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列印此頁
目錄
 
從四個關鍵項目學會學習
3A 德育及公民教育
 
本章是《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的其中一章,內容如下:
3.1 背景
3.2 本章目的
3.3 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學習重點
  3.3.1 七種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
  3.3.2 認知、情感及實踐並重
  3.3.3 提供全面而均衡的學習經歷
  3.3.4 加強各價值教育範疇的連繫
3.4 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學習內容
  3.4.1 採用生活事件方式組織課程
  3.4.2 選擇生活事件的考慮要素
  3.4.3 以生活事件方式學習與施教的特點
3.5 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推行策略
  3.5.1 整體課程規畫
  3.5.2 多元化學習模式
  3.5.3 與學習領域/學科緊密扣連
  3.5.4 營造有利氛圍
3.6 各持份者的角色
  3.6.1 校長/副校長
  3.6.2 小學課程統籌主任/德育及公民教育統籌
  3.6.3 學習領域/科目主任
  3.6.4 教師
  3.6.5 家長
  3.6.6 學生
3.7 評估
  3.7.1 目的
  3.7.2 方向
3.8 為學校和教師所提供的支援
參考文獻
 
 
3.1 背景
 
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資訊科技發達,各種媒體和資訊平台迅速傳遞大量訊息,不同價值觀和取態紛陳。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培養積極的態度,一直是香港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處於第一及第二學習階段的小學生,正是由服從規條避免受到懲罰的「他律」階段,發展至思考規條背後蘊涵意義的「自律」階段,是建立品德及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因此,學校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應以一個全面、有系統、具延續性,並配合學生成長需要的模式推行。
自2001年,「德育及公民教育」列為課程改革的四個關鍵項目之一,配合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期望透過提供寬廣而均衡的整體課程,達至全人發展。2002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小一至中三)》更建議學校應首要培育學生五種價值觀和態度,以作為推動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具體目標。
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於2008年作出檢視和修訂,將首要培育學生的價值觀和態度增加至七種,亦建議進一步加強德育及公民教育與各學習領域/學科,以及跨學科價值教育範疇的連繫。該建議不但得到學校認同,亦普遍落實於校本課程當中。現行各學習領域/學科課程,以至跨學科價值教育學習範疇,亦以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作為學習重點,促進全人發展。德育及公民教育推行至今,成效漸見。
現時大部分學校都已規畫固定課時,設計校本課程,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或運用多元化的學習模式,積極推廣德育及公民教育的重要訊息。此外,政府部門、地區組織、志願團體以及社福機構,亦積極舉辦不同類型的相關活動,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學習經歷,共同培育良好的品德及公民素質。
由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IEA) 進行的「國際公民教育研究(ICCS)2009」顯示,香港學生在公民教育與素養的表現,在各教育系統中排行首五名內。
     
 
有關「國際公民教育研究2009」的研究結果,可從以下網址查閱: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she/iccs_report_20110119.pdf
 
     
 
 
3.2 本章目的
 
* 就學校自課程改革以來,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方面的經驗和成就,總結反思
* 鼓勵學校持續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配合課程發展路向
* 為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的規畫和推行策略,提出建議
 
 
3.3 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學習重點
 
3.3.1 七種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
 
根據2002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小一至中三)》的建議,學校應首要培育學生五種價值觀和態度,即:「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和「承擔精神」,作為推動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方向。其後,於2008年推出《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建議學校將「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和「關愛」,列為七種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建基於良好的經驗,學校應繼續培育學生上述七種價值觀和態度,以整體課程模式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
與此同時,因應社會環境的急速轉變,以及學生成長的需要,學校須重視培育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學習的能力,當遇上難題的時候,懂得辨識當中涉及的價值觀,作出客觀分析和合理的判斷,並付諸實踐,方能面對未來生活上種種的挑戰。
 
圖3.1 七種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
圖3.1 七種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
 
堅毅
* 學生於第一及第二學習階段,無論在建立自我或群性發展上,都會面對很多轉變和挑戰;而社會環境不斷發展,許多新觀念和新思維,都會衝擊他們的價值觀。
* 我們期望學生能擁有一顆堅毅的心,當面對壓力、困難和挫折之際,仍能堅守原則,努力不懈,將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實踐和體現出來。
尊重他人
* 生活在香港這個多元化的城市中,會接觸到不同類型的人,他們各自擁有自己的思想、信念和生活習慣。
* 學生應從小學習尊重和包容別人的態度,與不同人,例如親人、師長、同學、朋友、陌生人等相處時,能互相尊重,接納對方與自己的不同之處,締造和平友愛關係,促進社會和諧。
責任感
* 個人於不同的生活崗位上,例如家庭、學校、社群等,會擁有不同的身份、角色和權利,也承擔着相關的責任。
* 小學生年紀雖小,閱歷尚淺,然而如果從小就能明白社會整體的福祉,乃建基於每個人的責任感,並認識別人對各種身份和角色的要求及期望,便能培養他們關心別人福祉、樂於助人和主動承擔責任的生活態度。
國民身份認同
* 個人身份的建立,與公民及國民身份認同感有緊密的關係;社會和國家的持續發展,也有賴其公民與國民對所屬的地方有歸屬感,才能產生凝聚力。
*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幫助學生從小開始認識自己生活的地方,並從認識的過程中建立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是香港學校課程其中一個重要目標。然而,這並非要強加對國家的情懷於學生身上。
* 國家不斷發展,提高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加深對《基本法》及「一國兩制」的理解,並建立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對個人未來發展及社會整體福祉,都大有幫助。
* 非華語學生亦可從加深對中國的認識,培育互相尊重的態度,建立和諧共融的社區。
承擔精神
* 承擔精神並不單指完成自己的本份,更要主動思考如何將事情貫徹始終,辦得更好。擁有承擔精神的人,會不怕困難,勇於接受挑戰;當犯上過失,敢於承認,並會積極改善。
* 若能從小培育學生的承擔精神,便可引導他們對社會的未來作出承擔,以為大眾謀求福祉作為己任。
誠信
* 誠信是個人寶貴的資產,有助與別人坦誠溝通,建立互信關係,亦是個人立身處世需要持守的價值觀。有誠信的人,能信守諾言,言行一致,一旦許下承諾,定必全力以赴,不會辜負別人寄望。
* 誠信亦是香港固有的核心價值,支持香港繼續成為國際大都會及金融中心的重要條件,香港社會要繼續發揮優勢、持續發展,有賴培育有誠信的下一代。
關愛
* 關愛是對別人的處境、感受和需要,表達發自內心的關懷之情。關愛包含同理心,即能從對方角度出發,將心比己去了解對方的處境和需要,並能適時施予援手。
* 讓學生從小便培養一顆關愛的心,有助他們與別人融洽相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發展人類互助互愛的精神。
   
除了上述的七種價值觀和態度,學校也可以因應其辦學理念及學生需要,選擇其他合適的價值觀和態度,作為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發展方向。
 
反思與行動反思與行動
除了七種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你的學校還會着意培育哪些價值觀或態度,以配合校本需要?
 
3.3.2 認知、情感及實踐並重
 
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應同時涵蓋認知、情感和實踐三個層面的發展,全面培育學生的價值觀和態度。
 
圖3.2 認知、情感及實踐並重
圖3.2 認知、情感及實踐並重
 
認知層面
提高學生對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的認識,明白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或社會崗位所要面對的困難和挑戰;並培育獨立思考及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懂得辨識不同生活事件和議題所蘊含的價值和意義,作出理性分析和判斷。
情感層面
培育學生的同理心,懂得推己及人,關心別人的處境和感受;並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能以適當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緒。當面對困難和挑戰,仍能堅守原則,以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勇敢面對。
實踐層面
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學習經歷,讓他們從真實的情境中,體驗如何克服各種局限,抗拒身邊的誘惑,實踐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反思與行動反思與行動
規畫德育及公民教育的課程,如果只偏重「認知」、「情感」或「實踐」其中一個層面,會有甚麼問題?
 
3.3.3 提供全面而均衡的學習經歷
 
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應扣連課堂學習、實踐體驗及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全面而均衡的學習經歷。
 
圖3.3 德育及公民教育扣連的學習元素
圖3.3 德育及公民教育扣連的學習元素
 
課堂學習
各學習領域/學科的內容,例如中國語文科、常識科、體育科等,應涵蓋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學習元素;再加上一些跨學科價值教育範疇的學習經歷,例如性教育、健康生活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人權教育、《基本法》教育等,以及一些以全人發展為目標的校本課程,例如生命教育、公民意識、個人成長、生活技能等,能為學生提供全面、多元化及多角度的學習平台,讓他們藉討論、分享及反思,加深對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的認識。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 如何以課堂學習配合全方位學習活動,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 如何藉着有效的課程規畫和課程管理,確保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學習元素,能於各學習領域/學科及相關學習經歷中體現出來?
 
實踐體驗
學校及不同團體或機構,可以安排一些以實踐為主的學習經歷,例如班會或學生會選舉、制服團體活動、實地參觀、義工服務等,讓學生從觀察、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學習承擔責任及了解別人的需要,並感受助人的喜悅,鼓勵他們在生活中,持守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學習氛圍
學校整體學習氛圍的營造,對推動德育及公民教育,擔當重要角色。除了日常師生交往應做到關愛和互相尊重,學校亦可於校政施行上,積極配合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方向,例如推行學校訓輔政策時,加入關愛及尊重別人等正面價值觀;或於學校行政安排上,盡量體現友善和接納的態度。學校亦可積極協同家長、校友、社區組織、社會人士等各方面的參與和支持,共同營造理想的學習氛圍,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上述三種學習元素除了有助推動德育及公民教育,彼此之間亦緊密連繫,例如課堂學習能為實踐體驗及學習氛圍提供相關的知識基礎;而有利的學習氛圍,亦可以促進課堂學習和實踐體驗。
 
3.3.4 加強各價值教育範疇的連繫
 
學校應繼續配合課程改革,以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為方向,運用生活化的題材,進一步整合包括品德及倫理教育、公民教育、《基本法》教育、人權教育、國民教育、禁毒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等各跨學科價值教育範疇的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經歷,並加強彼此之間的連繫,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例如某小學以培育學生「尊重他人」作為關注事項,並貫通各跨學科價值教育範疇的學習目標,包括:
* 於「品德及倫理教育」中培育有禮貌及尊敬師長的態度
* 於「公民教育」中學習尊重社會上不同人士表達意見的自由
* 於「《基本法》教育」中學習尊重法治精神的重要
* 於「可持續發展教育」中認識尊重和愛護大自然的重要
* 於「性教育」中學習尊重男與女於成長階段的身心轉變
* 於「生命教育」中培育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價值觀
 
圖3.4 德育及公民教育與各跨學科價值教育範疇的連繫
圖3.4 德育及公民教育與各跨學科價值教育範疇的連繫
 
 
 
3.4 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學習內容
 
學校應按課程改革的建議,繼續以生活事件,即生活中曾遇上或未來可能遇上的事件及議題,作為主要的學習內容,透過討論、分享、反思等學習活動,加深學生對事件及議題的認識,提高他們分析、判斷及處理事件或議題的能力,並鼓勵他們實踐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3.4.1 採用生活事件方式組織課程
 
為配合社會轉變及學生成長需要,建議學校可從五個生活範疇,即「個人成長及健康」、「家庭」、「學校」、「社交」,以及「社會及國家」,選取合適的生活事件和議題,作為學習內容。教師亦可因應學生的發展和興趣,選取一些社會時事或世界議題作為學習材料,例如:成長與生涯規劃、選舉與《基本法》、環境與廚餘的處理,為學生提供全面而生活化的課程內容,探討不同的價值觀和態度之餘,提高公民素質。
例子:
某小學除了恆常以「交齊功課」、「結交朋友」、「做家務」、「男女兩不同」、「保護身體」等生活事件作為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學習內容,亦額外預留學習時間,選取一些大眾正熱烈討論的世界大事或社會議題,與學生討論和分享。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教師應如何就學生的成長、背景、興趣等,選取適切的生活事件或議題作為學習材料,推動德育及公民教育?
 
3.4.2 選擇生活事件的考慮要素
 
學校在選擇生活事件作為學習材料時,應考慮:
* 學生於不同成長階段的轉變和需要:例如,升上小學、踏入青春期等,讓學生學習如何建立自我形象,並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成長帶來的轉變。
* 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例如,結交朋友、應付考試、與家人發生磨擦等,都是學生常會遇上的事件。選擇這類事件作為題材,有助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 時事及大眾關注的生活事件:例如,投票選舉、當代國情、環境保育、人權法治、《基本法》推行等,讓學生思考、討論和分享,並學習如何作出理性和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斷。
   
學校在選擇和運用生活事件,又或設計校本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時,可參考教育局所提供的建議及學與教資源。
     
 
有關教育局所提供的建議及學與教資源,可從「教育局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網站查閱,網址為:
http://www.edb.gov.hk/cd/mcne
 
     
 
3.4.3 以生活事件方式學習與施教的特點
 
以學生成長經歷為本
學生於成長的歷程中,會面對不同的挑戰和壓力,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建議。以生活事件作為主要的內容,可以把學校學習與個人成長經歷,透過討論真實的成長體驗,有意義和有系統地連繫起來,讓學生更有興趣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學習如何克服成長所要面對的困難和挑戰。
真實及生活化的題材
教師可透過生活化的題材及大眾關注的時事議題,讓學生容易投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並釐清相關的價值取向,然後作出合情合理的判斷。學生也可以從中學習如何以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面對和處理各種生活上遇到的困難與挑戰。
促進思維及判斷能力
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認知能力發展迅速,是建立自我形象、價值觀和態度的重要階段。多鼓勵學生討論和思考生活事件,能提升他們分析和判斷的能力,幫助他們學習如何在日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以理性的態度,辨識不同的價值取向或潛在的價值衝突,並作出理性客觀的判斷和選擇。
例子:
教師可利用「自律地上網」的生活事件,引導學生反思:
* 互聯網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
* 如何辨識網上資訊的真偽並拒絕接觸不良資訊
* 自律並負責任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實踐健康生活
   
教師可利用「立法會選舉」的生活事件,幫助學生認識:
* 在《基本法》下作為社會公民的義務和權利
* 理性討論及獨立思考的重要
* 如何尊重自己和別人表達意見的權利
   
教師可利用「內地發生天災」的生活事件,幫助學生學習:
* 國家自然災害,例如水災、地震等的成因和影響
* 從多角度認識人為因素如何增加或減低天災所造成的破壞
* 從關愛和承擔的角度,思考如何作出貢獻,減輕內地災民的痛苦和傷害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 你的學校如何檢視和調適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學習內容,以配合社會不斷的轉變?
* 你的學校如何鼓勵學生善用各種途徑及資訊平台,從多角度了解國家發展及當代國情?
 
 
3.5 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推行策略
 
3.5.1 整體課程規畫
 
學校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時,應配合全面而均衡的課程規畫,根據學習目標設計相關的學習經歷和進行評鑑,並持續優化課程內容。課程規畫當中應包括:
訂立學習目標 依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師及家長意見、學生需要等,全面考慮學校發展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方向,編訂各學習階段的具體學習目標。
檢視現行課程安排 檢視各學習領域/學科課程中有關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學習元素,配合相關校本課程,例如生命教育、服務學習、專題研習等,以及全方位學習活動,例如周會、聯課活動日、制服團隊訓練等,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經歷。
建立專業團隊 建立交流平台,鼓勵教師分享教學心得和經驗;同時安排專業培訓課程,提高教師對德育及公民教育內容和教學技巧的掌握。
引入資源支援 參考報章、雜誌、書本、電子媒體、互聯網等各類資源,選擇合適的生活事件和時事議題作為學習材料;亦可善用教育局、相關政府部門、大專院校、非政府機構等所提供的學習資源及支援服務。
評估及優化課程 以學習目標為基礎,運用多元化及適切的策略,了解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的轉變,給予正面回饋及改進建議,並根據學生表現,檢視和優化課程。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如何能更有效地將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學習元素與各學習領域、校本課程及相關學習經歷扣連,以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3.5.2 多元化學習模式
 
* 學校應繼續採用以下多元化的學習模式,持續發展德育及公民教育:
  * 在相關學習領域/學科的課程中,進一步加強價值教育的學習元素。
  * 引入辦學團體、大專院校、政府部門、非政府機構等提供的學習資源,善用於周會、班主任課、校本課程等之中,積極推動德育及公民教育。
  * 參考或參加由大專院校、政府部門、非政府機構等提供有關兒童及青少年全人發展的計畫,靈活配合學校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推行。
* 學校可藉着舉辦全方位學習活動,例如實地參觀、義工服務、境外交流等,藉觀察、體驗、反思和分享,幫助他們建立或鞏固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掌握各種生活技能;高年級學生更可以負責策畫的工作,從而訓練組織和領導才能,並培育責任感和承擔精神。
 
示例示例
某小學採用《基本法》學習教材套(高小)的建議,於科本和校本活動中,讓學生透過故事、軼事和社會動態等資訊,掌握《基本法》的知識,尊重法治精神,並成為負責任、肯承擔的良好的公民。
小學四年級:主題二「居港有法」中「我是好公民」單元
目的 內容 延伸活動
讓學生知道《基本法》及本地法律保障香港市民的言論、出版及通訊自由 教師透過故事「尖沙咀奇遇記」,帶領學生討論故事中人物的行為,如何受到《基本法》及本地法律的保障。
  • 新聞剪報
讓學生認同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達致合法、合理地行使自己的公民權利。 透過學習活動「旅遊好去處」,讓學生分組討論不同國家對旅客的要求,認識合法、合理地行使自己的權利。
  • 新聞剪報---設計「香港遊」
  • 校本舉辦的境外遊活動
 
小學六年級:主題二「合法合情」中「各司各職」和「奉公守法」單元
目的 內容 延伸活動
讓學生認識《基本法》中列明立法會的職權和產生辦法,關注社會事務,並知道選民和參選人雙方的責任 透過「誰來立法」學習活動,讓學生從參與模擬選舉的過程中,了解選民和參選人雙方的責任。
  • 好學生/模範生選舉
  • 參觀立法會大樓
讓學生知道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官任命和要求,以及「港人治港」的原則,並認識香港享有獨立司法權和終審權。 透過資料蒐集和故事「基基想當法官的志願」,促進學生間的互動討論,從而建構知識。
  • 「考考你」活動-知識的鞏固
 
3.5.3 與學習領域/學科緊密扣連
 
* 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應與現行各學習領域/學科,例如語文科、常識科、體育科等,以及相關學習經歷,例如閱讀計畫、户外學習、班際比賽、專題研習等緊密扣連,互相配合。
 
示例示例
某小學在周年計畫中,將培育學生的品德及情意發展列作關注事項之一,鼓勵各科組的教師把品德教育及情意教育元素,有系統地融入學與教活動當中;同時以兩年為一循環,二至五年級每學期進行一次跨學科學習,主題分別為「個人與社會」、「健康人生」及「做個好公民」,透過不同的主題加強品德教育。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學校在規畫德育及公民教育時,如何能切合校情及學生需要,選取生活化的材料作為學習內容?
 
3.5.4 營造有利氛圍
 
* 學校的文化、環境和學習風氣,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學校應提供一個公正、和諧及關愛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身體力行,實踐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 除了課堂學習,藉着教師與學生日常的接觸、校政措施、課外活動、訓輔計畫等,均可提供機會給學生認識、反思和實踐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 學校應透過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例如家長講座、學校分享會、同樂日等,聯繫不同持份者如家長、校友、社區人士等,營造有利培育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的學習及生活環境,共同努力推動德育及公民教育。
  例如:
  * 校長與教師應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實踐「尊重他人」、「責任感」、「誠信」等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 教師對學生要多鼓勵、支持和耐心教導;學校員工之間互相關懷和合作,便可合力營造「關愛」和「尊重他人」的學校文化
  * 訂立情理兼備的獎懲制度,體現學校對「關愛」和「尊重他人」的重視
  * 以開放和接納的態度,靈活運用以下各種學與教策略,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bullet_style1_2_3 透過小組討論,讓學生懂得辨識和理解不同觀點,反思個人的價值觀和態度
    bullet_style1_2_3 透過朋輩輔導計畫,讓學生學會分享,並關心他人
    bullet_style1_2_3 透過參與社區服務,讓學生了解社區內不同人士的需要,並坐言起行,實踐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bullet_style1_2_3 透過討論社會上具爭議性議題,讓學生了解多元社會當中不同的觀點和價值衝突,並培養理性和獨立的思考能力。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 學校的行政安排應如何配合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推行,以促進成效?
* 學校應如何審視和引入各種校外資源,以支援推動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工作?
 
 
3.6 各持份者的角色
 
3.6.1 校長/副校長
 
* 向全校師生宣揚德育及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凝聚共識,並在規畫、決策和推行工作中,以實際行動支持,言行一致。
* 領導師生及其他持份者,共同制定全校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目標和發展計畫,動員各方,使彼此配合及支援。
* 委任一位統籌主任,負責檢視、整體規畫和發展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並定期評估推行成效。
* 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有關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專業發展課程,並推廣校內及校外觀摩交流的文化,藉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 與家長、校友、其他學校、社區組織、政府部門、非政府機構等保持聯繫溝通,凝聚各方的力量,引入不同類型的資源,以支援推動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工作。
 
3.6.2 小學課程統籌主任/德育及公民教育統籌
 
* 因應學校的情況和學生的成長需要,訂立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發展方向和具體學習目標,並持續檢視推行的情況。
* 就德育及公民教育進行課程規畫,選取適切的生活事件作為學習內容,並採用多元化學與教策略,全面推動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工作。
* 與各學習領域/學科及學校行政小組(例如:訓導組、輔導組、學生成長組等)的統籌人溝通協調,檢視各學習領域/學科及學習經歷中有關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推行情況。
* 定期向校長/副校長匯報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推行情況,共同商議發展方案,或尋求適當的資源,以優化德育及公民教育的課程內容。
* 向教師提供有關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專業發展課程資料,鼓勵教師積極參加,以及安排同儕交流分享,提高教學水平。
 
3.6.3 學習領域/科目主任
 
* 在各級的課程規畫中,有策略地加入可培育學生價值觀和態度的學習元素。
* 透過科組會議、分享會等,與教師討論在學與教的過程中,可幫助學生培育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的策略。
* 根據學校的發展方向,配合推動德育及公民教育計畫,並與其他學習領域/學科組別協作,設計跨學科學習的主題和活動,互相協調,定期檢討學習成效。
* 安排教師就相關課題進行經驗分享,並檢視教學成效。
 
3.6.4 教師
 
* 了解學校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目標和方針,認同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是教師的使命和責任。
* 以「身教」配合「言教」,以身作則;並適時給予學生正面的回饋或提點,鼓勵反思。
* 在設計日常課堂學習活動時,注意如何鞏固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 提供學習機會,例如小組活動、專題研習等,讓學生實踐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 鼓勵學生參與校內和校外的德育及公民教育活動,並於活動完結後,透過討論分享,鞏固學習成效。
 
3.6.5 家長
 
* 主動了解子女學校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情況,與校方合作和保持溝通。
* 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多與他們討論生活見聞,分享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並鼓勵他們反思及表達個人見解。
* 經常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子女樹立榜樣。
* 鼓勵子女積極參與校內和校外的德育及公民教育活動。
 
3.6.6 學生
 
* 投入德育及公民教育課堂活動,多角度思考、討論和主動發表意見,並用心聆聽和尊重他人的看法。
* 留意社會、國家及世界時事,加深對不同事件和議題的認識,擴闊個人的視野,學習以理性客觀的態度作出判斷和決策。
* 善用餘暇參加由學校、政府部門、非政府機構等舉辦的學習活動,例如參觀交流、義工服務、制服團體等,實踐積極和健康的生活模式。
* 愛護家庭,於日常生活中,積極幫助別人,關心時事,持守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為自己未來的發展訂立目標及計畫,致力為家庭、社會、國家及世界作出貢獻。
 
 
3.7 評估
 
3.7.1 目的
 
* 德育及公民教育的評估,應具備以下功能:
 
促進學習的評估 提供正面及清晰的回饋,讓學生掌握改善的方向,並藉着彰顯他們的學習表現,幫助他們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作為學習的評估 鼓勵學生透過討論、分享或實踐,加深對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的了解,思考自我提升或改進的方向。
對學習的評估 為教師及其他持份者提供資料,了解學生的學習進程和表現,作為調適和優化課程的重要參考。
 
3.7.2 方向
 
* 提供正面而清晰的回饋,彰顯學生的學習成果,促進學生反思改進的方向。
* 避免評核學生的價值觀是否符合標準,又或是比較不同學生表現的高低。
* 在規畫德育及公民教育的評估時,應涵蓋以下三個方面:
  *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加深對自我的認識及提高判斷能力。
  * 藉着教師回饋,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學習態度。
  * 運用持續性的評估策略,適時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表現,亦能協助教師了解學習成效。
 
反思與行動 反思與行動
應如何確保學校進行德育及公民教育評估,不會將學生「標籤化」?
 
 
3.8 為學校和教師所提供的支援
 
* 教育局持續為香港中、小學校,提供不同類型的課程資源,例如學習材料、學習資源網、專業發展課程等,協助學校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
  * 學習材料:提供教案、工作紙等,並列明教學目標、教學流程、參考材料、延伸活動建議等,以供教師靈活運用。
  * 學習資源網:製作不同主題的學習資源網,內容涵蓋時事專題及各跨學科價值教育範疇的學習,例如生命教育、性教育、品德教育、《基本法》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等,提供教學策略建議、學習活動建議、學校實踐經驗等;部分學習資源網更備有家長篇,引導家長配合學校教學,促進子女全面成長。
 
     
 
有關學習資源網,可從「教育局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網站查閱,網址為:
http://www.edb.gov.hk/cd/mcne
有關《基本法》教育學習資源網,可從以下的網站查閱
1. 「教育局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網址為:
http://www.edb.gov.hk/cd/pshe
2. 「教育局常識科」,網址為:
http://www.edb.gov.hk/cd/gs
 
     
  * 專業發展課程:定期提供系列式專業發展課程,為學校員工及不同持份者,例如校長、副校長、課程統籌主任、教師、家長等,舉辦各類研討會、工作坊等,並與師資培訓機構積極合作,提升教學團隊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有關專業發展課程,可從「教育局培訓行事曆」網站查閱,網址為:
http://tcs.edb.gov.hk/tcs/publicCalendar/start.htm
 
     
* 教育局亦提供校本支援服務,包括:
  * 協助學校制定德育及公民教育計畫。
  * 建立教師網絡,促進教師交流意見和分享心得。
* 與大專院校建立協作關係,讓教師掌握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最新發展。
  * 協同學校試行新教學策略,並與其他學校分享經驗。
 
 
參考文獻
所列參考資料非遍舉無遺,以下只列出部分,供讀者參考。
書刊
李榮安、徐葉慧蓮主編(2003)。小學公民教育:教學策略的實踐。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編(2004)。青少年成長的價值教育。香港:三聯書店。
 
教育局(2008)。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香港:教育局。
 
教育署(1981)。學校德育指引。香港:教育署。
 
課程發展委員會(1985)。學校公民教育指引。香港:課程發展委員會。
 
課程發展議會(1996)。學校公民教育指引。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課程發展議會(2001)。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課程發展議會(2002)。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小一至中三)。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課程發展議會(2009)。高中課程指引-立足現在.創建未來(中四至中六)。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劉國強、謝均才主編(2004)。變革中的兩岸德育與公民教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香港教育研究所。
 
霍瑞次、陳城禮主編(2005)。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羅耀珍(2008)。促進學習的評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Arthur, J.(Eds.). (2010). Citizens of Character: New Directions in Character and Values Education. Exeter: Imprint Academic.
 
Black, H., & Broadfoot, P. (1982). Keeping Track of Teaching: Assessment in the Modern Classroo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rown, K. & Fairbrass S. (2009). The Citizenship Teacher’s Handbook. London: Continuum.
 
Cheng, R.H.M., Lee J.C.K. & Lo. L. N.K.(Eds.). (2006). Values Education for Citizens in the New Century.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Demers, J. (2008). Character-building Activities: Teaching Responsibility, Interaction, and Group Dynamic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DeVitis, J. L. & Yu, T. (Eds.). (2011). 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A Reader. New York: Peter Lang.
 
Kennedy, K.J., Lee, W. O., & Grossman, D. L.(Eds.). (2010). Citizenship Pedagogie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Hong Kong: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Kohlberg, L. (1981).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Volume 1: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Ku, A. S. & Pun, N.(Eds.). (2004). Remaking Citizenship in Hong Kong: Community, Nation, and the Global City. London: Routledge.
 
Leicester, M. (2003). Stories for Classroom and Assembly: Active Learning in Values Education at Key Stages One and Two.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Lo, L. N. K. & Man, S. W.(Eds.). (1996). Research and Endeavours in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McCowan, T. (2009). Rethinking Citizenship Education: A Curriculum for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London: Continuum.
 
Nucci, L.P. & Narvaez, D.(Eds.). (2008). Handbook of Moral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Oosterhof, A. (2009). Developing and Using Classroom Assessment.(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earson.
 
Rest, J. R. (1986). Moral developm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 New York: Praeger.
 
Schylz, W., Ainley, J., Fraillon, J., Kerr, D., & Losito, B. (2010). ICCS 2009 International Report: Civic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Engagement among Lowe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irty-eight Countries. Amsterdam: IEA.
 
Scott, D. & Lawson, H.(Eds.). (2002).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the Curriculum. Westport, CT: Ablex Publishers.
 
Shek, D.T.L., Ma, H.K. & Merrick, J. (2007).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a Pioneering Program in a Chinese Context. London: Freund Publishing House Ltd.
 
Tomlinson, P. & Quinton, M.(Eds.). (1986). Values Across the Curriculum. London: Falmer Press.
 
Wilson, J. (1990). A New Introduction to Moral Education. London: Cassell.
 
Wilson, J.Q. (1993). The Moral Sense. New York: Free Press.
 
網址
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ICCS 2009: Hong Kong Report
 
教育局: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
http://www.edb.gov.hk/cd/mcne
 
教育局:培訓行事曆
http://tcs.edb.gov.hk/tcs/publicCalendar/start.htm