。
示例二︰事件為本模式
某小學採用事件為本模式推行全方位學習。學校會在每年校曆表中,安排三至四天全方位學習日時段,嘗試透過不同的學習模式,如宿營、博物館參觀、校內英語日營、探究學習、推動閱讀等,在各級舉行不同學習活動,藉以打破傳統課堂學習的限制,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讓他們展示創意,增強協作能力,使群性發展得到培育。
示例三︰課節為本模式
某小學利用課節為本模式推行全方位學習。學校規定在每個星期五下午進行「多元智能課程」,安排全校學生參加,其目的是希望在課堂學習以外,為學生開拓學習空間,以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發展不同的智能,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和興趣,從而促進全人發展。
示例四︰全校主題式模式
某小學以全校主題式模式推行全方位學習。學校以環境教育作為中心,透過有系統的架構規畫,包括對學校環境管理系統、可持續發展教育課程、學校活動及專題研習四方面的規畫,發展成為一所綠色小學;而環境教育這個主題,則主導了該校全方位學習的發展。
示例五︰專題項目為本模式
某小學起初在小三和小四推行專題研習,及後推至全校各級。學校透過推行專題研習,讓學生能夠以既定範圍為研習主題,藉着研習的過程,掌握專題研習的方法,同時建立自我管理能力、協作能力及溝通能力等。
示例六︰聯課活動為本模式
某小學以聯課活動為本模式推行全方位學習,目的是為學生開拓課堂以外的學習空間。學校透過各種活動培養學生在五育方面的發展,啟發思考,建立正面的態度和價值觀,以達至全人教育的目的。
 
6.5.1 全方位學習在學校課程不同學習階段的重點
 
一般而言,隨着學生的學科知識日益豐富,社會接觸面日益增廣,全方位學習的情境也須拓闊,以提供學生更多樣化的學習機會。第一學習階段和第二學習階段的全方位學習重點簡列如下:
第一學習階段(小一至小三)
* 為了促進學生對真實生活情況的了解,並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學校應以全方位學習,補足中國語文教育、英國語文教育、數學教育、藝術教育等學習領域,以及小學常識科的課堂學習。
* 在安全的環境下,為學生提供體藝發展的機會,以及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生活經驗。
* 以社區作起點,培養學生個人對社區的強烈責任感和歸屬感。
* 在這個學習階段的學生年紀尚幼,與工作相關的學習經驗宜透過課堂或校內活動獲得,例如,常識科中有關家人的課題,可滲入了解家人的工作情況等,以提升學生對與工作有關經驗的認知,以便銜接第二學習階段。學校不宜安排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獲取與工作有關的經驗。
 
第二學習階段(小四至小六)
* 除了利用全方位學習活動補足各學習領域和小學常識科的課堂學習外,也可以全方位學習活動拓展其他學習經歷,例如,把社會服務推展到校園以外、鄰近社區、甚至香港以外的地區。
* 為滿足學生的興趣和期望,可讓他們逐步認識工作世界與個人素質和技能的關係,例如,要求有責任感、解難能力等,從而引導學生反思,加強他們對工作世界的基本認識,協助他們漸漸建立對工作世界的正確觀念。這有助學生於第三和第四學習階段建立多元及靈活的前路觀。
* 可盡量利用社區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學習機會,例如,不同的政府部門、非政府機構、制服團體或熱心教育的僱主,都可成為合作的夥伴。
 
示例示例
示例一
某小學為了加強學生對工作世界的認識,邀請正在工作的舊生、家長,以及在不同崗位工作的人士,為第二學習階段的學生舉行講座。講座前,教師引導學生發掘身邊常見的工作崗位,並分享對工作的認識和了解其意義,以及解答或討論一些常見的「誤解」,例如,從電視劇中獲得對某些工作崗位片面或扭曲的資訊,誤以為工作上的成功只繫於學歷的高低。於講座後,教師按講者的分享,與學生進行綜合解說。
示例二
某小學在五年級的常識科加重了「與工作有關的經驗」元素,進行「救急扶危」的主題式學習,以連繫其他科目;更與訓導組合作,訓練及組織「安全大使」,以加強學生校內的安全意識;此外,亦讓每位學生選擇他們喜歡參觀的紀律部隊,使學生能觀察紀律部隊的值勤實況;與此同時,邀請紀律部隊到校分享他們的工作經驗。學生在一連串不同的創新學習過程中,獲得了預期的學習成果。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 檢視學校去年在課程發展的重點,在新學年,你的學校或科組可如何在以下範圍進一步推行全方位學習?
  - 各學習領域及跨學習領域
  - 四個關鍵項目(德育及公民教育、從閱讀中學習、專題研習、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
* 你的學校在推動全方位學習上,有哪些優勢?學校可如何運用這些優勢?
 
     
 
學校組織全方位學習活動時,可參考「教育局:全方位學習活動資料庫」網頁,網址為:
http://www.edb.gov.hk/cd/lwl/databank/
 
     
 
6.5.2 全方位學習與各學習領域的課堂學習以及五種基要學習經歷相輔相成
 
反思與行動反思與行動
* 找出哪些課堂的學與教活動,安排在課堂以外進行,可使學生學得更有效。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Education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數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參閱      
科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體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 在學習領域中,確定可透過全方位學習活動的輔助而達到的其他學習目標、重點或範圍(第一和第二學習階段)。
 
全方位學習與各學習領域的課堂學習相輔相成。教師普遍能運用專業判斷,將一些課堂的學與教活動,安排在課堂以外進行,使學生學得更有效。在學習領域中,學校可定期檢視,以確定透過全方位學習活動的輔助,而達到的其他學習目標、重點或範圍。這些其他學習目標、重點或範圍與以下五種基要的學習經歷息息相關。
 
德育及公民教育
全方位學習強調在課室以外的真實情境中學習,這對促進德育及公民教育更有效益。學校和其他相關機構在促使學生達至個人和群性發展的目標方面(知識、能力、價值觀和態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 根據你的學校以往舉辦德育及公民教育活動的經驗,例如活動的成效、學生的學習動機,哪些全方位學習活動最能達到學校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目標?
* 這些活動應如何配合全年的計畫?
 
社會服務
通過社會服務,可培養學生對不同社會階層人士的同理心、關注和尊重,從而發展德育及公民教育中的價值觀和態度。而藉着接觸不同界別,學生會對某些社會服務產生興趣,或發展成日後的專長,進而投身其中,改善這些服務,例如醫療、旅遊業、房屋、社會福利等。因此,這往往是培育未來社會領袖的苗圃。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 你的學校曾經為學生提供甚麼社會服務經驗?哪些方面應避免或作出改善?
* 你的學校希望學生通過社會服務達到哪些特定的學習目標?
* 你的學校還可組織或利用哪些社會服務,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以達到特定的學習目標?
* 除了社會服務,還有哪些合適的活動,也能達到該特定的學習目標?
* 這些活動能否達成社會服務的其他目標?如何整合學習過程或活動,以達到多個目標?
* 如何確保每個學生在離校前,都能為社會或他人服務而有所得益?
 
體藝發展的經歷
學校應發掘和重視課堂以外及校外的學習機會,以輔助學生在體育和藝術教育方面的學習,以及加強學生共通能力的建立,例如自我管理能力和協作能力等。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 你的學校有沒有讓每個學生都獲得體藝發展的經歷,並從中獲益?學習過程的成效如何?
* 你的學校如何引導家長反思以下的問題,包括:透過體藝發展建立子女的共通能力,是否比單純訓練學生的技巧重要?家長有否考慮子女的意願、興趣和主動學習等重要因素呢?子女是否有足夠的空間發展其他個人興趣?
* 在資源限制或個人態度的影響下,你的學校可以用甚麼方法提供更多與體藝發展相關的學習機會,去幫助學生認識這些活動對學習的重要性?
 
與工作有關的經驗
與工作有關的經驗,可讓學生獲得對工作世界的認知。這些活動強調誠信、承擔精神、責任感等工作道德操守,能讓學生了解他們在未來的工作生涯中所要具備的素質。
學校可於第一及第二學習階段逐步推行與工作有關的經驗,從學生經常接觸的工作崗位開始,漸漸增加他們對工作世界和相關個人素質要求的認知,以使他們更了解工作所要具備的素質,為第三和第四學習階段的生涯規畫打好基礎,使學生升讀初中及高中的時候,能逐漸擴闊與工作有關的接觸面。部分與工作有關的經驗是與學習領域有關連的,例如科技教育學習領域,校內相關主任可協助統籌有關活動,讓學生為未來的事業發展作好準備。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 你的學校在推行與工作有關的經驗方面,有哪些優勢?
* 面對資源及其他的限制,你可怎樣向學生提供更多與工作有關的學習機會?
 
6.5.3 優質的反思︰轉化經歷為學習的關鍵
 
反思可深化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學生要從經歷中有效地學習,需要充足的空間和支援,可就以下三個範疇進行反思:
* 聯繫以往相關的學習經歷,讓學習更有意義。例如:「我學會了甚麼?」「我為甚麼學習這些事物?」
* 擴闊知識。例如:「我怎樣才能學到更多這方面的知識?」
* 檢視及重整已有的「知識」。例如:「我以前這樣想……;現在我認為……」「為甚麼這樣學習?」
 
促進學生就全方位學習活動進行反思,須留意以下幾個方面:
* 讓學生在活動前後有充足的反思空間,例如,在活動後,預留時間讓學生進行反思,以便協助他們建立反思的習慣。
* 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以促進學生較深層的思考及培養他們的反思能力,例如,突顯活動的學習目標、對活動作綜合解說、讓學生有機會分享反思心得等。
* 在互相信任、接納,以及尊重個人感受、觀念和想法的基礎上,建立一個「促進反思」的環境,例如,尊重和鼓勵每位學生對一個經歷可以有不同的反思分享。
* 反思活動可考慮包括不同的層次,例如總結、內化和把所學應用到其他情境中。只是描述經歷的過程而沒有反思從中所學,活動經歷便失去學習的意義。
 
反思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對經歷的總結和前瞻,因此,反思未必一定要以書寫形式進行。事實上,在全方位學習的情境中,反思可以透過多種形式表達,例如,填寫工作紙、將心中所想錄音、與同儕交談、以簡報形式表達、以小組討論形式進行解說、繪畫、為特定觀眾設計短劇或集體製作宣傳錄像等。
 
示例示例
示例一
某小學為初小的學生舉行全方位學習活動,內容是有關校內服務。活動前,教師向學生解說是次活動的重點是從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學習溝通技巧和尊重他人,並引用學生的過往經驗闡述活動的目標。活動過後,教師引導學生選取三個形容詞,以形容他們對溝通技巧和尊重他人方面的體會,並鼓勵他們分享活動中的相關經歷。
示例二
某小學為小五的學生舉辦了一個全方位學習活動,是有關領導才能的歷奇訓練營。除了每節活動的解說外,教師於訓練營後會帶領學生作一次深入的反思。教師設計了一些引導問題,例如,「回想訓練營中三個最令你驚喜的經歷」、「為何這些經歷會令你感到驚喜呢?」 「思考這些經歷對你個人有甚麼意義?」 反思活動後,學生分成小組,製作簡報分享學習心得。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 你為學生提供了多少時間和支援,讓他們對全方位學習活動進行反思?
* 你會如何提升學生的反思能力?目前有甚麼有效的策略?學校的同工可如何分享這些策略?
* 你如何深化學生的反思促使他們建立反思的習慣?
 
6.5.4 全方位學習機會的主要問題和考慮因素
 
領導層面
學校的有效領導,對全方位學習的質素有很大程度的影響。學校領導應:
* 對全方位學習具備清晰的方向與目標。
* 與同工達成共識,制定全盤規畫。
* 將課堂學習及全方位學習連繫,加強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擴闊學生的選擇,開展多樣化的全方位學習活動,並採用有效的資訊策略,以鼓勵教師的投入及學生的熱心參與。
* 善用資源及夥伴關係,以推行具學習意義的全方位學習。
 
學校應為全方位學習提供一個既全面又具啟發性的檢視。可透過一些重要的問題檢視全方位學習的成效,例如:
* 我們現在怎樣推行?
* 甚麼工作做得好?
* 哪些做得不好?
* 我們應如何去改進它?
 
示例示例
示例一
某小學非常重視全方位學習與課堂學習的連繫,在小學課程領導帶領下,調適全校的課程內容,要求各科教師以全方位學習策略來延展課堂的教學,並安排各科組在教師發展日作匯報和檢視,以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
示例二
在小學課程領導的帶領下,某小學透過對學校的情境分析,讓全校同工可不同程度地參與全方位學習的工作。對於積極進取的同工,學校會透過工作會議,讓有經驗的同工夥拍新參與的同工,協助解決困難,讓新參與的同工經歷成功,建立信心;此外,小學課程領導又邀請新參與的同工出席學校交流的分享會,以增加他們對推動全方位學習活動的認識。至於其他同工,則向他們提供詳細的工作指引及為他們預備足夠的物資材料。學校亦會透過工作成果的分享,鼓勵更多同工參與全方位學習活動的籌備與策畫。
示例三
某小學重視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所得到的不同學習成果,包括知識、技能及價值觀的改變。學校透過行政會議制定政策的方向,並經全體教師在校務會議通過;詳細計畫的推行細節,則由有關的功能小組議定。學校決定增設各類獎項,包括證書、獎品、紀念品及優點獎勵等,更透過口頭讚揚、家長回饋、學生分享、刊物、資料光碟及展覽等,讓學生得到適當的嘉許,例如,在綜合表演日,學校會播放學習成果影片,讓有份參與活動的學生,以至家長、教師及參與機構,一同分享學習成果。
 
學校如需獲得更多有關學校領導的資訊,可瀏覽「校本全方位學習的統籌與檢視『自我完善配套』(試用版)」網站。這網站包含既有彈性又容易理解的架構和工具,學校可以選取整個配套或抽取有關部分作推行校本全方位學習自我檢視之用。
 
     
 
「校本全方位學習的統籌與檢視『自我完善配套』(試用版)」的網址為:
 
     
 
全方位學習經歷層面
推行優質的全方位學習經歷,可考慮活動過程的質素和學習的深度及成效。活動過程的質素,包括有關參與者對活動產生的樂趣、專注力、滿足感等。一個優質的全方位學習經歷,也應該是一個「有效學習的經歷」,例如,學生從中有反思的機會、協作機會,並學到一些技巧、建立正面的價值觀、與相關經驗連繫等。學校可透過以下反思問題,促進學生的學習︰
* 學習的深度及成效:
  * 這次全方位學習經歷是否有明確清晰的目標?
  * 這次活動有沒有安排多樣化的學習策略來照顧不同的學習模式?
  * 這次活動是否有足夠的空間鼓勵學生反思所學?
  * 這些經歷有否鼓勵及推動團隊合作以及建立互信?
  * 這次活動是否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權?
* 活動過程的質素:
  * 這次全方位學習經歷是否愉快?
  * 這次全方位學習經歷有否在獲取技能與難度挑戰上取得平衡?
 
示例示例
示例一︰自我管理能力
在某小學舉行戶外學習營前,教師授權部分負責的學生去訂定行為規範,並獲得大部分同學的認同。教師和學生均需遵守這些行為規範,藉以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示例二︰學會怎樣學習
在某小學,高小學生參與一系列環保及社會服務活動。學生不單培養了正確的價值觀,並且由學生的自我評估資料中顯示,學生甚至改變了他們的日常行為和態度,願意參與更多校外的義務工作,並對有關題目更想多了解一些,而他們對學校和社區的認知也加深了。
另外,在與環保團體合辦的一次社區清潔活動後,學生、教師及團體職員一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反思所感、所學,即時提出活動的改善建議,最後,大家更決定以市民的身份,向食物及環境衞生署反映他們所搜集的意見,提出改善社區的建議。
 
     
 
學校如需獲得更多相關資訊,可瀏覽「全方位學習經歷:優質架構」網站,網址為︰
http://cd1.edb.hkedcity.net/cd/lwl/QF/03_main_chi.html
 
     
 
表6.1總括了學校為學生策畫、舉辦及評估全方位學習活動時的主要考慮因素:
 
表6.1 規畫全方位學習的主要考慮因素
主要問題 考慮要點 備註
在課程內應計畫些甚麼?
* 各學習階段、學習領域及跨學習領域的着重點
* 要達到的學習重點
* 提供基要學習經歷的類型
* 有沒有重複的工作或不足之處
* 須協調不同的學習領域/學科
* 設計活動手冊、資料單張(供家長、教師、活動領袖使用)、工作紙
誰會參與?
* 有幫助學校的經驗和能力的人士
* 不同級別的學生
* 個別學生、小組、全班
* 教師、教學助理、其他教職員、家長、擔任督導的高年級學生、領袖或導師
* 由校外專家或專業人士擔任顧問、講者或領袖
* 與其他學校、團體、組織合作
* 教師、導師、領袖培訓
* 及早參與,效果更好
* 界定不同關鍵人物的角色
* 照顧無法享有均等機會的學生的需要
在哪裏學習?
* 在校內、學校附近、鄰近社區或其他區域?
* 室內或室外?郊野或市區?
* 香港境內或境外?
* 取得使用公共設施的許可或批准
* 所需的設施或設備
* 安全措施、保險
* 交通工具
* 與相關機構、組織的聯絡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應強調甚麼?
* 使學生清楚知道學習目標(例如簡介會)
* 學習經歷及情境須對應學習目標或重點
* 讓學生能常常投入有意義和主動的學習活動,以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
* 為學生提供反思的機會
* 提供機會讓學生就自己在學習上的進展作反思
* 以學生學習歷程檔案,收集學生在整個學習階段顯著進步的顯證
怎樣評估學生表現?評估些甚麼?
* 採取可讓學生具體地了解自己學習表現的回饋策略,以及可促進學生於另一次學習經歷的學習策略
* 訂立具體的評估目標和採用適切性的評估方法,例如觀察態度的轉變、反思日誌、經驗分享、成果展示、設立學習歷程檔案
* 所需的資料及專業意見
* 記錄學生進展的紀錄工具
* 向學生及其他相關人士收集意見的方法
* 報告方法
* 評估準則
 
 
6.6 全方位學習的注意事項
 
* 全方位學習應是重質不重量,因此,教師需確保學生從全方位學習所得的經驗與訂定的學習目標相符,並引導學生就過程中發生的事情作反思而有所領會。
* 全方位學習並不只是對優秀學生的獎勵,而是為所有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以不同的方式發揮潛能。
* 全方位學習的重心是學習目標和過程,「活動形式」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法。由於學習發生於特定的社會文化情境中,負責學習活動的教師或組織者,宜對不同學生的需要保持敏覺力,並因應情況調適學習活動。
* 學校應避免籌辦費用高昂的全方位學習活動,因這類活動不一定比所費無幾的活動更有成效。全方位學習是要讓經濟環境較差的學生也有參與活動的機會,而成本效益亦是策畫全方位學習活動的考慮因素。
* 全方位學習並不是毫無關連的活動的混合體。為確保全方位學習能夠促進學生在求學期間的長遠個人發展,學校應制定一套機制,推動全方位學習。此外,亦應建立網絡以加強發展,並利用持續性評估,以改進成效。
* 反思能促進「從經歷中學習」。學生經歷了全方位學習活動後,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反思,可把經歷轉化為學習。事實上,當學生主動投入參與學習經歷時,他們的反思會傾向較深層,正面影響個人的價值觀和信念,從而誘發持續性的思考,建立良好的反思習慣。
* 優質的全方位學習會正面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故此,學校應對全方位學習的發展作出宏觀的規畫,檢視學生的全方位學習經驗,是否有重複、欠缺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 除教師的優質回饋,學校亦可滲入學生互評或自評的策略,並以具體學習顯證來展示評估的成果,使學生更掌握評估的準則,加強自主學習者的角色,以促進下一步的學習。
* 在全方位學習中,除了培養學生創造、溝通和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三個優先發展的共通能力,也應加強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和協作能力,讓學生能邁向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所列參考資料非遍舉無遺,以下只列出部分,供讀者參考。
書刊
黃毅英、周昭和(2000)。從課外活動「持分」失衡看教育產品指標化的權力展。香港:香港教育研究所。
 
羅天佑(2000)。論「愉快教育」。李榮安主編《學與教的喜悅》。香港:朗文香港教育。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雅薇(2001)。寓服務於學習。李榮安主編《學與教的喜悅》。香港:朗文香港教育。
 
李德誠、麥淑華(2002)。整全的歷奇輔導。香港:突破。
 
高彥鳴(2008)。把學習經歷轉化為學習。香港:教育局。取自
 
陳德恆(2002)。全方位學習。香港:教育局。取自
 
陳德恆(2002)。在博物館學習。香港:教育局。取自
 
葉蔭榮(2005)。社會服務良好實踐的要素:從公益到倡議。香港:教育局。取自
 
葉蔭榮(2006)。全方位學習:延伸、擴闊、促進。載於曾永康、洪楚英、朱惠玲(合編),課外活動:探究與管理。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
 
葉蔭榮(2006)。「跑出課室」:優質架構。香港:教育局。取自
 
曾永康(2008)。學生活動風險評估與管理。香港:香港課外活動主任協會。
 
Andrews, K. (2001). Extra Learning.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Askew & Carnell. (1998). Transforming Learning: Individual and Global Change. London: Cassell.
 
Bentley, T. (1998). Learning beyond Classroom DEMOS. London: Routledge.
 
Csikszentmihalyi, M. (1988).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2001). The Impact of Study Support. DfES & National Founda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NfER.
 
Eisner, E. (1998). The Enlightened Eye: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Fukuyama, F. (1995).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Source of Prosperity. London: Hamish Hamilton.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oleman, D. (1996).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Hammerman, D., et al. (1999). Teaching in the Outdoor. USA: Interstate Publishers.
 
Jenson, E. (1994). The Learning Brain. New York: Longman.
 
Jonassen & Land (2000).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Frameworks. USA: LEA.
 
Joyce, Calhoun & Hopkins (1997). Models of Learning – Tools for teaching. Milton Keynes: OUP.
 
Juvonen, J. & Wentzel, K. (1996). Social Motivation: Understanding Children and School Adjustmen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vat, T., Toomey, R., & Clement, N. (Eds.) (2010). International Research Handbook on Values Education and Student Wellbeing. Dordrecht: Springer.
 
MacBeath, J. (1996). The Homework Question, Managing Schools Today. National Union of Teachers, April, p20-23.
 
MacBeath, J. (2012). Learning In and Out of School: The selected works of John MacBeath. London: Routledge.
 
Moon, J. A. (2004). A Handbook of Reflective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Townsend, T., & MacBeath, J. (Eds.) (2011).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Leadership for Learning. Dordrecht: Springer.
 
Watkins, C. (ed) (2000). Tomorrow's Schools – Towards Integrity. London: Routledge.
 
Yip, S. (2000). Reflections: Study Support in Tower Hamlets. London: London Borough of Tower Hamlets.
 
Yip, S. (2004). Life-wide Learning: Building Life-long Creativity. Hong Kong: Education Bureau. Retrieved from
 
Yip, S. & MacBeath, J. (ed) (1997). Getting Results. London: London Borough of Tower Hamlets.
 
網址
教育局:全方位學習活動資料庫
http://www.edb.gov.hk/cd/lwl/databank/
 
教育局:校本全方位學習的統籌與檢視「自我完善配套」
http://cd1.edb.hkedcity.net/cd/lwl/QF/02_chi_main.html
 
教育局:全方位學習經歷:優質架構
http://cd1.edb.hkedcity.net/cd/lwl/QF/03_main_chi.html
 
教育局:全方位學習網絡-「社會服務」經驗分享
http://cd1.edb.hkedcity.net/cd/lwl/net_cs/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